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榜饑渴症

    不久前傳媒揭發,香港有一家「亞洲知識管理學院」向兩間位於美加的「大學」提供認證,以頒授「榮譽學位」予受邀的申請人。記者代申請人向職員查詢,對方回答:「如果嗰位企業家係冇乜任何榮譽資格呢,大部份人是『院士』加『博士』,卡片多啲人就『博士』加『教授』咁。」每個銜頭明碼實價收取行政費,「院士」值$98,000,「『教授』或『博士』就一定會貴啲。」

    我一位朋友原來曾獲對方頒授什麼亞洲傑出領袖獎之類,她抹一把汗地給我們說,幸好當時有足夠智慧謝絕了。我朋友沒有因為一個虛銜而飄飄然,但許多人哪有這樣的定力。再加上頒授的機構如果是知名的Forbes《福布斯》雜誌,你會說不嗎?

    向來擅長製作名單的《福布斯》雜誌,2011年起開始針對新世代頒授”Forbes 30 Under 30“榮譽,在美加地區,每年從20個專業範疇、每個範疇挑選30名30歲以下的傑出人士上榜,例如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當年也曾榜上有名。後來不止美加,連歐、亞、非洲都開始有這個30 Under 30的名單,令這社群越來越大。我一些朋友,也把這榮譽在LinkedIn上重點列出,若加上長春藤畢業生的身份,那真是錦上添花,多令人欣羨的精英啊。

    以採訪科技新聞為主的網媒The Information,也留意到這現象,一名記者在題為Thirsty Under Thirty的訪問中提道,不少初創企業家對Forbes 30 Under 30此身份趨之若騖,甚至四出游說,冀獲提名。這也難怪,「高中」者不但能獲《福布斯》雜誌專頁簡介、拍一輯靚相,自我感覺良好外,還有很多曝光和拉關係(networking)的機會,甚至因此獲得定單、得到投資者青睞,真是名利雙收呢。The Information的記者感喟:要登上這個長達600人的名單根本說難不難,很多時不過憑Forbes編採人員個人喜好而定,但名牌就是名牌,不少人還專門聘請「顧問」來增加自己上榜的機會呢。

    很少人在30歲前就能獲得事業上巨大的成就,但30歲左右,卻是大部份人對名利權最饑渴的階段。以此打造名單,吸引渴望曝光的精英關注,《福布斯》確實對名利圈的人性深有認識。《黑天鵝》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憑幾部破格的作品聞名於世,他是名人、富人,卻對精英階層的爭名奪利深表厭惡,常出言冷嘲熱諷。關於爭崩頭上位,Taleb有句話說得很好:”Success isn’t being on top of a hierarchy, it is standing outside all hierarchies.”

    Taleb是世外高人,出言諷刺當然理直氣壯。我們凡夫俗子一日身處江湖,講這話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寫推理小說成名的程式員

    上月弟弟從書展回來,丟下一句話:「倪匡說香港作家陳浩基的推理小說,比東野圭吾的還好看!」

    好睇過東野圭吾?很難吧。我是東野的忠粉,家裏的小說,除少女時代開始看的亦舒、全套金庸外,以東野的最多;他的《嫌疑犯X的獻身》,我認為是世界級推理經典;他大部份書我都看過,本本有驚喜,每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且東野對自己要求很高,不但寫得多寫得密,還力求不重覆,常創作新鮮類型自我挑戰…(下刪8000字)推理小說寫得比東野圭吾還好看、且是香港作者、而我竟然聞所未聞?真令人汗顏,立馬找陳浩基最著名的作品《13.67》來看。

    小說之中,我認為推理小說最難寫。我常想像,一個好的推理小說家,除打開Word寫作外,還有一個Excel,寫下如數學程式的每一條線索,務必在小說完結前,像解開數學程式那樣將它們工整地逐一對好,否則便無法自圓其說。前面說東野圭吾的小說好看,因為他的故事有的結構很複雜,感覺是若這樣發展下去,那即使某道數學程式解對了,卻成為下一道的死結,會自相矛盾。故此要一次過以絕妙的答案解開連串數學題,難度極高。一旦作家成功解題,我們無不拍案叫絕。

    那陳浩基最聲名大噪的作品《13.67》又如何?這本書共六個中篇,每篇獨立成章,而主角神探關振鐸和他身邊的一些人物,則貫穿全書。「13」是指2013年,「67」則為1967年,每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個獨特的年份:2013年、2003年、1997年、1989年、1977年、1967年。看到這些數字,香港讀者大概能猜到,陳浩基的野心不止寫出一系列精采的推理小說,他還想借大時代的背景,來勾劃香港社會面貌之變遷。

    我看完第一篇(《黑與白之間的真實》)後覺得還不錯,但有點故弄玄虛(真是很難討好的讀者啊);第二篇《囚徒道義》講牽涉女明星謀殺案的黑幫雙雄對決,有些出人意表;到第三篇《最長的一日》,幾條仿似互不相關的情節同時展開(旺角女人街「鏹水彈」、中環嘉咸街意外、悍匪越獄),中段毫無頭緒,到解謎的一刻…嘩,真係好勁!我對陳浩基靈巧的心思感到嘆為觀止。此後三篇我越看越快,直到最後一個故事的最後一句,忍不住站起來深呼吸幾次以平復情緒。難怪封底語寫道:「讀到最後一頁,更是拍案叫絕,忍不住翻到第一個故事再讀一次!」

