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人才

    一位正在招聘的科技公司老闆慨嘆,已收到逾100封求職信,但一個合心意的營銷人員(marketing executive)都招不到,頗感泄氣:

    「以前我們中小企還能用彈性上班時間之類的招數吸引人才,可是現在許多大企業都使出這招,我們這些小公司還能有什麼吸引力呢?怎麼招到合心意的人才啊?」

    我反問道:「為什麼你想向大公司競爭人才?」

    他大概沒料到會被這樣反問,因為各出奇謀搶人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嘛。但我看法不同:我認為小公司需要的人才,和大企業需要的根本是兩類人,所以小公司毋須向大企業挖角,或瞄準對方欲吸引的人才來競爭,否則反而容易產生錯配。

    上月我寫了一篇文章「阿姐駕到」,講一間成長中的生物科技公司,招覽了一位來自大企業的高層加盟,對方履歷無懈可擊,是董事局心目中的完美人才。豈知阿姐處事講究排場、面子、程序,作風與小公司重視效率、靈活、不怕蝕底的文化完全不相容,結果雙方很快不歡而散。

    在上述情景中,阿姐似乎是「錯」的一方,但想深一層,真能怪她嗎?自她踏入職場開始,所接觸的人、事、機構,都是如此作風,阿姐只是貫徹她一向的行為而已。可能在阿姐眼中,成長中的小公司做事不依程序、分工不清、補償又不足,那才不像話。阿姐與小公司,雙方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正常不過。

    一般人認為,大公司出手闊綽、人工高福利好,還有清晰的晉升階梯,自然先吸引一流人才,「剩下」的次等人才,才輪到小公司挑。我認為這種想法比較幼稚,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這樣想還可以理解,可是當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滾了十年八年後,他開始理了解企業文化、了解商業社會如何運作,也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和風格,此際他應該開始明白,大機構並非打工仔的永恒首選。

    如果分別在小公司和大機構任職過,就會發現兩者實在不能同日而語。舉個例,在小公司如初創打工,假設你想推一個項目,只要說服老闆,或再加三數個有關的同事,大家目標一致,很快就可以把它試出來。效率、彈性、目標為本,是小公司的特色。在大機構則完全不同。假設上司指定你負責一個項目,你可能先要費一番功夫,準備一個美侖美奐的PPT,然後電郵給相關人等,並且組織一個項目小組多番開會,再向上司、上司的上司、總部的負責人等匯報…翻來覆去開會斟酌,無數電郵往來後,才有機會敲訂執行方案。程序、細節、包裝,對大機構而言,皆不可或缺。

    大學畢業後加入大機構工作的,歷練了一段時間後如果遇上瓶頸,有些或會受不了大機構官僚的作風而離開,甚至刻意挑選看來規模較小的企業,希望換個平台能有更大發揮;但更多人因為社會期望、月薪、福祉等考慮而留下來,其中不少將漸漸成為人們口中的old seafood:沒甚建樹,但深明辦公室生存之道。當然,也有一種精英,既懂職場生存之道,又長袖善舞能力超群,他們能在大機構內扶搖直上叱咤風雲,也是應有之道。只是這類人才,加入或領導小公司不一定能發揮其應有的水準,畢竟那不是他擅長的舞台。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沒有收成期的一代戒掉月薪這種癮

    求職者要知自己的定位,是大機構、中小企或創業才適合自己;一間公司也一樣。中小企應該有中小企的樣子、發揮中小企的長處、吸引能在中小企表現出色的人才。如果明明是小公司卻搬出大機構那套東施效顰,即使吸引了心目中的人才,也可能令對方產生錯誤的期望,做下去才發現格格不入,最終雙方都不快。

    圖文不符:挑了來自美劇《Suits》的劇照以配此文。Suits的場景設在大都會紐約,個個律師行職員上班都西裝畢挺、衣冠楚楚。偏偏深得主角Harvey歡心的叻仔新人Mike並非主流精英,老想鋤強扶弱服務社會。職場上,二人再惺惺相惜最終也會分道揚鑣。圖中兩位並非Harvey或Mike,而是配角Louise和Katrina,挑這張純綷因為感覺似見工而已。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創業鬥的不是PPT

    和一位在美國、內地和香港都有投資經驗的風投聊天,她提到一個香港獨有的現像,就是「創業團隊交上來的PPT(融資簡報)實在做得太漂亮了!」

    這話並無貶義,只是點出一個奇特的觀察:誰都知道三地之中,以香港的創投氣氛最弱、融資市場最小,創業沒做出斐然成績來,但做PPT的水準卻堪稱「世界第一」,何解?

