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太多惹的禍

    最近接了一個項目要邀請初創參加,因為我和不少創辦人/CEO還算熟,所以大部份只要通個電話、發幾個短訊就談妥了。這家我從沒打過交道,托人問了部門負責人的聯絡方法,儘管先發個電郵試試。

    在電郵中我扼要地說明目的,提議如果方便,在電話中談幾句便好,快捷有效。可是對方回郵道,我太忙擠不出時間通電話,不如請你先回答幾個問題再說吧。附五六道問題,最後一道是:請介紹你的公司。

    我心想這作風也太官僚了吧,完全沒有初創坐言起行的本色。而且憑對方的提問,我判斷她不是決策者,需要先收集資料後再向上司請示,我若以書面回答,就能省下她自己寫匯報的麻煩。這也反映其公司層級較多,不像一般初創請的都是精兵,各人為自己的工作範圍負責,不必事事請示上級。

    我心想反正大部份初創都已談妥,即管耐著性子和你周旋一下,看你什麼能耐。我就她的問題一一作答,並再在信末請她有需要不妨來電商談。

    顯然我的回答和通電話的邀請都不湊效,她接著再發了兩三個電郵來跟進提問,但仍無決定。我心想此事有這麼難下決定嗎?便祭出「殺手鐧」,落一個截止日期,請對方盡量在限期前答覆。這招見效了!她打電話來,說公司裏大家都在忙,她另外約了兩個部門的人談(!),承諾過兩天談好了再告之決定。又是政出多門又是約期開會,這公司真的一點都不像初創。

    可惜過兩天後仍無回音,我再去訊相詢,她說已寫好內部通告(!),收集大家意見後就會回覆。待她最終回覆時,此事已躭誤超過一個星期,結果是不參加。我的「實驗」也到此為止。

    以上周旋過程,我相信對大部份人而言乃工作中的家常便飯,不值得花這麼長篇幅寫下來。但它實在太不符合初創辦事的作風了,尤其和另外那廿多家比較,更形成顯著對比。當然,另外那些我找的是老闆,這家不過是部門負責人,決策效率自然無法相比。但即使如此,一家初創的部門負責人居然要經過這麼多功夫去處理一件最終不參與的事,也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

    我知道這家作風官僚的初創曾多輪成功融資,所以資源充沛,但福禍相依,錢太多往往也容易種下初創滑鐵廬的禍根:過度擴張,製造架床疊屋和冗員,反而喪失了初創應有的靈活和應變力。我把以上經歷轉告介紹此初創給我的朋友,她聽罷莞爾一笑,淡然「爆料」:「他們前幾輪融資太多,錢花出去了又賺不回來,短時間內如果上不了市會好『大鑊』。」

    看來真是錢多惹的禍!初創一般要過緊日子(bootstrapping),所以花錢很謹慎,不可能製造冗員或層層關卡「阻住地球轉」,否則等於加速死亡。在招聘上,初創也不會和大公司「競爭人才」,因為又貴又不合適。謹慎理財是所有初創的共通點,唯獨融資太成功的例外,因為錢都是投資者的,又來得太快太容易,胡亂揮霍的引誘實在太大了。一葉知秋,我接觸的這家初創似乎也犯了錢多引起的問題。不知他們有機會扭轉局面嗎?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完美履歷

    一位朋友的初創近年發展很好,名利雙收下,吸引不少人毛遂自薦。最近他又收到一份近乎完美的履歷:名校畢業、成績優異、工作經驗全來自頂尖跨國集團,「我的直覺是不要浪費時間見她」,朋友回憶道,但最終他還是給了對方一個機會,也許這位尖子和其他的不一樣,他想,「結論是我到底浪費了半小時。」

    (相關舊文:精英不創業?

