• 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不知不覺已寫了好幾篇關於矽谷創投名人Naval Ravikant的文章。他在Twitter上提問如何不靠運氣致富」引起激烈討論,還造就不少「金句」。我覺得他的「致富論」很有意思,還想再寫兩篇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且談什麼是令人「所有無敵」(unstoppable)的兩種能力,下次再寫一個更重要的概念:利用槓桿(leverages)致富。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好幾年前,我曾引用一位本地創業者的話,寫了一篇文章「Sales vs Engineers」

    所有Start-up founders皆可被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扮Sales的Engineer,另一種是扮Engineer的Sales

    無獨有偶,Naval所講的兩種能力,與之可謂異曲同工:to build and to sell,建設與推銷。Naval的原話是: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Naval Ravikant

    一般來說,成功初創的CEO要不是個頂尖的工程師(engineer),要不是個世界級的推銷員(sales);工程師懂「建設」(to build),推銷員能「推廣」(to sell)。我們所認識的大部份成功的科技公司,幾乎都由這兩種人組成的團隊包辦,Apple的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Microsoft的Bill Gates和Steve Ballmer,便是頂尖「工程師」和「推銷員」結合的表表者,它們都是當世傳奇,堪稱所向披靡,改寫歷史。以內地的科企來說,馬雲能吹,馬化騰能幹,他們分別以不同的世界級能力,把阿里巴巴和騰訊帶到國際舞台,殊不簡單。

    而在Naval Ravikant眼中,SpaceX和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更是「身兼兩職」的完美化身,所以他可謂當代最無敵的創始人。細想一下,有兩三位我十分欣賞的本地創始人,比一般的出色,他們也或多或少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

    我們之前提過Naval講的「天分」(specific knowledge),每個人都總有一些傾向,有的比較擅長建設,有的比較善於推銷,真正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能力的極少。如何令自己unstoppable?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找能力和你互補的人組成團隊,如剛才提到的Apple和Microsoft;二是在自己的基礎能力上,強化另一種能力,冀達攻無不克的境界。

    一般來說,從優秀的工程師「扮」成優秀的推銷員比較容易,因為編程能力需要較長時間培養,很難一蹴而就。但我發現香港的工程師,往往很抗拒推銷,而且也不大懂聘用推銷人才,不知這是否窒礙香港初創登上國際舞台的一個因素?反倒是擅於推銷的人往往頭腦靈活,如今學習編程如此普及,若有心學,或許他們更易化身工程師呢。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塵埃裏開出花

    一位創業的朋友最近遭遇重大打擊。一方面推出的新產品,反應未如理想;另一方面因為預期經濟逆轉,原有產品的表現也未如人意。資金週轉出現問題、團隊人心惶惶,朋友顯得非常焦慮,這關不知能否闖得過。

    我們認識多年,知道他不是個軟弱的人,定能遇強愈強,化險為夷。但此刻危機逼在眉睫,除了說些蒼白的安慰的話,還能做什麼?我這個只懂紙上談兵的書呆子,腦海中出現一個字:Antifragile(反脆弱)。

    Antifragile是《黑天鵝》(The Black Swan)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發明的一個字,也是他繼譽滿天下的《黑天鵝》後,2012年出版的另一本書的書名。英文Fragile是「脆弱」的意思,有小心輕放之意,否則事物很容易破損。人們通常以Robust(強大、剛健)作為Fragile的相反,但Taleb認為不是。他覺得「反脆弱」的意思,並非結實、或在危機中能力保不失,而是事物根本能從動盪和壓力中得益。因為他所知的語言中,沒有一個字能表達這層意思,所以Taleb便以Antifragile名之。

    這點很衝擊我們的固有想法。危機、動盪會帶來破壞、損傷,哪有可能令事物得益?太有違常理了吧。非也。「反脆弱」的例子不多,但日常生活中也不罕見。健身就是「反脆弱」的一種。通過一系列重力訓練和動作,我們令一些肌肉組織撕裂、受傷,但是,只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營養補充,被撕裂的肌肉將進行修補,結果比鍛練前更強大。身體通過壓力而變得更壯實,這就是「反脆弱」。

