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創業家速寫

    最近聯同《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共享工作間BLOOM進行了一個小項目#GirlbossHK,走訪四位在香港創業的女生。

    香港的女創業家為數不多,年輕又屬科技界的更少。機會難得,聊以此欄為每位來個速寫,平衡一下《創業群俠傳》的陽剛味。

    袁彌明 – Erica選美出身,後又投身政界,但我認為她最感自豪的,應該是準備上市的生意「彌明生活百貨」。我是她第一批顧客,看著其小店一步步擴張,去年生意額超過港幣一億元,殊不簡單。她多年前開始素顏上陣以短片做營銷,推銷化粧和護膚品格外有說服力。

    黃貝芝 – Xania創業前服務於顧問公司與投資銀行,乃貨真價實的「中環精英」,卻曾先後四次創業。在辭職創立職位配對網站「Jobdoh職到」前,她晚上九時許才完成工作上的電話會議,然後開始籌劃自己的點子直到早上四時。回憶那段幾乎不眠不休的日子,Xania說不管再累,一到晚上投身自己的生意就感到興奮,其滿足感無法從早上那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中得到,辭職可以說是必然的事。

    高家玉 – Laura是中荷混血兒,卻是不折不扣的香港女。因為一副「鬼妹」臉孔,別人以為她必以英文為母語,事實上她流利的英語和普通話都經過一番苦功。她是一流的司儀人才,擔當過許多大型會議的主持,夠台型、又專業。Laura十年前開始營運自己的公關公司Lighthouse,口碑好,獲獎無數。

    詹明月 – Juliette也是一名混血兒,我去年曾在「女人幫女人」一文中寫過她。一年過去,公司如今年營業額達港幣四千萬元。最近到過她位於灣仔的新辦公室,裝潢簡潔中見型格,很配合她的時裝平台Goxip。

    美國一項研究指只要早期能成功融資,科技界女創業家的成功率不輸男性。看這幾位女子,的確不讓鬚眉。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科技界的男尊女卑?

    過去半年來,矽谷有三大「花生」話題:「尋尋」特朗普、AI人工智能、性別議題。尤以後者最吸睛,並對科企的傷害最大。

    美國職場的性別議題由來已久,今次因Uber管理層的不檢點,導致它在科技界大爆發。話題主要圍繞兩方面:一是科技女性受到上司或投資者的性騷擾,這發生在Uber和一些加速器與風投身上;二是她們在職場上受到性別歧視,以Google引起的迴響最大。

    我曾和一位居美香港女投資者談過,她說在美國,女創業家較難找到融資,因為投資者會認為她們一旦有了家庭,就會放棄事業,變相令投資者歸本無期;此外,就一般職場情況而言,妻子隨丈夫穿州過省很稀鬆平常,這也有可能令一些本來事業發展不錯的女性,被逼另謀高就。

    因此,女創業家遠比男性少。《哈佛商業週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在文章中引述數據指,在需要融資、高增長的創科界,大約只有9%創辦人是女性;香港也曾公佈一項採自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商的調查,發現100家初創中,只有14%的共同創辦人包括女性,「全女班」初創只有一間!

    科技界的女創業家如此稀少,除受上述客觀條件(如難以融資)影響外,另一原因可能是女性通常較謹慎。男人創業,即使只有五成把握,也會拍胸脯宣示自己一定能勝任,做了再算;女人呢,即使有十足把握,也只會戰戰兢兢地小步走。我把這個觀察告訴一些初創朋友,不管男女,大多點頭稱是。

    如我,雖然在創業界的日子不短,但直到今天,才鼓起勇氣自立門戶。希望那些好不容易創業成功的女性,發揮女性互助本性,多些襄助有志創業的後輩們,女人幫女人。

  • 女人幫女人

    上月特首競選期間,我在Facebook分享了曾俊華一幀競選宣傳海報,相中人都是本地科網創業者。沒料到創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陳婉瑩教授看見時,卻忍不住留言:「Why is the group all male? 全男班!」

    我本來也不察覺,她一說倒明顯得很,不免有點慚愧。創業家是社會上的少數,女創業家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她們要成功、爭取認同,不容易,需要更多支持。如果要兼顧家庭的話,女創業家更是分身乏術,陳婉瑩自己便是過來人--她告訴我,50歲後才辭去紐約的記者工作,創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因為那時小兒子也考上大學,她再無後顧之憂。

    陳婉瑩說,多寫寫女創業家,女人幫女人嘛。因為她這句話,我將努力發掘女創業家的題材。

    ***

    不久前有人向我介紹電商平台Goxip的創辦人Juliette Gimenez,她是一位中法混血兒,爽朗明快的作風讓人一見便喜歡。

    blogger-image--1979458756.jpg

    Juliette的父母都從事銀行業,她在巴黎出生,曾在香港一所天主教女校唸書,然後往英國升學。Juliette的家庭背景不錯,據她自己形容,外公二十年代偷渡來港,經營一家小小米店養妻活兒,慢慢生意越做越好,四十多歲便賺夠退休。

    像Juliette這種背景的女生大學畢業後,投身金融業幾乎是必然選擇,她並不例外。但在英國的投行工作了三年,卻找不到滿足感。

    她形容投行那份工作,「錢搵到、做得好」,但「那感覺是你認識了一個男仔,卻不會帶他回去見家長,因為總覺得只是『幾個月貨仔』,不會長久的。」

    她似乎遺傳了外公的冒險精神,要轟轟烈烈地做生意,終於在26歲那年,決定辭職回港找機會。一位中學同學知她想做生意,就為她介紹了一位創業的朋友:創辦HABITŪ連鎖咖啡店的創興銀行家族後人廖偉芬Jennifer。

    「她好信任我,教我有關做生意的一切。」Juliette沒想到素不相識的Jennifer竟與她十分投緣,放手讓她在公司裏試,從制定公司的策略和宣傳,到穿上圍裙收銀抺桌,Juliette什麼都做過。

    在HABITŪ短短20個月,Juliette找到在投行工作三年都找不到的滿足感。此後Juliette一直在創業圈中打滾,其中有五年,她還隻身跑到東南亞去做電子商貿,越做越有本事。直到一年前有了創立Goxip的念頭,才回港重新開始。Goxip的天使投資者,也是一位女性;馬來西亞的名人之後陳雪鈴。

    女創業家雖少,但她們善於發揮女性結盟互助的天性,女人幫女人。我不知道若Juliette在26歲那年,遇上的導師不是Jennifer,後來的故事會否不一樣,但我相信,若多將來有另一位26歲的女生出現,渴望像Juliette般闖一番事業,Juliette也會毫不猶疑地對她傾囊相授,就像Jennifer當初幫她一樣。

    相關文章:
    港產網購App 憑相可買衫(《信報》Startupbeat)

    ***

    本文2017年3月3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