    我身處香港創投圈子太久,對此現像早就麻木,經她一說,頗有共鳴;而且我也很快想到其中一個原因:因為香港的專業投資者太多、有科技創業經驗的投資者太少

    任何一個創投風氣濃厚的大城市,都有三個主要特徵:(一)巨型科技企業林立(二)大量風投設點和(三)科技人才聚集。資金、人才、土壤,三者俱備下,不但產生相當濃厚的創投氛圍,還孕育出一種特殊的投資者來:有創業經驗的投資者,尤其是天使投資者,表表者包括Peter Thiel、Marc Andreessen等大神級人物。

    這類投資者因為一次或多次成功的創業及退場(exit)經驗,不但累積了創業的經驗和人脈,也得到相當可觀的金錢回報。人生到了一個階段,他們或許沒有動力或精力再創業(所以永不言休的Elon Musk廣受愛載,因為他本來可以退休享受人生,而選擇繼續拼搏),但創業家精神亦在,加上有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令他們有充沛的資源和意願參與最新的項目。天使投資者這種角色,可謂完全為他們度身訂造,讓他們可以繼續發光發熱,指點江山。而對年輕的團隊而言,前輩有的不只是錢,還有創業者最需要的智慧、經驗和人脈,兩者可謂一拍即合。

    (相關舊文:雅虎香港幫

    專業投資者未必有創業經驗,他們的專長是看分析、數據、報告;如果來融資的團隊和恰巧和他們一樣,擁有亮麗的學歷、翩翩的風度和流利的口才,加上一份設計得一絲不苟的精美融資PPT,比較容易得到這些專業投資者的垂青。

    但前述擁有創業經驗的投資者則不一樣。他們是熬過創業的苦的,深深體會話講得再天花亂墜,都不及直接動手解決問題來得實際。學歷、履歷、外型、口才、講英文冇港式口音等…不是不重要,但遠不及執行力和不怕蝕底的精神更重要。用一張畫了草圖的餐廳面巾,換一份知名風投的term sheet,這類傳奇幾乎只會發生在鍥而不捨的團隊和有創業經驗的投資者身上。美侖美奐的PPT,似乎對這類投資者作用有限。

    剛才提到那位有三地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說,她看過Uber第一份融資的簡報,只有十來頁,而且畫的還是火柴人,卻成功打動了一些識貨的投資人,開創出一個數百億美元的江山。我在網上搜過,找到的版本有25頁、沒有火柴人,但設計卻也談不上精美(這裏引用的圖片,就是它的首頁):

    Here is Uber’s first pitch deck

    我擔保香港任何一支數碼港或科學園的創業團隊,都能做出比它精緻得多的融資簡報來。漂亮的簡報更能討專業投資者歡心。

    香港不乏身家豐厚的創業家。《福布斯》榜上的香港富豪,很多都是白手興家的,但上一代的富豪多數靠地產發達,對科網團隊未必感興趣,也很少成為他們的天使投資者。剛才提到一個創投氣氛濃厚的大城市,都有三大特徵:資金、人才、土壤,可惜香港在這三方面都有所不足。或許要等香港出現一大批靠科網起家的投資者後,才能改變整個創投的氛圍吧。

    附:Guy Kawasaki’s 10/20/30 Rule of PowerPoint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香港太細冇得做?

    在另一個Clubhouse的討論上,一位創業者向主持人及一眾講者提問,謂自己的業務以香港市場為主,會不會因為本土市場太小而前景黯淡?

    (相關舊文:Clubhouse爆紅之謎

    講者們七嘴八舌,大意不外乎「Fundraise(融資)好蝕底囉」、「Market(市場)太細啦」、「做唔大」…之類。講者們多數出身大型美國科技企業,有些具風投經驗,對打算創業的聽眾們來說,他們的話就像金句一樣,毋庸置疑。我見他們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向提問者潑冷水,心中有點不是味兒,以下嘗試不自量力地唱唱反調。

    「市場太細啦」,對香港的創業者來說,只要他們有融資經驗,八成都曾從拒絕他們的風投口中聽過這句話。的確,不比具備龐大本土市場的美國或內地,香港市場的確先天不足,如果產品或服務以本地市場為主,實在無法為投資者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在融資上十分蝕底。

