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低處未算低

    好友來訊:我失業了!

    失業?朋友是個自僱的程式員,比我更早「U盤化」,怎會「失業」?原來他大半年前接下某企業的案子,一嚐按月支薪的滋味,但最近市道不佳,客戶的財政狀況突告緊張,負責人痛下決定,通知我朋友案子「壽終正寢」,不用再做了。

    受影響的不止他。一個社企創辦人說,他們本來和幾個大集團合作無間,但隨政府運作幾乎停擺、社會抗爭無日無之,平時疏爽的「金主」一一閘水喉,教他好不徬徨。另外,做廣告、營銷、公關的,眼見客戶下單日趨審慎,更切身地感受到不景氣。

    上週某夜我們下班後到銅鑼灣晚飯,平時熙熙攘攘的餐廳只有三四桌客人;走上街頭,竟感到幾分冷清。市面太靜了,人們開始說,「衰過傘運」,有的說「衰過金融海嘯」,更甚者,「衰過沙士」…低處未算低。我們作為滄海一栗,心裏怎會不著急?

    不久前我從一家龍頭公關集團的老闆口中,聽到他這段經歷:2000年科網熱,許多企業錢多得不問價地開單,集團賺個不亦樂乎,同事年終花紅豐厚。不旋踵科網泡沫爆破,市況急轉直下,一路跌到2003年沙士襲港,經濟差到極點。

    「但我們一個人都沒裁。」老闆回憶道。儘管因為好景時的過度擴張,令一些同事此刻上班無事可做,公司又沒生意,但他咬緊牙關,依舊個個月出糧,「齊上齊落,一個不少」。捱到2003年下半年,市況否極泰來,2004年更迎來全面復甦,生意暴增。不少同業當時若非已遭淘汰,就是人手不夠,但他們因為一直儲備人才,所以順利擴容。那一役後,集團的基礎更穩健,邁向今日稱雄的版圖。

    我相信這番談話若發生在2003年,他的語氣不會如此輕鬆自信;又或那一役沒捱過去,今日又是另一番「教訓」。但我得到一個訊息:我們沒法左右嚴峻的外在環境,唯有控制自己的心志,做好該做的事。盡人事,安天命。

    美國創業家Ryan HolidayThe Obstacle is the Way一書中引述數據指, 「財富500」上有一半企業,是在熊市或經濟衰退中創立的,包括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90日成立的《財富》雜誌本身、1973年石油危機中創辦的FedEx、2002年科網爆破後面世的LinkedIn等。

    生於亂世,我們或許束手無策,但多年後回首,能不能因為曾在巨浪中屹立不倒而自豪?他們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

    本文精簡版8月2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珍奶販賣機

    不久前回中大為創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舉辦的「中大校長盃」(VCCE 2019)擔任評判,負責人區玉輝教授頒獎前,請我們給參賽隊伍一點評語。我趁機問他們:市場(Market)和產品(Product),何者較重要?找對一個增長潛力龐大的市場,還是不管市場是什麼、努力打造出色的產品,較容易成功?

    當天參賽者的反應比較木然,但實際上就他們發表的創業意念而言,大部份都選對了:市場比產品重要。矽谷重量級創業家兼投資人Marc Andreessen(網景Netscapte創辦人)曾說過,關於創業,基本上你只須做對一件事,就是找到Product/Market Fit:好的產品並應用在對的市場上(“Product/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如果市場沒有增長動力,再好的產品也無用武之地;相反,只要市場潛力夠勁,哪怕是中庸的產品,也可做出成績,最多將來被更優秀的產品淘汰。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

    像在這次比賽中奪魁的團隊,其產品就是「珍珠奶茶自動販賣機」。團隊認為「珍奶」熱潮不退,不但開到成行成市,而且它已經成為年輕人上街的必買品。只要此販賣機能進駐缺乏「珍奶專門店」的地方,例如一些屋邨商場,就可以在少於一分鐘內調配好一杯「珍奶」,賺個盤滿砵滿一點都不難。

