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界的男尊女卑?

    過去半年來,矽谷有三大「花生」話題:「尋尋」特朗普、AI人工智能、性別議題。尤以後者最吸睛,並對科企的傷害最大。

    美國職場的性別議題由來已久,今次因Uber管理層的不檢點,導致它在科技界大爆發。話題主要圍繞兩方面:一是科技女性受到上司或投資者的性騷擾,這發生在Uber和一些加速器與風投身上;二是她們在職場上受到性別歧視,以Google引起的迴響最大。

    我曾和一位居美香港女投資者談過,她說在美國,女創業家較難找到融資,因為投資者會認為她們一旦有了家庭,就會放棄事業,變相令投資者歸本無期;此外,就一般職場情況而言,妻子隨丈夫穿州過省很稀鬆平常,這也有可能令一些本來事業發展不錯的女性,被逼另謀高就。

    因此,女創業家遠比男性少。《哈佛商業週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在文章中引述數據指,在需要融資、高增長的創科界,大約只有9%創辦人是女性;香港也曾公佈一項採自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商的調查,發現100家初創中,只有14%的共同創辦人包括女性,「全女班」初創只有一間!

    科技界的女創業家如此稀少,除受上述客觀條件(如難以融資)影響外,另一原因可能是女性通常較謹慎。男人創業,即使只有五成把握,也會拍胸脯宣示自己一定能勝任,做了再算;女人呢,即使有十足把握,也只會戰戰兢兢地小步走。我把這個觀察告訴一些初創朋友,不管男女,大多點頭稱是。

    如我,雖然在創業界的日子不短,但直到今天,才鼓起勇氣自立門戶。希望那些好不容易創業成功的女性,發揮女性互助本性,多些襄助有志創業的後輩們,女人幫女人。

  • 特朗普的算盤打不響

    「狂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可以說是一場高科技間接造就的政治換代--倚賴傳統工業的「鐵銹帶」(Rust Belt)州份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新州和賓夕凡尼亞州,從上次總統選舉支持民主黨中倒戈共和黨,結果扭轉預期,造成舉世譁然的「黑天鵝」事件。

    「鐵銹帶」州份何以倒戈?美國雖以高科技走在世界經濟尖端,但這些傳統工業州份卻不大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相反,工廠倒閉、產業外移、大量技術工人失業,居民生活大不如前。特朗普重振美國工業的訴求,深得這些憤怒選民的歡心。但問題是即使特朗普上任,美國工業回歸本土可行嗎?

    MIT Technology Review就用一部iPhone手機回答了這個問題。假設蘋果電腦真的響應特朗普呼籲,把iPhone生產基地統統搬回美國,以下是三種可能性:

    一,組裝工序回歸美國。蘋果把iPhone的組裝外判到全球七大供應商,除一間在巴西外,其餘全在中國。一部售價$749美元的iPhone 6S Plus,估計全部零件成本約$230,但組裝成本非常卑微,僅$4至10美元。更重要的是,組裝零件所聘用的人手,僅佔蘋果160萬外判工人的一小部份。換言之,即使蘋果把全部iPhone的組裝搬回美國,售價或有機會微增約5%,但對就業的幫助十分有限。

    二,假如不止組裝,蘋果把零件製造也搬回美國呢?這計劃聽來不錯。蘋果在全球共有766間零件供應商,絕大部份位於中、日、台。現在的外判做法,因零件供應與組裝的地區十分接近,所以節省不少物流成本。若僅組裝工序回歸美國,零件的運送成本將增加;美國自行製造零件最終或可減省物流成本,但必先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購置製造零件的機械!否則,美國工廠無法保持目前中國工廠的效益,一部iPhone的售價可以貴上100美元。

    三,終極方案:不止組裝和零件,連原材料的生產都回歸美國可行嗎?原來一部iPhone含75種元素,佔元素週期表的三分二,當中不少屬「稀土」--而中國佔全球稀土供應的85%。換言之,美國想100%「不假外求」地生產iPhone,根本不可行。

    也許僅以iPhone為例代表性有限,但今時今日,不管何種工業,都與三十年前的很不相同。本來iPhone的生產,是全球化減低製造業成本的最佳示範,現在正好用來說明大倒退式回歸本土多麼困難。即使特朗普能逆全球化之浪讓美國的工業回歸,但他怎麼阻止科技企業研發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工廠漸以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取代人力之勢難以扭轉,恐怕最終搶走鐵銹帶居民飯碗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機械人。阻得住全球化,也阻不到科技革命。特朗普的算盤看來打不響了。