    另一常見的「反脆弱」例子,是金融系統。我在報章社評版工作的日子,正值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彷似天塌下來一樣,多國經濟危在旦夕,香港市面也一片哀鴻偏野。上司常在社評中提到一種思想:香港能躋身國際金融中心,正正「多得」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機:由八七股災、九七金融風暴、千禧科網爆破、零三沙士…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堅強。每次死傷沈藉後,人們檢討制度漏洞,需加固的加固,需優化的優化,撥亂反正後,系統反而因為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而更具韌力,更有條件安然渡過下一次危機。有些國家過份保護其金融系統,小心奕奕盡量「與世隔絕」,這反而使其更加不堪一擊,因為它無法中危機中升級。

    說回創業。有些企業和創辦人,是「反脆弱」的表表者,可以從挫折中累積能量,例如蘋果電腦的喬布斯。如果沒有在少年得志時經歷重大挫敗,喬布斯後來未必有能力帶領蘋果電腦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又例如最近備受困擾的Tesla創辦人馬斯克,也不止一次谷底翻身。偉大的創業者很少是一帆風順的,多半曾經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然後開出花。

    ***

    本文精簡版11月16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者的血淚汗

    Tesla主席Elon Musk月初開車往機場途中,忽然特朗普上身,在Twitter上打了9個字,如下:

    “Am considering taking Tesla private at $420. Fund secured.” (正考慮以$420私有化Tesla。錢已備。)

    可惜他並非翻雲覆雨的美國總統,區區9個字的痛快讓Elon Musk付出極大代價:Tesla股價在一小時多之內暴升7%、交易暫停,復市後全日漲11%;翌日驚動證監要求解釋,後來還收到傳票;而事前對Elon Musk此舉毫不知情的董事局為此大發雷霆,放風指有意招聘一位二號人物分擔其工作云云。這一切令本已身心透支的Elon Musk百上加斤。

    為力挽狂瀾,Elon Musk其後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展現柔性一面,自揭風光背後付出的淚與汗:他每星期工作120小時,而且自2001年起,沒放超過一週的假;他大部份時間留在Tesla生產基地或總部,不分晝夜,生日那天也不例外,24小時都在工作中渡過,沒有人和他慶祝;弟弟結婚,他在婚禮前2小時才坐飛機抵達,事後又立馬飛回去工作。最糟的是如果不吃點安眠藥Ambien,他無法入睡。

    超長工作時間、巨大壓力、睡眠不足,這幾乎是所有創業者的家常便飯,尤其「無覺好瞓」,一位美國知名的創業者曾形容自己「睡得像嬰兒,每兩小時醒來一次並哭泣」,我曾把這句製成「金句圖」分享在臉書,許多創業朋友紛紛按讚,深表共鳴。箇中辛酸,過來人才明白。

    不只Tesla這種世界級企業的CEO,才有這麼大的精神壓力,即使只有幾十人甚至幾人的初創,CEO一樣面對不足為外人道的無窮壓力。再小的公司,對外有用家、客戶要交代,對內有員工的生計要肩負、股東的要求要應付,還有劇烈的的競爭如影隨形,CEO猶如驚弓之鳥,難以鬆懈。我有幾個朋友,認識了好長日子後,才知他們曾按樓、借錢或碌信用卡出糧給同事,自己孭上重債,每月捉襟見肘,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

    在講究「小確幸」和「佛系」的年代,初創CEO的拼搏或使許多同輩大惑不解,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嗎?為什麼偏要走這條路,犧牲健康和生活?據我觀察,他們真的「冇得揀」,即使人生可以重來,這些CEO們也會選同一條路。因為驅動這些人創業的,並非簡單的金錢或地位,而是對成就的巨大渴望、對夢想的熾熱追求,種種內在的動力使他們無法忍受過平淡如水的日子,非得轟轟烈烈大拼一場不可。他們是天生的鬥士,大概除了死亡或疾病,世上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們不斷拼搏。

    這樣寫可能有點誇張,但環顧中外,健康是唯一可以擊敗拼搏型CEO的敵人。他們即使一敗塗地、千金散盡,總有意志和勇氣捲土重來,Elon Musk的前半生就已經歷幾次高低起伏,Steve Jobs也如是。唯有曾與死亡擦身而過,才有可能使這些鐵人大徹大悟,產生成就以外的追求。我不是詛咒Elon Musk,相反我希望他經此一役,會調整步伐、留力慢跑,有朝一日帶我們上火星。

    ***

    相關舊文:

    Elon Musk:小男孩的夢想成真

    CEO的快樂指數

    ***

    上文精簡版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