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斯卡影后創業

    多年前有套電影叫Legally Blonde(《律政可人兒》),講一個在大學唸法律系的金髮美女常被歧視無腦,她如何以大無畏的性格加上不服輸的精神,證明自己又漂亮又機靈,替眾美女出一口氣。

    記得我當時很喜歡這電影,也對女主角Reese Witherspoon留下深刻印象。她身型嬌小(還不到5呎2吋高),除一頭標誌金髮外,還有突出的尖下巴。比她漂亮的女星大有人在,但她有個人風格,而且演技也好,30歲不到就摘下奧斯卡影后獎項,殊不簡單。

    最近Reese Witherspoon應邀接受Fresh Air主持人 Terry Gross訪問,我才知道這位嬌小的金髮女生不但會演戲,更是非常出色的企業家、電影製作人,比《律政可人兒》的角色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童星開始,Witherspoon一直星途順利,直到30來歲、成為奧斯卡影后後卻遭遇瓶頸,因為在荷里活,可供這個年紀女星演繹的角色極少,她也不例外。這段時間她又和前夫Ryan Phillippe離婚,人生陷入低潮。

    她把心一橫決定創業,租下朋友辦公室兩個位置,開始自己的電影制作生涯。Whiterspoon自小喜歡看書(她曾入讀史丹福大學,後來因為演戲而輟學),既然市場上沒有好的劇本供女星參演,她遂從愛看的小說中發掘複雜的女性角色,「自己電影自己拍」。全情投入之下,她發現這個新崗位似為其度身訂造。

    首先她不但看書又多又快,而且憑多年演藝生涯,還有強烈的觸覺判斷哪些故事會受歡迎。不但如此,「我認識荷里活每一個製作人、知道怎樣把一本小說改編為劇本再拍成電影、如何推廣與宣傳。」她以自己為創業下賭注。

    成立不久,Witherspoon的工作室先後推出兩套電影作品Gone Girl(《失蹤罪》)Wild(《狂野行》),皆叫好叫座。Witherspoon在《失蹤罪》中完全退居幕後,讓比她年輕三歲的女星Rosamund Pike演繹女主角Amy Dunne。那極度複雜、無法令人看透的角色使Rosamund Pike的演技大放異采,兼獲奧斯卡影后提名。

    她的最新作品叫The Morning Show,11月1日上架,是Apple TV提供串流服務後的首批獨家放映劇集;也由小說改編。

    「我不止為自己發掘角色,也希望為其他女星找到更好的角色、令一些女作家的好作品更廣為人知。」這份使命感加上前述優勢,令Reese Witherspoon的電影製作之路越走越寬。誰敢小覷金髮美女?

    ***

    本文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WeWork逼宮事件

    由紐約市蘇豪區的第一所共享工作間開始,Adam Neumann創辦的WeWork就以勢如破竹的姿態不斷「攻城略地」,擴充全球版圖。在2019年準備上市前,面世才短短九年的WeWork,市值竟達470億美元。一般相信,只要Adam Neumann在上市路演時向機構投資者施展魅力,他們也會像「軟銀」的孫正義那樣,以巨款投下信任一票,讓WeWork上市集資成功。但這位曾所向披麾的創辦人,卻在此關鍵一役,遭遇前所未見的滑鐵㿖。

    一切似乎由8月14日、傳媒取得WeWork公開的上市文件開始。首先,這家市值被吹得超大的企業,營運數字並不亮眼:2019年上半年,錄得虧損九億美元;雖然生意額每年以倍數增長,但開支也亦步亦趨,幾乎是賺一元花一元,沒什麼甜頭。不過初創上市時無利可圖可謂「預左」,令投資者不安的,是一些和Adam Neumann有關的相連交易和公司管治問題。

    舉例,他把公司名稱由WeWork改成The We Company,個人再從中收取590萬美元商標許用費,原來他事前以另一公司註冊了We的商標。此外,作為創辦人,Neumann擁有每股20倍的投票權,權重之高,令他幾乎可以獨斷獨裁。更令人咋舌的是,若他在公司管理層的地位發生任何變動,其妻(並非董事局成員)有權任命繼任人。

    這些對私人公司而言可能不算什麼的企業管治,落在機構投資者眼中,簡直光怪陸離。他們不能接受,紛紛要求減價。結果WeWork市值由曾被高盛吹捧的650億美元,一路插水至100億美元。9月16日,WeWork宣佈暫緩上市,並進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著Neumann交回590萬美元商標費、削減其權重至10倍等),以安撫投資者。

