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香港獨角獸.二之二

    (接上文)2015年我和方健僑(Ken)共同撰寫了一本書《創業大時代》,挑了八家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香港初創來寫。之所以用「具顛覆性」為選材標準,因為當時香港並無一家具公信力的「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出現。但如今回望,卻發現我們的眼光不錯,因為事隔幾年,當中有些已公認達獨角獸的資格了。那什麼是「具顛覆性」?

    關於這個定義,我在為該書寫序時,引用了好友、創業者宋漢生的話,言簡意賅:「初創企業成功的標準,是能否搶佔到市場。而初創企業能搶佔的市場通常有兩種來源:搶佔了原先經營者的市場,是顛覆了行業;拓展出新的市場,是顛覆了用戶的行為。」

    當年我們以此為定義,寫下八家香港初創的故事,並分析其營運模式如何具顛覆性。其中兩家、GoGoX(前稱GoGoVan)和Welab,都在紅杉中國「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上月首度公佈的「香港獨角獸」榜單上有名。

    它們如何顛覆市場或用戶行為?GoGoX以手機應用程式,直接連通有召車需要的客戶和閒置的司機,是透過科技剔除中間人(Dis-intermediation)的典型案例。自2017年透過和「58同城」子公司「58速運」合併而晉身獨角獸之列後,GoGoX最新的里程碑是在今年申請在港上市。

    至於Welab,他們最初的主要金融科技方案,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又快又平地批出貸款,顛覆借貸市場。如今它是在港持牌營運的虛擬銀行之一,亦已進軍多個海外市場,離上市之路不遠

    此外,書中還寫了兩家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地初創,值得一提,那就是9GAG和Casetify。而特別之處是,它們極少融資,是少數自給自足而具一定規模的初創。由於9GAG和Casetify的融資額和次數太少,外界難以估計其市值;但據我所知,它們每年的營業額應該接近甚至超越上億港幣的規模。

    今天略述的幾家「香港獨角獸」,和上周介紹的幾家,感覺上非常不同。最低限度,大家應覺得GoGoX和Welab是當之無愧的「香港初創」,而上周提及的如4Paradigm或Smartsens等,感覺上不屬「香港」的企業。不過我認為它們其實全部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完全依賴香港的土壤,而懂選擇性地利用香港的優勢。相信未來的「港產獨角獸」,亦將秉承此一特色。

    相關舊文:數香港獨角獸.二之一《創業大時代》之序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港產獨角獸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數香港獨角獸.二之一

    上月下旬,由著名風投「紅杉中國」在香港成立的「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在某活動上首度公佈了一個「香港獨角獸榜單」。榜單羅列了18間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的初創,它們全部具備「香港基因」,即創辦人為港人、或創立於香港等。我看一看榜單,發現榜上有名的,竟有逾半數聞所未聞;把它轉發給一些香港初創圈子的朋友,他們的反應也大同小異。

    那這18家上榜的「香港獨角獸」到底是誰?按英文名稱順序,我知道的僅八間:Aftership(物流)、Airwallex(Fintech)、DJI大疆KLOOKWeLabLaLaMoveGoGoXSenseTime商湯。至於有些在圈子裏大名鼎鼎、相信市值也達十億美元門檻的如做檢測的Prenetics、開發遊戲及NFT的Animoca Brands、賣客製手機殼的Casetify等,卻不在榜上。

    說來「獨角獸」這稱號雖然有客觀標準,但「市值十億美元」卻有可操縱的空間,因為說穿了,只要有買賣雙方以這樣的價值成交就可以了(難怪有看過這個榜單的初創朋友打趣道,大概只有被紅杉投過的才夠資格上榜)。一般而言,初創要向幾家有規模、有信譽的風投,以大家有共識的價值成功融資後,那樣的市值才比較有公信力。而此類初創也因此較為圈子裏的人認識。

    看著另外那十多家不大熟悉的初創名字,不禁為自己的「脫節」汗顏。幸好初創「有光科技Fano Labs」的創辦人溫豪夫Miles,能為大家「突破盲腸」。他舉例道,「第四範式」4Paradigm(AI)的主要創辦人們,來自香港華為的「挪亞方舟實驗室」,而聯合創始人之一楊強,則為科大教授,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人物;從事高端製造的Geek+創於北京,不過把「海外總部」設在香港科學園;半導體公司SmartSens的創辦人徐辰是科大的碩士、博士,但從一開始就在國內設公司,情況類似商湯和大疆。這幾家「獨角獸」雖具「香港基因」,但並沒有以香港為主要市場,難怪我們未聽過。倒是Miles生於內地、曾在香港和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其背景使他能接觸到的「本地初創」,比我們這些在港土生土長的更廣。