    為突破這種限制,很多初創團隊就在scalability(可擴展性)上挖空心思。如果產品或服務不受地域所限、或受眾以消費者市場為主(consumer market),這比較容易達到,像香港團隊Homecourt9GAGCasetify都是成功踏上國際舞台的表表者。假如你的初創也有這種特性,就不妨把志向訂得更高、更遠,不必以香港市場自我設限,應自信地向投資者陳述你的願景,希望得到他真金白銀的背書,助你擴充市場。

    (相關舊文:香港人打世界波誰是香港第一家獨角獸寫書計劃2015:9GAG

    第二種情況,是產品或服務的可擴展性有限,如果要突破香港市場,必須逐個市場本地化(localize)。舉例,出身香港的GoGoVan,便把一種本來十分地道的服務「call van」,成功複製到一些內地及東南亞城市裏去。這種初創通常有一大特點,就是必須以大量資金,趕在競爭對手搶灘前,把目標市場據為囊中物。

    (相關舊文:GoGoVan闖關

    此類初創要成功,比第一種困難太多了。首先其融資胃口絕不小,要在融資階段說服風投投大錢進來,創辦人若沒過人的魅力、魄力、成功前科或可想像的願景,幾乎沒可能辦得到。而且融到錢也只是成功的一半,因為你還必須逐個市場攻下來、鞏固了實力,才算成功、才能為投資者帶來回報,否則一旦市場久攻不下、資金鏈斷裂,一切前功盡廢。不少一度風光的初創,都屬這種「融資成功、創業失敗」的例子,隨便問問行內人都能舉出好些例子來。

    (相關舊文:創業的20大死因

    除以上兩種可擴展的生意外,還有第三種生意更為普遍,那自然就是擴展性較低的業務了。比如說一個廣告人欲自立門戶,或一個律師、會計師決心另起爐灶、建立自己的名號等,都屬此類。他們的業務以諮詢和人力為主,每多接生意,就必須相應增加人手才能維持增長,不像上述初創般「一本萬利」。這類業務較難迅速擴展市場,所以增長幅度有限,而給予投資者的想像空間也自然不足(當然它也有成功全球化的例子,如McKinsey & Co.,然此類業務不同於科技企業,以後有適合的機會再談)。

    香港有許多初創,名義上是科技公司,但所提供的業務,本質上與此類低擴展性的生意相似,所以很難得到投資者垂青,「融資好蝕底」。如果你的初創屬此類,在上述Clubhouse的討論或其他創業活動上,很容易感到沮喪或格格不入,因為人人都在誇誇而談如何融大錢、做大生意時,你卻斯人獨憔悴。但事實上你根本毋須自卑,因為你或許忘了一個事實:你真的有融資的需要嗎?如果你根本沒融資的需要,何須介意自己以香港為市場,或者市場太小?

    (相關舊文:中國市場此夢魘本土創業家

    我想為此類香港初創的CEO,介紹Moz創辦人Rand Fishkin寫的一本書叫Lost and Founder。Moz提供的是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服務、屬SaaS服務的一種,其2019年的年銷售額達7000萬美元。但創辦人最初做的也是低擴展性的諮詢服務,因為偶然的機緣才發展出SaaS模式。書裏他寫道,傳統的諮詢服務看似增長有限,但並非全無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這類生意根本沒有融資的需要,因此創辦人毋須出賣自己的股份!此外這種生意也不必花大錢做推廣宣傳,因為它的客戶只要精、不須多,只要收入追得上成本(以人工為主),每年錄得數十個巴仙的增長並不難。屆時把部份利潤撥作紅利分予股東及員工,不止皆大歡喜,還省下向風投們朝請安晚匯報的麻煩呢。

    如果創辦人對做生意有這種覺悟,就有機會脫離不斷融資、燒錢的循環,把業務發展的焦點放在以盈利為主(profit first)上,自給自足,以戰養戰,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業務欠缺前景。要知道風投看的是十倍、百倍回報,如果你的業務不屬此類,何必勉強向他們融資?

    (相關舊文:客從哪裏來

    話說回來,當日在Clubhouse討論的講者中,不少雖出身科技企業,但可能並無丁點創業經驗 — 一名在Google當了20年工程師的人,他對做生意和創業的認識,不會比在匯豐做了20年銀行服務的人好多少(當然,出身科技企業、其後自立門戶的例外)。如果你已鼓起勇氣創業,何必聽這些沒切膚之痛的高級打工仔指指點點呢。

    (相關舊文:切膚之痛

    ***

    本文一分為二,率先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合併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