    不過傳媒繼續對Neumann緊咬不放。兩日後,《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羅列他的種種怪行,例如在私人飛機上和朋友吸食大麻、聲稱要成為以色列總統,甚至「世界總統」等。六天後,Neumann宣佈卸任WeWork行政總裁,退居非執行主席。

    董事局策動的這場逼宮得以成功,最關鍵的是得到「軟銀」孫正義的背書:軟銀前後投資逾百億美元在WeWork、佔股權近三成,比Neumann本身還多;而且孫正義視Neumann為「馬雲第二」,一直在背後不斷以資金支持他東征西討。但是,傳媒透露軟銀以平均240億美元市值投資WeWork,如果WeWork上市時只值100億美元,軟銀將損失慘重,孫正義再看好Neumann也難「同錢作對」。失去孫正義這後盾,Neumann自知大勢已去,只能黯然退下火線。董事局旋即安排兩位WeWork高層同時擔任行政總裁,並在9月30日宣佈暫緩上市計劃

    一位兼任WeWork董事局成員的投資者,曾將Neumann比喻為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誇獎他年紀輕輕深具遠見。但這位征服世界的君主,卻因為一次放縱暴飲後染上怪疾,不久病逝,帝國亦隨之崩塌。

    不過WeWork和Neumann來日方長,不宜太快蓋棺定論。WeWork由迅速崛起到遭遇上市挫折,反映私人市場和公開市場看待初創價值的巨大分歧,影響深遠。這方面以後有機會再談。

    參考文章:The Fall of WeWork’s Adam Neumann

    相關文章:從煙花上升到黯然下台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從煙花上升到黯然下台

    作為世上最龐大的「獨角獸」之一(市值達470億美元),WeWork正進行的上市計劃忽然出現變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Adam Neumann上週突遭董事局逼宮。

    這家2010年才面世的企業,在創辦人的野心和投資者的金錢驅動下,規模如火箭般直線上升。不足十年間,它的版圖從紐約市僅僅一個共享工作間,極速擴展到全球111個城市的528個地點。Adam Neumann被孫正義視為「馬雲第二」,光是軟銀(Softbank )就在這家初創押下逾百億美元投資。為什麼它竟在上市的關鍵時刻發生劇變?這個曲折的故事,先由創辦人獨特的身世講起。

    40歲的Adam Neumann是以色列人,從小父母離異,他與妹妹一度隨母移居美國,初中時回國,並曾在以色列的「公社」(Kibbutz)中生活過。相信受這經歷影響,使他把「群居」意念注入辦公室中,形成後來由WeWork帶領的全球「共享工作間」熱潮。

    2008年金融海嘯後,紐約地產市道不景,許多辦公室租不出去。當時Neumann因為唸大學的關係,已移居紐約數年,他和合夥人Miguel McKelvey都有在公社生活過的背景,又曾各自創業,志趣相投。他倆游說一座大廈的業主,讓他們把一層空置的辦公室重新裝修、包裝、再分租出去,從差價中賺取利潤。那就是WeWork的前身,Green Desk。這點子在經濟不景下居然很成功,靈活的短期租約切合剛剛興起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深受自由工作者、斜槓族(slash)等歡迎。2010年,二人把Green Desk做得有聲有色,將之賣斷給業主賺到第一桶金後,決定創辦WeWork,大展拳腳。

    兩年後,WeWork擴展到七個據點,市值約一億美元,嶄露頭角。2014年,WeWork在倫敦開拓了第一個美國以外的共享工作間,該年年底,其全球據點增加到23個,市值達50億美元,晉身「獨角獸」之列。當年初創熱潮方興未艾,WeWork正好趕上這班高速列車,成為鎂光燈下的明星。2017年,WeWork遇上「貴人」孫正義,後者一口氣向其注資44億美元,令其市值直逼200億美元,教市場譁然。2018年聖誕前後,軟銀再度向WeWork注資,其市值更達到470億美元高峰。

    瘋狂的資金令企業的生滅周期以十倍速來進行。WeWork今年決定上市,八月傳媒取得公開的上市文件後,從2010年到2018年間如煙花般上升的WeWork,融資形勢卻急轉直下。

    (待續:WeWork逼宮事件

    參考文章:WeWork’s Neumann Steps Down as CEO, With IPO On the Line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