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柔的力量

    有個寓言故事:太陽和北風較量,看誰能奪去路上行人的大衣。北風呼呼地吹,可是它越使勁,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北風無奈;太陽微笑接受挑戰,它把陽光灑在行人身上,讓他渾身和暖,自然把大衣脫下。太陽勝北風,不靠使勁,靠溫柔的力量。

    在網絡遊戲世界,「鬥爭」是永恒的主題:鬥殺敵多、鬥武器強、鬥點數高、鬥升級快…遊戲世界激發玩家的腎上腺素分泌,原始的”fight-or-flight”反應被啟動,令玩家忘形上癮。但遊戲世界的版圖正在悄悄起革命,一種「佛系」的、鼓勵「自愛」(Self care)的遊戲及應用開始俘虜人心。

    不久前在蘋果總結的2018年最佳應用程式中,赫然出現一個全新的名堂:Self-care。蘋果認為,自愛、活在當下漸成趨勢,我們不但需要應用程式令工作表現更「多快好省」,更需要它們令生活稱心如意。在「自愛」主題下,蘋果挑了一個叫#SelfCare的App排在首位。那是一位加藉女創業家Brie Code的新作。

    在大學唸電腦的Brie Code是一位遊戲工程師,但她坦言許多手遊使人很累,「50億手機用戶中,只有22億是手遊玩家」。年前她離開在法國上市的遊戲公司Ubisoft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小公司TRU LUV,去年秋天推出首個作品#SelfCare,在蘋果上架6個星期,就在全球累積下載了逾50萬次

    很難說#SelfCare是不是個「遊戲」,因為它幾乎沒有任何「過關」、「奪金」之類的遊戲元素。打開這個App,是個有陽光透進來的房間,主人蒙頭賴在床上不起來,腳邊有隻黑貓露出了尾巴。如果你點開這隻貓,輕輕摸牠額頭,漸漸牠會發出貓貓獨有的「咕咕」聲,顯示心情愉快。或者你可以為房間的主人整理雜物、清洗髒衣服…之類,從井然有序中獲得滿足感。

    很簡單,是不是?它的「無所作為」,像不像去年曾席捲神州的「佛系」日本遊戲「旅行青蛙」?這兩個遊戲都不煽動競爭,反而鼓勵關愛、提倡慢活,用家不是從爭勝中獲得快感,而是從建立關係中得到慰藉,紓緩壓力。無獨有偶,開發「旅行青蛙」的,也是一位女生:年僅26歲的Mayuko Uemura,任職日本的遊戲開發商Hit-Point。

    Mayuko Uemura接受訪問時說過,她設計「旅行青蛙」,是希望用戶從中感到愛(例如當收到外遊青蛙寄回相片時),而不是覺得被栓住。她的「佛系」出發點完全顛覆了傳統網絡遊戲的設計,但對感到生活壓力大得透不過氣來的人而言–如內地的90後–卻恰似心靈的避風塘,結果這隻遊戲界的「黑羊」爆冷大紅。

    傳統的手遊像北風,由男性的爭勝心出發,如疾風暴雨;#SelfCare和「旅行青蛙」等新派遊戲則恰似太陽,以女性的溫柔出發,如涓涓流水。生活已被人事擠得滿滿,你會選哪種遊戲自娛?

    參考資料:

    #SelfCare Creator Brie Code on Friendly Apps and Why Some People Are Bored by Stressful Games

    ***

    本文3月22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我為女兒開學校

    女性創業經常面對的一種偏見,是投資者認為她們一旦結婚生子,自然會重視家庭多於業務,結果半途而廢,連累投資者虧本。所以她們融資格外困難,起步不容易。但有一種女性,卻在婚後才創業,妻子或母親的身份反而令她的事業越做越有起色。我朋友Sharon就是表表者。

    十餘年前我認識Sharon時,她在一家私募基金任職投資經理。我們有時約在中環交易廣場午餐,她愛穿剪裁俐落的連衣裙、配簡單鑽飾、腳蹬四吋高跟鞋、手上拿一個Bottega Veneta織皮錢包。由內到外,她都是典型的中環精英。

    Sharon見多識廣,我們聊天的話題很豐富。她在本地名女校完成中學課程後到美國唸大學,畢業那年沒靠人事關係就成功獲一家美資投行聘為分析員,回港工作。中英語流利又懂金融市場的叻女不算罕見,難得的是Sharon還懂編程,而且自少女時代起便在當時並不流行的討論區上留下不少「戰績」。任何題材一旦引起她的關注,再難找的資料她都能刮出來。

