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譯女俠

    我花在Netflix的時間越多,它越了解我的喜好,每每在我不注意的時候,為我挑選下一套令我著迷的劇。這次是英國2012年的劇集The Bletchley Circle。

    四個女生Susan, Jean, Millie和Lucy,二戰時從事解密任務,曾經破解德軍密碼,早著先機,立下功勞。戰爭結束後,四人各奔東西。一晃眼九年後,倫敦發生連續殺人案,四名女孩的屍體先後被發現,蘇格蘭場相信四案有關連,卻對殺手身份茫無頭緒。此際Susan已成家,生下一兒一女。她從電台和報章報導中,發現兇手的行兇模式,急不及待把這發現透過丈夫的關係告訴警方,很可惜,她的估計錯誤,一無所獲。

    Susan好不沮喪。她想起曾合作無間的三位好姐妹,心想如得到她們幫忙,說不定能補救她錯過的訊息,揪出兇手。於是她出動去找另外三人。這幾個女生已展開各自的生活,很少聯絡,共通點是她們的生活並不如意—當時社會供女性一展所長的機會很少,戰後她們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不過混著日子。這四人各有所長:Susan擅長發掘模式、Millie對地理和空間有獨到靈感、Lucy最神奇,過目不忘,能處理龐大數據,Jean是以前的組長,最有機會取得警方的機密文件,供她們分析和調查。

    Susan找到其餘三人後,逐一游說,可是大家覺得她異想天開,警方出動那麼多人力物力都一無所獲,她們憑什麼偵破案件?Susan認為四人與其渾渾噩噩,何不發揮自己才華,做有意義的事?兇手在逃,她們或可阻止下一位女性受害。一開始Susan得不到其餘三人的支持,可是當第五名女性失蹤後,她們如同聽到良心呼喚,聚首一堂,攜手緝兇。四位「破譯女俠」終在齊心協力下找到線索,可惜…

    英劇通常很短,一季才三四集。這套The Bletchley Circle共兩季,加起來只有七集,吊人胃口。我喜歡看解謎的戲,這劇不但情節吸引,而且主張女性自強,鼓勵人應善用自己所長,不要埋沒天分,很有意思。我覺得這四個女生查案的故事充滿企業家精神:五十年代人們還未對女性的能力建立信心,例如在調查過程中Susan雖多番向警方提供線索,但得不到重視,既然現有制度無法提供答案,四人只好用自己的方法查下去。平時四人以讀書會作掩飾,卻被丈夫懷疑,Lucy甚至被家暴,可是她們遇上的挫折越大,越激發她們不服輸的精神,既要為受害人討為公道,更要為自己庸碌的生活發掘意義,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五十年過去,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只要你願意,沒有人可以因為性別阻止你在職場大放異采。即使相夫教子不用為生活打拼,一樣可以從興趣中發揮所長,過有意義的生活。

    世情紛擾,令人沮喪。看一套好戲,從中得到啟發,又可抖擻精神,重新出發。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不要浪費彈藥

    兩個90後少女J和K,大學畢業後合夥創業。產品是「半客製化」胸圍,讓客人先作3D掃描,得到準確的量身尺寸後,再通過她們的平台訂製內衣。大約三週後,客人就可以收到仿如度身訂製的合身胸圍了。

    我問她們為什麼想做這產品。J答,身邊的女生都很喜歡網購成衣,卻很少網購內衣,因為未試過,擔心買到不合身的。K修讀內衣設計,發現很多女生對自己最貼身的衣物了解有限,在她們未推出3D掃描前,曾容許客人自己量身,然後到網頁輸入尺寸訂製內衣,竟有人「量錯十多厘米!」教她瞠目結舌。二姝想藉這個產品,助女生找到最舒適合身的胸圍。

    她倆在學期間已得到大學的創業基金支持,投身這個項目近四年,但生意增長緩慢。小妮子們曾花過一點錢在社交媒體上賣廣告,可是吸納每個新顧客的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竟達數百元,根本無利可圖。她們通過朋友找上我,想看看有沒有法子幫她們增加推廣的效果。

    我一邊細細品嚐Lady M的伯爵茶千層蛋糕,一邊聽兩位女生你一言我一語地描述,聽完後我輕輕搖頭,微笑著給她們說:「別浪費彈藥做推廣了,你們還未找到product / market fit。」

