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比賽

    今晚又舉行一年一度的資訊科技界頒獎禮。這盛事由政府資訊科技辦公室出資贊助,十來個背景不同的商會各自負責一個和資訊科技有關的比賽,有些主攻「數碼娛樂」,有些做「金融科技」,還有「學生發明獎」等等。比賽歷時數月,最後統一搞個星光熠熠的頒獎禮作結。我以前工作的商會,負責「流動應用程式」類別,得獎者曾有GoGoVan「街霸阿強」的iSafe等。

    在任期間,我籌備了比賽四次,深明主辦單位若懂發揮此比賽的好處,宣傳效果極佳。舉例,我們曾邀9GAG創辦人陳展程、共享工作間Cocoon創辦人馬衡、熱心社企的天使投資者黃岳永等任評判。對不少公司--尤其初創企業--來說,能同時向他們作演示是極難得的機會,所以參加者會施展渾身解數,努力爭取出線。假如能贏取獎項、獲得傳媒青睞和曝光,更錦上添花。

    評判也有好處,因可從中得到不少刺激思考的點子,像曾為我們擔任評判的王維基,便撰文談過「坐了九小時的得益」「師弟你好嘢」。過去籌辦比賽,一直以達到這三贏為目標,所以對資訊科技辦公室的贊助,心存感激。

    可是不知是否因兩年前「初創企業」獎項發生「咖啡機兄弟」事件,政府為免再爆醜聞,對比賽的制肘越來越多。該獎項三年換了三個主辦單位不在話下,亦牽連其他主辦方在參賽資格審查、評判邀請、宣傳等各方面,受到更多限制。

    其實一直以來,要說服初創參賽並不容易:做出成績的初創,毋須靠比賽證明實力;而獲獎無數的初創,又未必有市場競爭力。像前述GoGoVan和iSafe那種叫好又叫座的初創,本來就少,如今比賽公信力受挫,更難吸引優秀參賽者。

    反正政府已決定為初創搞配對基金,不如也對得獎初創投入種子基金作直接支持,增加比賽贏家的市場實力,總比弄個縛手縛腳的比賽好。

    本文4月7日刊於《晴報》「創業群俠傳」

    ***

    相關舊文:創業小圈子頒獎禮

  • 女人幫女人

    上月特首競選期間,我在Facebook分享了曾俊華一幀競選宣傳海報,相中人都是本地科網創業者。沒料到創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陳婉瑩教授看見時,卻忍不住留言:「Why is the group all male? 全男班!」

    我本來也不察覺,她一說倒明顯得很,不免有點慚愧。創業家是社會上的少數,女創業家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她們要成功、爭取認同,不容易,需要更多支持。如果要兼顧家庭的話,女創業家更是分身乏術,陳婉瑩自己便是過來人--她告訴我,50歲後才辭去紐約的記者工作,創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因為那時小兒子也考上大學,她再無後顧之憂。

    陳婉瑩說,多寫寫女創業家,女人幫女人嘛。因為她這句話,我將努力發掘女創業家的題材。

    ***

    不久前有人向我介紹電商平台Goxip的創辦人Juliette Gimenez,她是一位中法混血兒,爽朗明快的作風讓人一見便喜歡。

    blogger-image--1979458756.jpg

    Juliette的父母都從事銀行業,她在巴黎出生,曾在香港一所天主教女校唸書,然後往英國升學。Juliette的家庭背景不錯,據她自己形容,外公二十年代偷渡來港,經營一家小小米店養妻活兒,慢慢生意越做越好,四十多歲便賺夠退休。

    像Juliette這種背景的女生大學畢業後,投身金融業幾乎是必然選擇,她並不例外。但在英國的投行工作了三年,卻找不到滿足感。

    她形容投行那份工作,「錢搵到、做得好」,但「那感覺是你認識了一個男仔,卻不會帶他回去見家長,因為總覺得只是『幾個月貨仔』,不會長久的。」

    她似乎遺傳了外公的冒險精神,要轟轟烈烈地做生意,終於在26歲那年,決定辭職回港找機會。一位中學同學知她想做生意,就為她介紹了一位創業的朋友:創辦HABITŪ連鎖咖啡店的創興銀行家族後人廖偉芬Jennifer。

