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師妹的信

    EL:

    「『男生要強好勝無所謂,只要能成功,受多少委屈、中多少箭、得罪多少人,大丈夫都受得起。』這幾天工作上背後不停中箭,好朋友紛紛來電問我怎麼了,我只說我被標籤了。我不停想著姐妳這句話,想著自己是大丈夫,把委屈的淚水都嚥回去。」

    今早一開iPhone看到你留言給我,十分心痛,便匆匆寫幾句話給你,為你打打氣。

    阿妹我倆雖然素昧謀面,但這些年來總算相識一場,既然你當我是姐,我也把當你學妹,大家互相切磋一下。

    最近我在FB上分享了麥肯鍚一位合夥人的訪問,提及他們2011年做了一項研究,有以下發現:

    「本港有54% 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女性。在專業工作的入職層面,亦有 52%是女性。 但去到中至高層,女性比例則只有23%。越高層,漏斗效應越明顯。在行政總裁職級,只有2% 是女性,董事會方面則有 9%。這反映在職場晉升這路上,有很多女性 dropoff,人才流失何其嚴重。 」

    阿妹,你環顧四週,與你在同一年進入這間公司的女同事中,到你三十歲左右、管理一個部門的時候,有一半唔見左;如果你好叻女,四十歲左右升到公司的General Manager / Director,她們之中將有九成唔見左。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女人出來工作,能夠當上Manager、Director,是非常、非常、非常罕見,也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你告訴自己,今天感受到的委屈,這些比你年長一點的女人(包括姐姐我),都經歷過。當日,她們也曾傷心落淚。而她們能夠坐上這個位,除了因為叻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們沒有放棄。

    你有role model嗎?不妨找一位比你高兩級、你又喜歡的的女上司,作為role model。要找女上司,除了因為比較容易代入外,也是要避免你愛上男上司,那會很麻煩(千祈咪搞);要找高兩級的,因為只比你高一級的,容易和你有衝突(你再升就坐她的位置了),比你高N級的,距離太遠,年代不同,也無法代入。Anyway,總之找一個比你高兩級、你又喜歡、又信得過的女上司,視她為role model(大學的師姐、mentor更好,因為沒有利益衝突)。如果你真的認識她,可以直接請她喝茶,告訴她你的煩惱,請她給你advice。要知道,你今天經歷過的事,她一定有經驗,何況她當年,很可能也得到一位年長女性的提攜,所以她通常都很願意幫你。如果你不認識她,也不重要(比如說,你可以找一位公眾人物),你想像她當年也面對同一處境,很辛苦,但最終她咬緊牙關,克服了。她做得到的,你也可以。

    你知道女人出來職場打拼,有多久嗎?答案是很短。在西方國家,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職業女性出現的時間,相比人類的進化史,何其短暫!話雖如此,上帝對女人也很公平,給了我們一個「宇宙無敵超級大殺傷力武器」:眼淚。

    對,是眼淚。男人中箭、受傷、委屈…無論遭到多大的打擊,因為社會的期許,他們不哭(什麼?你說那些「小鮮肉」也哭嗎?Oh my god)。所以他們承受的壓力,相對而言比女人大得多,這點我們要體諒他們。但女人可以哭。你不單可以哭,你還可以呼朋引伴地哭,哭著告訴你的姐妹們,你多麼不開心,多麼需要她們。女人之間的sisterhood是很好的藥,能治療許多不快樂。你說「好友紛紛來電問我怎麼了」,收到她們的電話,是否大感安慰?那很好,證明你不是孤單的。這點很重要,女人需要團隊的支持。

    不過,記得告訴自己,哭完就要振作,因為你將會是那23﹪、2﹪的女人。她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師姐Leona

  • 品味

    亦舒筆下一個女主角說,「除出對藝術要求高一點,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其中一個遺憾,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學過一門樂器,以致對音樂空有喜愛,卻不懂欣賞。一個從小學樂理的朋友說,他若覺得一首歌好聽,可以很具體地指出那是因為某個旋律的配置,或某段節拍的結構所致,真令我羨慕。

    另外有個喜愛攝影的朋友,照片如油畫般美。原來他鍾情西洋畫,最愛流連歐洲各大美術館,和閱讀有關美術的書藉,久而久之,形成銳利的觀察力和構圖的直覺,按下快門的瞬間,一件藝術作品已渾然天成。

    除了音樂和美術,電影欣賞也是一門學問。有個朋友最近看了荷里活編劇的天書Save the Cat,如鬼眼開竅,好片爛片一目了然。《桃姐》裏的黃秋生為什麼要戴眼罩、《禮儀師之奏嗚曲》一開始為什麼有學徒扮死屍的插科打諢等,編劇的心思他驟然讀通,看電影的樂趣從此大大提高。他曾把《禮》劇逐個場景拆解,輸入電腦分析,驚訝地發現此劇結構準確無誤,猶如經過精密計算,難怪成為五十年來唯一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電影。

    每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生活也離不開衣食住行,唯有透過提升品味﹣﹣「對藝術要求高一點」﹣﹣才能豐富生活的層次。我嚮往這種境界。

    ***

    原文刊於《晴報》專欄「朝花夕拾」

    ***

    相片採自朋友Joe Chan(陳德廉)的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