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五本書

    一年總有兩次特別想看書。一是在新年伊始,列一張長長書單,決心要把它們看完;一是在年結時分,因為沒有完成年初的任務而慚愧,便想趁長假期能讀多少讀多少。這張書單因此而生。

    以下五本書沒有特定主題,是按個人對創業的認識,由淺入深而定。先由最淺的開始:

    1. 創業入門

    對剛創業、或蠢蠢欲動創業的朋友,我推薦兩本書: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和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這兩本書雖淺(英文程度好的朋友,相信一兩個晚上就能完成一本),但我都會給五粒星,是好看又實用的書。

    過去多次在文章中提及Peter Thiel在2012年為史丹褔大學講課整理而成的Zero to One,它不但全面,而且在許多概念上一針見血,是一本極有啟發性的書。至於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則是我的創業啟蒙書,每章篇幅很短,沒有廢話。

    2. 唔上唔落

    當你已成功創業,有一點融資和營運的經驗後,除重溫以上兩本入門書溫故知新外,建議可參考一些成功創業者的故事,看他們如何隨企業成長,克服一關又一關。

    在美國,Amazon是FAAMG五大中,最多人看好可以千秋萬世的一家,這和其創辦人Jeff Bezos的超長綫策略大有關係,這點The Everything Store有很好的描述。作者Brad Stone另一本較新的書The Upstarts,則講兩家後起之秀:Uber和Airbnb。它倆都是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而且同屬「共享經濟」的佼佼者,但除此之外,兩家初創由創辦人的背景到公司文化都大相迥異。我年中出差時在飛機上看這書,邊看邊笑幾個鐘頭很快就過去。有一點融資經驗的初創,相信會很有共鳴。

    3. 泥足深陷

    如果你在創業路上已站穩陣腳,在江湖上好歹也算一個門派,而你現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兼併收購、擴充版圖的話,那不妨看一本非創業類的好書:Prisoners of Geography。

    這是一位有十年創業經驗的朋友推薦給我的,也是我今年看過最精采的書。作者Tim Marshall是英國一位專跑國際和外交新聞的記者,視野恢宏。本書的立論是,一國的枯榮和文化,早由其山川湖泊、氣候地理決定,不論誰當政都逃不過。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發現了解自己身處的地理環境,比一切都重要。我朋友現在反覆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是:地殼有沒有變動?氣候改變了嗎?

    以上五本,沒多少是新書,因我自從沉迷Netflix後,書也少看了。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想懶洋洋過一個不必動腦筋的聖誕,又想得到一些對創業有用的啟發,那只管煲Silicon Valley好了。

    ***

    上文精簡版12月22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港產獨角獸

    港產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十億美元的初創)終於出現了!

    2013年由五個小子湊合港幣二萬元起家的GoGoVan,周初宣佈與在美國上市的「58同城」旗下子公司「58速運」合併,成為亞洲最大的同城貨運平台。此合併的亮點之一是其交易規模,外界雖然不清楚具體數字,但雙方在記者會上承認是「獨角獸」級,創下香港初創界紀錄。

    此外,併購交易完成後,GoGoVan創辦人林凱源(Steven Lam)將出任新公司CEO,管理包括內地超過100個城市的業務,32歲便擔此重任,值得港人自豪。GoGoVan本已在亞洲共14個城市設點,合併後的新公司,毫無疑問是區內行業龍頭。上市之路可謂指日可待。

    我2014年年初在一個創業比賽上認識Steven,對他留下深刻印象。記得他曾展示一張圖,顯示GoGoVan平台每天處理的訂單數目,和每月登記司機的數目,增幅都以倍數計,可見對原有市場顛覆之劇烈。

    大家還記得GoGoVan面世前,「call van」是怎樣一番光景嗎?你得提前致電預約,但通常久久不獲回覆;call台以人手配對司機和乘客,效率欠奉;最沒自主的是一眾司機,不管該月生意如何,都要向call台繳交定額月費,每張單另外拆佣,收入受限。

    GoGoVan橫空出世後,既釋放了龐大的市場需求(市民隨時可叫車),又為司機帶來工作時間上的自主,使他們從此不必上台,收入多勞多得。四年來,GoGoVan已處理超過2500萬宗交易,融入港人生活。

    但GoGoVan的壯大之路絕非一帆風順,單是向司機徵收佣金一役,就令他們背上「霸權」之名。但這種遭遇非GoGoVan獨有,矽谷先進亦同病相憐。望GoGoVan五子勿忘當日每個向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的司機,如何助他們挑戰原來行業龍頭,才能成就今天。只要平台繼續為用家和司機帶來價值,GoGoVan就經得起風吹雨打。

    ***

    相關文章:

    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

    GoGoVan闖關

    Call車之戰

    ***

    本文同日獲《晴報》刊登於專欄「創業群俠傳」

  • 窮小子成獨角獸

    不久前我在專欄中寫「投資者投的是什麼」,提到英語好、外型佔優的創辦人,以站在風口上的初創融資,較容易獲投資者垂青。有人閱罷略帶譏諷道,如此說來,投資者專找創辦人又醜又不會講英語的初創來投就行啦。

    此言對錯參半。錯的是,我並沒有說反其道而行便正確,只是指出外在條件較佳的創辦人,不代表其執行力也同樣地好;但對的卻是,表面不夠討好的初創,其價值的確較易被低估。若有投資者不被表象所惑,相中璞玉,真的有機會快人一步,押注在難得一見的「獨角獸」上(市值逾十億美元的初創)。

    最新鮮出爐的例子,就是「印尼淘寶」Tokopedia上週阿里巴巴宣佈,向Tokopedia注資11億美元,使其年僅35歲的創辦人William Tanuwijaya,再次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在印尼,表現較出色的初創,其創辦人多數來自中產家庭、畢業自長春籐名校,與矽谷同儕不遑多讓。但William卻是個異數。他是出身印尼鄉下地方的窮小子,卻在八年間將公司打造成印尼三大獨角獸之一,實在是個傳奇。

    求學階段的William在網吧兼職時,首次感受到互聯網的威力。畢業後他理所當然地成為軟件工程師,卻念念不忘要打造心目中的電商平台。2007年他26歲,決定創業,但苦無資金。他到處籌錢都不得要領(他英語說得爛、沒名牌大學光環、更欠祖蔭),一位投資者索性勸他:你不要發夢了,趁年輕做實事吧。那些矽谷傳奇怎會發生在你身上?人家生來便與眾不同,但你什麼都不是。

    出奇地這並沒有打擊William的意志,反讓他更堅定地做實事。2009年,他獲第一筆印尼風投的資金;一年後,新加坡的East Ventuers進軍印尼初創,相中了Tokopedia;2014年,他更獲日本軟銀和美國紅杉資本1億美元注資,一舉成為印尼最矚目的初創新星。到今天,更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不必受人白眼。

    有人問,不論如何努力推銷,投資者總有諸多藉口拒絕我的項目,如何是好?要記得你是為自己的夢想而創業,不是為得到投資者的認同而做。William的故事就是最佳例子。

    ***

    此文同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以上版本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