    「她好信任我,教我有關做生意的一切。」Juliette沒想到素不相識的Jennifer竟與她十分投緣,放手讓她在公司裏試,從制定公司的策略和宣傳,到穿上圍裙收銀抺桌,Juliette什麼都做過。

    在HABITŪ短短20個月,Juliette找到在投行工作三年都找不到的滿足感。此後Juliette一直在創業圈中打滾,其中有五年,她還隻身跑到東南亞去做電子商貿,越做越有本事。直到一年前有了創立Goxip的念頭,才回港重新開始。Goxip的天使投資者,也是一位女性;馬來西亞的名人之後陳雪鈴。

    女創業家雖少,但她們善於發揮女性結盟互助的天性,女人幫女人。我不知道若Juliette在26歲那年,遇上的導師不是Jennifer,後來的故事會否不一樣,但我相信,若多將來有另一位26歲的女生出現,渴望像Juliette般闖一番事業,Juliette也會毫不猶疑地對她傾囊相授,就像Jennifer當初幫她一樣。

    相關文章:
    港產網購App 憑相可買衫(《信報》Startupbeat)

    ***

    本文2017年3月3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無人不識蕭叔叔

    交此稿前把它發了給蕭Sir看,他忍不住說,想不到我們認識這麼久了!

    是啊,離開校園後還能交這麼久的朋友不容易,尤其我們的圈子那麼不同。最佳的解釋是彼此性格和興趣真的投契,都是有點宅、喜歡咬文嚼字、很好吃卻不斷嚷著要減肥…

    別人或以為我們經常結伴出沒的地方,是電影院或書店,事實上是九記和大班樓。嘿,想不到吧。

    (應叔叔要求,以九記牛腩麵乙碗替換真人玉照)

    ***

    大約十年前,朋友介紹一位叫「蕭Sir」的博客給我認識。他當時在雅虎經營網站「英文字由F字學起」,又出書,又開Youtube頻道,教港人如何擺脫港式口音、說英式口音的漂亮英語,大受歡迎。

    後來,不再寫博客的蕭Sir,改以「蕭叔叔」之名轉戰Facebook。去年春天,他說打算開一個全新的Facebook專頁,方便與粉絲互動。我問他目標是什麼,他漫不經心地答,不知道啊,先儲十萬粉絲再說。當時沈旭暉的專頁也不過十萬粉絲左右,我想蕭能儲五萬也很了不起啦。

    豈知我低估了他--「蕭叔叔英式英文學會」迄今已擁逾廿二萬粉絲,超越經營專頁孜孜不倦的沈旭暉,成為本地最紅的KOL之一。因為這龐大的粉絲群,找「蕭叔叔」合作的品牌紛至沓來,而他則貫徹精挑細選原則,大約一個月才刊出一個廣告。那些廣告是一分鐘以內的短片,由他自編自導自演。收費呢?我好奇地問,那個數字高得令人咋舌。蕭不為錢工作,但報酬需得令他稱心如意。

    蕭的拿手好戲是「How do you say…in English」,那個「…」是當下潮語或地道港式用語,比如「高潮」、「我真係恭喜你呀」或「放閃」之類,令港人會心微笑。他自己包辦整個短片的構思和制作,往往即日便弄好,引得粉絲瘋狂轉載。更多人愛看的是他逢周六晚上的Facebook Live,動輒引來數千互動。

    蕭的粉絲以廿多歲年青人為主,他們喜歡他,因為蕭夠真、懂抽水、愛自嘲(「蕭叔叔」便是他自嘲年紀老大的外號)。他在專頁上表現出來的作風散漫慵懶,但我知他當年自學英語,紮紮實實下過一番功夫,看電影也逐句背誦對白,狂練發音與用字。

    上一代的成功往往以刻苦耐勞為道,但蕭這代卻有這樣的平台和時勢,可以只做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我常說很羨慕他,可以把興趣轉化成事業,樂在其中。

    相關文章:
    壹週刊:抽水教英文
    (蕭Sir的成名路)

    ***

    本文精簡版2017年3月1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為「一刀不剪導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