    說到這裏,大家可知道香港第一家獨角獸是哪一家、誕生在哪一年?2015年香港的初創氛圍開始成形,我和方健僑博士(Ken)共同出版了一本書《創業大時代》,挑了八家初創來寫,可是那年香港一家「獨角獸」都沒有。因為不能以「市值十億美元」的客觀標準作選材準則,我們就選了八家具「顛覆性」(disruptive)的初創來寫。如今回首,發現我們的眼光奇準,因這八家中已有好幾家目前達到「獨角獸」的標準了…(待續)

    相關舊文:《創業大時代》之序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港產獨角獸

    ***

    本文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GoGoX上市

    和一位剛認識的朋友談到香港的初創,他忽然冒出一句:

    「香港成功的startup,9成都是有錢人的玩意!」

    他還舉了幾個例子,如某創辦人本來做投行、某家裏有錢送他到英美留學然後回流搞startup⋯⋯朋友舉的例子倒也沒錯,但無法說服我那能達到「9成startup都係有錢人」的結論。

    也許是身處的圈子不同。和我比較要好的初創,如9GAG、GoGoX (前稱 GoGoVan)等,大部份創辦人都來自普通家庭。就我所知,他們創業成功,沒有靠父母。

    就說幾句GoGoX吧。2015年我出版了一本書《創業大時代》,寫八家誕生於香港的初創,GoGoVan就是全書的第一個故事。

    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2013年7月,GoGoVan橫空出世,顛覆了香港人的「call van」的習慣。三位創辦人Steven,Nick和Reeve是大學同學,他們的父母做地產租務、裝修和保險等,省吃節用把兒子送到美國西岸留學。為幫補生計,三人課餘在矽谷附近的一間唐餐館送外賣,因此結緣。我隱約記得Steven向我提過,當時家裏只夠錢替他買一張單程機票赴美,回程還得自己籌謀。

    2017年9月,GoGoVan成立四年,那也是我自立門戶的第一個月,碰巧GoGoVan在那時宣佈和「58同城」合併,晉身市值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時機配合,我因此和GoGoVan幾位創辦人共同經歷了十分緊湊的兩個月,那也是我自己創業以來最難忘的工作經歷之一。我對他們三子的兄弟情印像特別深刻,外面風風雨雨,但Steven始終有兩位好兄弟一直在身邊支持他。那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好拍檔。

    才不過四年,這家獨角獸就要上市了,計劃集資4-5億美元。他們去年做了6.5億港元生意,是香港的市場龍頭,大幅抛離對手。這些年來經過多輪融資、尤其是合併58同城一役,令和騰訊與阿里相關的投資者,佔GoGoX股權近6成5;創辦人持股不足兩成。但他們在香港和在國際市場,能繼續沿用GoGoX此品牌,算很難得了。

    一間本地初創能在四年內晉身獨角獸、八年內申請上市,再加上其業務的確具有顛覆性,即使尚未錄得盈利,以國際標準觀之,都算交足功課有餘了。比起賣盤,成功上市對初創創辦人和股東們更有所交代。一間香港初創能走到這一步,難度不下於在奧運場上摘下獎牌。

    最後再長氣講多幾句。我不認同香港成功的初創「9成由有錢人玩哂」,雖然我不知該用邏輯還是統計能更簡單地推翻這個結論。我只夠料講,在《創業大時代》一書裏寫的八間初創,除GoGoX外,OliveX(即Cocahbase)年前已在澳洲上了市;Welab亦是獨角獸;9GAG經歷了疫情後業務仍強勁而且國際化;而 Casetify,更在世界舞台上名利雙收。還有幾家外界可能沒那麼熟悉的初創:Insight RoboticsStepcaseTalkbox,它們至今發展仍不錯。我沒有逐一問創辦人的出身如何,但相信他們能走到這一步,並非靠父母。

    簡單說,我認為創業成功,和家裏是否有錢,並無必然關係。有時underdogs還能取得巨大成就呢。

    ***

    相關舊文: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GoGoVan闖關港產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