    有人說,再有才華的女子,婚後都難免因為育兒與家務的擔子而庸碌起來,但Sharon是例外。她辭工後生下女兒,但觸覺依然敏銳、詞鋒一貫鋒利、思想也保持前衛。女兒出生後Sharon學會母乳哺育的種種好處,不但身體力行,而且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媽媽們成立推廣母乳餵哺的組織如「自然育兒網絡」,直面社會禁忌,即使遇上冷嘲熱諷和反擊,也毫不退縮。

    女兒稍大,Sharon告訴我她在銅鑼灣的樓上舖開了一家小小的玩具店,搜羅合乎自然和華德福教育精神的、不過份精巧的玩具,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只好自己開一家」。間中我會問起她玩具店的生意如何,她總是打哈哈道,「沒有細看,不想知蝕了幾多」。後來我想自己真是多此一舉,Sharon的理財能力遠在我之上呢。這家小店,最近又開了分舖。

    又過幾年,女兒上幼兒園,我問Sharon近況如何,她用當時開玩具店的口脗說,找不到合適的小學啊,所以在考慮自己開一間學校,應該還有別的小孩有類似的需要吧。開學校?那牽涉多少人力物力?要找合適的地方、申請牌照、聘請老師…我未聽過一個沒有辦學經驗的人能開小學,結果Sharon居然又做到了。2017年9月,她和另一位媽媽合力,於西環一處原是老人院的地方開了一家學校,是香港第一所市區的華德福小學。我真服了Sharon。從來只有「港媽」為女鑽破頭搏入名校,從未聽過坐享「世襲」資格的居然捨易取難,寧願為女兒開一家非主流學校。

    我知道Sharon的創業故事並不常見。職業婦女在結婚生子後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已很不容易了,有能力與資源創業的實在是少數,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不可或缺。想深一層,幼兒和初創一樣,其茁壯成長需要「創辦人」不計回報的付出與灌溉,所以每一位媽媽都是偉大的創業家。

    ***

    本文精簡版3月1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女人創業賺錢多

    過去兩週寫到女性創業時,因為性別偏見而有所輸蝕:她們的初創籌錢比男性的少,即使融資成功,之後獲併購的機會也遠比異性的低。可是一個著名諮詢機構卻發現,女性創立的公司賺錢能力遠比男性的高。肯給機會女創辦人的風投有福了。

    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調查了350間公司五年內的表現,發現有至少一位女合夥人的公司(佔92間),平均只籌得93.5萬美元,比全男班初創籌得的210萬元少一半;但五年內,這些有女合夥人的公司,累積營業額較全男班的初創多,為73萬對66.2萬美元。而且她們還為投資者帶來較佳回報,每一元賺7.8角,比全男班初創的3.1角多逾一倍。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18/why-women-owned-startups-are-better-bet.aspx

    這麼明顯的回報差異,風投界對此實在太忽視了。假如我是風投的話,面對兩間表現相若的初創,若只能投一間的話,閉上眼選有女合夥人的一家便可。為什麼女合夥人有此威力?

    我想這和男女的本質有關。男性創業時,傾向樂觀、冒險、急進,他們往往高估自己的實力,也會在未必有十足把握時,拍拍胸脯做左先算。這對融資來說是好事,因為風投喜歡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而且九成以上風投也由男性主導,他們「同聲同氣」,所以這令男性在融資上大為佔優。但在營運階段,他們卻未必說到做到,甚至有可能搏得大、輸得甘。

    但女性則恰好相反。我和好些女創業家聊過天,發現大家對創業都十分戰戰兢兢,思前想後,做足萬全的準備,還是覺得不夠信心,幾乎是情非得已了,才硬著頭皮向前衝。因此女創業家在融資時,會顯得較保守,而以男性為主的投資者,有時亦未必理解一些女性創業的領域(如:護膚品、嬰幼兒用品),令她們在融資時飽受挫折。但或許如此,一旦女創業家獲得青睞有本錢在身,她們就會小心奕奕,加倍謹慎營運,尤其著重維持健康的現金流–而這正是初創能否維持下去的關鍵。

    我認識一位開花店的女創業家,剛開始時她另有正職,沒想過要做一盤生意,僅抱著玩票性質,覺得賣花有得賺才做。她透過社交網絡接項目,確定有買家後再買材料,而且堅持要有大幅度利潤才做。卻沒想到此招居然非常成功,更客似雲來,她這才下定決心辭職創業,再由網店做到實體店,而且開分號。若創辦人不是謹小慎微的女性,未必肯小步走,可能一開始就「大花筒」租舖、請人、整個App,未見利潤先虧本。

    以上解釋或較粗疏,但無論如何,有女合夥人的公司,賺錢能力更高卻有市場數據證實。如果風投肯給女創業者多些信心,扶她們一把,將來自己也是有機會嚐到甜頭的一員啊。

    ***

    相關舊文:

    女創業家 先苦後甜

    女創業家逆轉勝

    ***

    本文2月15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