    ***

    本文2016年12月2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版略作加長

  • 如何成為1%打工精英

    不管科網企業供應的零食有多少、股票升值多厲害、創業家穿短褲上班多逍遙…主流社會最推祟的工種,不外乎那幾樣:consultancy firm, investment bank, international law firms(你腦海中是否出現了葉朗程和王迪詩?)。

    如果一畢業就可以進入McKinsey或Goldman Sachs,就不必再費神研究如何從$15,000月薪中存起$3,000買樓,因為不出幾年,年薪百萬幾乎是十拿九穩的。

    問題是:如何成為這百分之一的精英?

    本期(按:時為2015年5月)The Economist的專欄Schumpeter,參考美國西北大學商管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Lauren Rivera的學術作品”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精英學生如何得到精英工作),掀開這些精英機構招聘的神祕面紗。

    1. 首先,你必先成為頂尖大學的畢業生。
    據稱這些精英企業每年網羅世界頂尖大學最優秀的三分一畢業生,年薪以十萬美元計。而所謂的頂尖大學,乃美國的長春藤名校,或英國的牛津與劍橋。

    我第一位認識、甫畢業便到McKinsey工作的朋友,中大畢業前考取Rhodes Scholarship,負笈牛津。他說像McKinsey這些機構,很早就開始到校園向一眾Rhodes Scholar招手,搶佔先機。

    2. 你要了解誰和你見工。
    有別一般大企業以HR為招聘骨幹,McKinsey或高盛喜以公司內的明日之星為新人見工。如要得到他們歡心,你須表現得和他們相似:自信,聰明,朝氣勃勃。

    你要讓他從你身上看到較年輕的自己,他才會不惜一切保你,讓你得到那夢寐以求的工作。

    3. 你夠Fit嗎?
    這裏的Fit有幾重意義。
    首先你的氣質與性格應與該公司大部份的人都合得來。Nerdy或另類的,不是他們那杯茶--放心,你仍可選擇Google或FB。

    作為支取世上最昂貴商業服務費用的專業人士,他們的外型多數賞心悅目。我認識所有在McKinsey或投資銀行上班的朋友,即使不是傾國傾城,也必五官端莊秀美,體態健康。真的,沒見過任何人過瘦或過肥。他們平時再忙也必定勤於健身吧。

    有一位朋友,是會考的九優狀元,名校畢業後效力高盛至今。她說投行肯付出超高的薪水請你,是要買下你所有時間。而這些時間,你多數要和其他同事在一起:在辦公室不分晝夜地趕計劃書、下班後喝酒吃飯、出差時一起滯留機場等。所以他們一定會選自己喜愛混在一起的人(也多數是和自己相近的)。

    4. 另類的出路
    如果不是頂尖名校出身的精英,如何突圍而出?有方法的。就是要讓你的另類或小眾特質,成為無堅不摧的武器。

    有一位朋友,他唸大學時的「課外活動」是到監獄為囚犯上課,並且不知有意或無意,令僱主在招聘時發現了這一點,引起興趣。他後來成功得到那份投行的工作。

    以前訪問過一位香港McKinsey的Partner,他本來是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另一位負責TMT的,本身是藝術品愛好者與收藏家。大前研一好像是做核子工程師出身的,後來誤打誤撞進了日本的McKinsey。

    文中提及,有軍人退役後去見工,指自己「過去兩年,每一分鐘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分鐘。你說我能抵受壓力嗎?」真的把人抛窒。如果見工遇上退役的海豹突擊隊隊員,輸給這些萬中無一的戰士也心甘命抵。

    我不鼓吹精英主義,但社會上總有人對這種遊戲樂此不疲,了解多一些,笑下都好。

    有個朋友,也曾夢想成為這樣的一名專業精英--健美的身體穿上剪栽合度的西裝,坐在望海的冷氣房裏指點江山--但他自小就是一名「死肥仔」,橫看豎看都不是考取投行的人才。把心一橫,他不賣專業,改賣創意。由本地公司走到跨國企業,做出成績後,忽然某天,一通電話把他送到美國西岸見工。

    經過多輪面試後,他終於得到那份賣電話的工作。親自與他做最後一輪面試並決定聘請他的那個人,叫Steve Jobs。

    ***

    按:相片取自麥明詩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ouisa.Mak.Ming.S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