    參賽的同學唸機械工程,對產品很有信心(如利用3D打印組件,一週內就可裝嵌好一台販賣機;調配過程全自動化,十分流暢等),但對做生意沒什麼概念。例如他沒考慮過自動販賣機的租金支出、如何確保「珍奶」材料的新鮮衞生、物流怎麼做、做自己品牌還是把販賣機售予其他市場經營者等等。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一致挑選他為冠軍–學生只懂紙上談兵很正常,他自然會從實戰中學乖,關鍵是團隊對市場的眼光不要錯。

    這次參賽的隊伍共八隊,意念雖然不算石破天驚,但令人欣喜的是幾乎每隊都有很好的市場觸覺。除摘冠的「珍奶販賣機」外,還有針對銀髮族、旅遊、斜槓與自由工作者、語文學習等產品,都劍指消費力龐大的市場。大學的創業教育似乎對學生們的啟發不錯。不過團隊對行業生態的認識太少,其中好些想法,市場上已有成熟的方案,但學生們懵然不知,看來學校與業界要多交流才行。否則以這樣的表現,參加比賽累積點經驗是可以的,向專業投資者融資可要大大碰壁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評判手冊

    我間中收到一些機構的邀請,擔當創業比賽的評判。像動筆的這個下午,便要回中大參與「創業校長盃」, 挑選優勝的學生隊伍(題外話:去年每個評判獲贈印有中大校徽的保溫杯乙個為紀念品;不知是否「校長盃」之由來)。

    每次收到這樣的邀請,我都誠惶誠恐,畢竟是個「談」創業遠多於動手的人,生怕不夠稱職。所以我有一個「絕招」,就是在擔當任何創業比賽的評判前,都拿出Peter Thiel的「創業聖經」《Zero to One》再刨一次,重溫他寫成功初創的幾個重要特徵,以此作標準衡量參賽隊伍。坊間談創業的書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挑這本?Well,這純綷是個人的品味。我認為Peter Thiel創業與投資經驗兼備,觀點尖銳、獨到、簡潔有力,最重要是價值觀相近,不必勉強死記。

    今天既要「溫書」又要交稿,乾脆記下重點,公開我的「創業評判完全手冊」:

    首先記住一個基本原則:Peter Thiel不信競爭,只信霸權。他認為在完美競爭的市場中,任何企業最終都會滅亡,唯有霸權才能基業長青。以下是成為霸權的要素:

    1. Proprietary Technology專利,至少要有比對手好十倍的技術,才能超越競爭,冇得輸。舉例,Amazon成立時的口號是「世上最大書店」,提供比任何書店多十倍的書本;iPhone橫空出世時,市面上幾乎沒有任何接近好用的產品,結果它獨領風騷數十年。
    2. Network Effects網絡效應,即越多人用的產品越好用,而且它必先在精細市場中站穩陣腳。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一開始時僅流行於哈佛校園,隨越來越多人使用,令它成為網絡上最大的帝國。但若一旦用戶增長減慢,網絡效應失靈,帝國將面臨極大危機。所以它必不斷兼併。
    3. Economies of Scale規模經濟,固定成本隨銷量增加而攤分,生意越做越大。最佳例子是軟件服務,一旦軟件開發成功,在網上銷售的成本極低,利潤豐厚。服務業一般很難達到規模經濟,因為成本很難隨銷售下降。
    4. Branding品牌,能成為霸權的必屬頂尖品牌。科企中以蘋果的品牌最突出,功能相若的產品,憑「蘋果」招牌就能賣得遠比對手的貴。很多企業想複製蘋果的成功,可惜往往只顧包裝而忽略內涵,無法造就偉大品牌。

    科網發展瞬息萬變。Zero to One書成於五年前,當時共享經濟如UBER仍微不足道、人工智能的市場應用少、加密貨幣亦未成氣候,書中所舉的例子,今天看來有點「過氣」。不過我覺得這四大要素仍然適用,不信試以比特幣為例,逐一驗證。

    話說回來,這是「創業評判手冊」,助我當個稱職的評判而已;真正創業的考驗,不在書本上或比賽中,而在活生生的現實裏。偉大的創業家,不以比賽成敗論英雄。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