    小妮子們看來大惑不解,我扮哂old seafood地向她們解釋:「找到product / market fit好比開車走上高速公路,條路順哂,一加油加速(市場推廣),可望很快到達目的地(產品銷售成功)。未找到product / market fit前就加速,有如在小路上盲頭烏蠅般橫衝直撞,還不傷亡慘重嗎?」

    她倆似乎不抗拒這些不負責任的意見,於是我繼續口若懸河地噴口水。我說,你們找到一個龐大的市場,即少女的網購市場,挑得好;此外,你們也找到市場的痛點,就是女生買不到合身內衣的煩惱,也不錯。可是你們提供的產品,卻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市場的問題:可供客製的配套有限、產品欠突破,所以無法令生意做大。

    我說認識另一家本地初創,針對的也是網購成衣不合身的問題,方案亦抱括一台3D身體掃描機。但這家初創的產品與兩位少女的頗不同:客戶量身後會得到一個3D「替身」(avatar),並可與多家品牌的網購平台對接。客戶利用「替身」,就可放心地「試穿」平台上成千上萬的衣服,體驗暢順之餘,還可減少買錯衫的機會,初創則從中抽佣。我覺得這家初創的product / market fit比較好,生意大幅增長(scale up)的機會也更高。

    少女聽完後若有所思,我接著有會要開,只好與她們怱怱告別。轉身時我心想,這產品頗有噱頭,加上由兩位少女主理,略為包裝一下,不難吸引媒體報導,拍照拍片也有看頭啊。可是我竟著她們「不要浪費彈藥」,這不是和自己的生意過不去嗎?看來我要檢討自己的product / market fit了。

    相關舊文:

    珍奶販賣機
    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少女、媽媽、女強人

    五月份的時裝雜誌《Vogue》本地版,以The Power of Next為主題,從不同的專業範疇裏挑選多位獨當一面的職業女性做訪問,談她們在事業上的取捨和得失。部分訪問我有份牽線,從旁觀察,想記下當中一個小片段。

    The Power of Entrepreneurship(創業者)的兩位受訪者,分別是創辦手機應用程式MinorMynas的少女CEO葉礽僖(Hillary),和Facebook的大中華區總裁梁幼莓(Jayne)。訪問那天,Hilary隨媽媽羅雅慧(Joey)一起來Facebook的辦公室會合,她背上沉甸甸的背囊,裏面都是書。

    我們先和Jayne聊天。她身型高瘦,留著清爽的短髮,幾乎沒化粧(她的髮型和大眼睛讓我想起梁詠琪)。一如任何大企業高層,Jayne有備而來,數據和例子皆瑯瑯上口,對答準確卻無驚喜。然而當提到曾遇過的多位好上司,她的大眼睛開始閃出光芒,內容也活潑起來。

    Jayne記得,當她初入行還只是一名經理時,一位上司給她鼓勵:「Jayne,有一天你會坐上我的位置。」她當時心想那怎麼可能!作為一名初出茅蘆的少女,她也曾懷疑自己的能力。直到事業路上闖過一關又一關,她每每迎難而上,才覺悟不妨自信些,一切試了再說。

    Hilary才14歲,接受訪問的次數卻不輸任何名人。她天資聰穎,愛好與同齡的孩子格格不入,結果曾在學校飽受欺凌。後來媽媽不忍女兒承受巨大壓力,毅然讓她退學、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並且全力支持她發展MinorMynas,一個讓兒童學習外語的手機應用程式。Hilary記得曾有投資者直言她太bossy(跋扈),把人嚇怕。小妮子不禁反思:如果我是男生,會受到這樣的批評嗎?

    在這短短的交談中,我最意外的發現是Hilary的媽媽Joey。這位同樣蓄短髮的女性給人很幹練的感覺,她是女兒最強大的後盾,全心全意支撐起Hilary的事業和個人成長,但她並非一直僅是個「背後的女人」。為照顧Hilary兩姐弟,Joey約十年前辭去工作,當時她是一名高級督察,隸屬「爆炸品處理課」(即「拆彈專家」),是為數極少的女成員之一。她也曾有濃厚的事業心,卻甘為家庭作出取捨。

    訪問尾聲,Jayne問Hilary:你能想像十年後的自己會怎樣嗎?小妮子率直地答,「我覺得24歲好遙遠啊」,惹得我們一眾大人都笑了。十年、廿年後,不管少女成為像Jayne一般的職業女性,還是像自己的媽媽那樣,為家庭而退下火線,我都希望她能忠於自己,不為自己的能力設限,更不為別人的期望違背理想。

    ***

    本6月7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