    這位見工者的履歷,足以令任何大機構的人事部眉開眼笑,為什麼卻令我朋友一如所料地失望?我估計履歷完美的精英,通常都有幾個常見的問題,致他們不適合講究效率的初創:

    第一,他們重視個人表現,不大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大適應團隊工作。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乃多年來都表現得比別人優秀,自己成功或對的次數,一直都比別人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獨尊和剛愎自用的性格。這種人很難合作,尤其是祟尚團隊精神的初創。

    (相關舊文:老細太有料

    第二,除性格外,也有能力的問題。高分未必高能,因為就業和在學對解決問題的要求,完全不同。讀書考試,不管最終有沒有模範答案,問題也必然有個範圍,提供答題所需的一切資訊。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要自行發掘問題、收集資訊,和在沒百分百肯定的情況下,作出決定。這往往令一向答題滿分的精英手足無措,因為他們不習慣在訊息有限、資源有限、沒有框框的現實裏一擊即中。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

    第三,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擁有完美履歷的人,未必一定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正因為自小聰明,學什麼都能上手,這種人往往容易感到迷失。如果從沒發掘自己的熱情、沒試過從打擊中反省,他們可能不知道除了贏比賽、考第一外,人生還有沒有別的目標。他們選擇一家企業,往往只重視職級、報酬、社會地位,但未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熱情。無法從工作中發掘出意義的,很難成功,也很難為公司創造價值。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尋找自己的火花

    我好像把擁有完美履歷的人寫得不值一文,當然不是。擁有完美履歷肯定是一種能力,而很多資源充沛的大機構都需要有這種能力的人。履歷完美的人機會一定比別人多,關鍵是要找到和自己履歷匹配的工作就好。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阿姐駕到

    新春期間,幾位創科朋友在Clubhouse聚首開講,講自己創業的血淚史。說到人才招聘,有位朋友講起自己經歷的這章,既可憐又可笑:

    (相關舊文:Clubhouse爆紅之謎

    朋友任CEO的生物科技公司發展迅速,短短幾年間,由一家不起眼的初創,晉身成市值數千萬美元的明日之星。董事局一致同意,公司到了這個規模,該找一位專業的行政人員回來當營運長(COO),最好在大機構有多年管理經驗的,以助公司建立制度,更上層樓。

    幸運地,他們遇上一位幾乎完美的人選:她畢業自長春藤名校、有MBA學位、在外資機構平步青雲,履歷堪稱無懈可擊。只因這次原機構的晉升未輪到她,「阿姐」心中不忿辭職求去,才讓我朋友這家初創冷手執個熱煎堆。

    阿姐到任不久便提出「彈性上班」的要求,謂這是大勢所趨,許多科技巨企都行此道。董事局覺得主意不錯,也許還有助招聘與挽留人才,答應了。不久公司決定拍一條企業宣傳片,讓這位阿姐準備預算,阿姐也爽快,馬上找到拍攝團隊,報價三十萬,包括專門飛到某地取景云云。

    「三萬元拍一條宣傳片我都捨不得,她還說三十萬是打了人情牌才有的好價錢!」朋友回想仍覺不可思議。

    三十萬拍一條宣傳片不說,阿姐一方面爭取了彈性上班此科企德政,常在辦公時間不見芳踪,另一方面又把大機構的作風帶到公司來,上任後一直追問何時為她配給司機和專車、出差要訂商務艙位等等。一家成長中的初創,如何吃得消阿姐這種豪爽的作風?兩個月後不得不舉手投降,請她另謀高就。

    說起這個昂貴的經驗,朋友仍是抹一把冷汗的語氣,可見教訓之深。科技界有個說法,謂A級人才只會聘用A級人才,而B級人才卻愛請C級人才,如此類推。所以團隊一定要保持A級人才,否則一直往下請,很快就會淪為庸才集中地。問題是:什麼是A級人才?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年假任放公數任出

    主流意見認為,出身名牌大學、擁MBA學位、履歷無懈可擊的,就是A級人才。可惜對初創而言,這種精英可能只適合在大機構當高級行政人員。因為初創需要的,不是亮麗堂皇的學位或履歷,而是在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怕蝕底的精神、屢敗屢戰的勇氣、和對目標近乎宗教祟拜一樣的狂熱和執迷。這好比盛世人才難以在亂世生存一樣,而幾乎所有在開拓階段的初創,都是亂世。

    不論中外,只有極少數企業創辦人,既有開疆闢土的亂世之功,又有建立制度的盛世之才;就如歷史上既曾成功揭竿起義、又能建立百年基業的,堪稱千古一帝,亦不過寥寥數人。所以初創成長到一個階段,的確需要起用盛世人才來管理公司,但務必當它終於成為一方之霸、擁有壟斷市場的優勢時。若創辦人過早「退位讓賢」,讓一位盛世人才來領導在亂世中開拓的初創,恐怕只會適得其反。

    相關舊文:Yahoo王朝盛轉衰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