    我服了。陳浩基肯定是我看過最好的香港推理小說家。他的Excel大概有好多道複雜的數學題,而他沒有遺忘任何一道。這本《13.67》更是被文壇公認的佳作:先於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奪得大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作家)、復登2017年度日本「週刊文春推理Best 10(海外部門)」及「本格推理Best 10(海外部門)」兩大推理排行榜冠軍小說(日本作品連奪兩獎的也極少,《嫌疑犯X的獻身》乃其一),還賣出了英、美、法、加、日、韓得版權。陳浩基成功以香港作家身份,打進了國際市場,小說還被導演王家衛買下電影版權。

    我上網查看陳浩基的背景,才知他畢業自中大計算機科學系,在三十歲那年決心辭工全職寫作前,是一名程式員。在一個電視訪問中,陳浩基說,寫程式正正需要推理的思維,每完成一個程式後發現bug,必須如偵探般層層推敲,把bug揪出來並解決掉。

    程式員的訓練,不但是投身科網創業的基礎,更是成為推理小說家的優勢。對陳浩基來說,兒時酷愛推理小說是興趣,投身社會成為程式員是技能。某年某刻,靈光一閃,興趣和技能如被電流同時擊活,瞬間開闢出新天地,誕生一位超群卓越的推理小說家。這是讀者的福氣,也是香港人之光。

    *相片取自《立場新聞》

    ***

    本文分上下兩篇,分別於8月30日及9月6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推翻全局的少數

    數據是比石油更珍貴的資源,透過挖掘數據,科技企業可以預測每個人的喜好,並透過精準的廣告投其所好,影響並改變其行為。若集體行為被操縱,甚至有機會動搖一國政策、扭曲民主制度。當大企業透過數據謀取暴利時,社會卻要為此付出極大代價。

    說到數據重要,原來並非每個數據同樣地重要。Cambridge Analytica的告密者Brittany Kaiser在Netflix的紀錄片 The Great Hack裏向調查記者解釋,當他們為特朗普的總統選舉進行文宣時,會就每個人的數千個數據(data points)進行分析和歸類,將一些有機會被煽動的人(The Persuadables)識別出來,集中改變他們的立場,而不必浪費彈藥在立場堅定的人身上。哪些人最有機會被「轉軚」?就是那些平時不關心政治、對政策一知半解、拿不定主意的人。

    在具體操作時,Cambridge Analytica會先挑選一個有機會影響全局的「搖擺州份」下手,舉例,威斯康辛州;再把它分割成多個人口相若的小區(precincts); 然後將每個小區的「轉軚人」識別出來,集中火力向他們打廣告。由於已經掌握了這些「轉軚人」的喜好,廣告可以完全為其度身訂造,如勞動階層收到的,是新移民將湧進來搶工作的廣告,令他們相信只有支持特朗普才可阻止新移民入境。只要一個小區有足夠多轉軚人被打動,就可成功令這個小區轉軚;當足夠多小區的轉軚向特朗普傾側時,這個州份就成為囊中物了。這就是利用一小撮人推翻全局的策略。

    圖為Cambridge Analytica的告密者Brittany Kaiser。攝自IMDb

    把這策略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的,是2016年6月的英國脫歐公投。行事不依常規、仕途不得意的Dominic Cummings被脫歐派Vote Leave聘為文宣主帥,一開始時他們處於下風,因為留歐派有建制的支持,擁有大量選民資料可利用,而脫歐派無這些資源。

    但Cummings找到一隊叫AggregateIQ的「特種部隊」,他們是一班軟件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利用社交平台上有關足球的問卷調查(哪有英國人不愛足球?),得到300萬非選民的數據可作挖掘。這300萬人縱有選民資格卻從未投過票,因為他們不關心政治,對脫歐這複雜議題缺乏分析能力。

    Vote Leave遂集中火力向這300萬人打廣告,廣告的口號響亮(Take back control – 拿回控制權)、訴諸情感(歐盟取走我們3.5億鎊、送進7000萬土耳其移民)等,令這些平時不理政治的人很有共鳴,由政治冷感族,搖身一變成為堅實的脫歐支持者。脫歐派結果在公投中得到51.9%支持率,比留歐派僅多100多萬人。就是這一兩個百分點的少數,改變了英國的命運。

    透過數據操縱別人行為,需要憤怒與恐懼作燃料。從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到美國總統大選、以至英國脫歐公投,背後操盤手無不以引起憤怒或恐懼的廣告來達到目的。除保護數據的意識外,如何令自己免於憤怒與恐懼,看來是我們的必修課。

    參考資料:

    Brexit: The Uncivil War (電影《脫歐:非文明之戰》)

    ***

    相關舊文:

    得Facebook得天下

    50億美元罰款,超值

    撼動江山的武器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