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定做野?

    友報刊登了一名17歲少女的訪問,她天資聰穎卻不愛上學,中六那年決定不考大學,到初創企業當程式員,做自己愛做的事。

    因為撰文的尹思哲在圈內人脈甚廣,所以許多人踴躍傳閱此文,並沸沸揚揚地討論:有志投身初創的年輕人,該上大學還是直接出來工作好?

    「拉闊」的高重建是最先對少女決定唱反調的人。他認為傳統大學的傳統學科彌足珍貴,若能打好基礎,將來要再自學什麼也不難。何況「大學沒門,困不住人」,邊上課邊兼職、主修以外找選修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體驗。

    朋友宋漢生卻是個行事不依規章的天才,他認為與其隨波逐流讀大學,不如挑戰看似正規的選擇。他還提醒我美國的科技怪傑Peter Thiel明明是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偏不相信上課之用,還搞了個The Thiel Fellowship,以十萬美元「利誘」不愛上課的少年放棄大學學位,提早開始搞初創,因為好主意不等人。此基金由2011年成立至今已資助了104位22歲以下的年輕人創業,這些初創企業合起來的總市值逾10億美元。

    (但The Thiel Fellowship的情況似乎不適用於這名受訪的少女。一來她根本沒打算考大學,所以並非大學drop-out;二來就訪問內容而言,看不出她有什麼點子不能等待,非輟學實行不可。)

    還有一名少年以過來人身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不無道理。他本來也無意考大學,但聽從一位老師的建議,決定先試試再說,結果慶幸自己沒有輟學,因為大學生活豐富了他的眼界。少年說,的確有不少大學生浪費光蔭,但前述少女不必「同流合污」,以其才智,「既讀大學,又寫程式」,更加「屈機」。

    我想到許多武俠小說的英雄人物,都先師承名門正宗,復在江湖上有一番奇遇,才不致走火入魔。如《碧血劍》的袁承志便先學華山派的內功和劍法,再看《金蛇祕笈》無師自通;喬峰、令狐沖、楊過…等都是。不過以小說論人生,恐怕會被有識之士訕笑,哈哈。

    ***

    本文2017年6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為加長版

  • 創科精英闖政壇

    今天特朗普宣佈就任第45任美國總統,隨著這位政治素人登上權力寶座,美國的政治生態也發生微妙變化。一些過去不似會涉足政治的人物,開始蠢蠢欲動,其中以科技界的Peter Thiel尤為明顯。

    Peter Thiel在矽谷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是「PayPal黑手黨」中堅,作為PayPal創辦人之一,在出售PayPal予eBay後,Peter Thiel開始風險投資事業。他是Facebook第一位來自外界的投資者,此役令他聲名大噪。其後Thiel日趨高調,又出書又講學,他的書Zero to One肯定是我看過關於startups最好的書之一。去年美國總統大選,在一眾反特朗普的科技群雄中,獨Thiel以「明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之姿大力為特朗普背書。結果證明他的政治眼光和投資眼光一樣準確。

    特朗普當選後最重要的「政治騷」之一,是與市值總值超過3.1萬億美元的科技巨企會面,不問而知,這就是Thiel為他導演的一場好戲。最新消息,是Thiel有意問鼎下屆加州州長一職。Peter Thiel的政治野心,也影響了他的身邊人--據稱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甚至有競逐美國總統的想法

    20161215techsummitbicorrect.png

    除親身投身政治外,矽谷新貴涉足政治的足跡也隨著他們勢力日進而更加明顯。早兩年《經濟學人》曾將他們和上一代的巨賈如洛克菲勒作出比較,發現矽谷的科企們對政治的參與度與日俱增--Google每年用於政治遊說的經費,早已超過華爾街最諳權力遊戲的高盛。

    過去科技創業者較少參與政治,主要原因是政治和他們以科技產品改變世界的目標並無主要交集,但隨著科技走入生活日深,他們縱不理政治,政治也會找上門。

    正如香港,特首選舉的戰幔一拉開,大家才發現創科成了香餑餑。今天「鬍鬚」到網媒Unwire接受FB Live訪問,翌日「奶媽」不甘示弱,透過共享工作間Cocoon與startups會面,還大拍360自拍。矽谷的先進們已作出示範,香港的startups將會如何?

    本文2017年1月2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衡量任何初創企業是否成功,通常不離三大核心元素:產品(Product)、創辦人或團隊(Team)、市場(Market)。

    程式員最重視產品(Product)。一件產品好不好用、設計如何、有沒有bug…程式員認為產品的好壞,決定成功與否,而只有自己才具資格論斷。

    但世上好的產品很多,成功的卻很少。Peter Thiel就曾在Zero to One一書中斬釘截鐵地說過,世上絕無「只要掂,就有人用」的產品,一定要有恰如其份的推銷,故團隊裏每個崗位的人都需要有推銷員的心態,不能抱著「有麝自然香」的心態閉門造車。

    另一方面,投資者比較著重團隊(Team)。因為很多初創企業成立時,未有產品或產品只具雛形,於是投資者只能依賴創辦人的理念或其過去經驗作判斷。

    有多次創業經驗的朋友形容這好像馬主喜歡選擇馬匹的血統一樣,曾經成功過的創業家,有時還未開始下一個項目,已獲投資者垂詢,因為對方對這位創業家有信心。如上期提及的天使投資者,也以人為重,而且他認為謙和的團隊,比「天才組合」更容易成功。

    而矽谷重量級創業家兼投資人Marc Andreessen(網景Netscapte創辦人)則說過,關於創業,基本上你只須做對一件事,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好的產品並應用在對的市場上(“Product/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

    Marc Andreessen認為,產品、團隊、市場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市場。如果市場不存在,再強勁的團隊、再了不起的產品,都不能把市場硬生生掘出來,徒消耗意志;相反,如果市場已然形成,並正快速增長,那麼即使不怎樣的團隊,只要弄出一件還可以的產品,都可以乘風破浪,然後,市場自然會被好的產品填滿。

    所以最強勁的團隊應把全副精力放在最有潛力的市場上努力不懈。找對市場,比一切都重要,相反,若押錯注在行將式微的市場上,即使造出非常出色的產品,也難以基業長青。

    如果你問我現在最大的市場是什麼,幾乎可以排除一度非常火熱的「平台」(Platform)相關產品如Airbnb與Uber,它們已呈開到荼靡之像,而且市場整合正在出現。我認為不妨留意人工智能(A.I.) 和機械人(Robotics)相關的科技,因為現今互聯網幾大巨頭包括Google、Facebook、Amazon等,都投放了大量資源在這些產品的研發上,並四出收購有關初創團隊,壯大自己實力。

    當然,巨企手握重兵,可以押注的產品非常廣泛,不能獨斷。小團隊沒有資源作奢侈的大包圍,更考創辦人的眼光與判斷,如果用兵恰當、異軍突起,說不定還有機會挑戰巨人。這就是互聯網創業最刺激的地方。

    ***

    本文2016年10月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