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搶購東南亞

    談到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緬甸等,你會想起什麼?大概是「海外僱傭」吧。這就證明有錢人想的和你真是不一樣,在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合稱BAT)眼中,這些東南亞國家代表的不是女傭,而是令人興奮的新戰場。

    國內的互聯網市場增長日趨飽和,加上競爭極度白熱化,令併購成本越來越高,手握巨資的科網巨企不得不把戰線延伸到國外。東南亞國家因擁有相當於兩個美國的龐大人口,尤其華僑眾多,加上其初創比國內的更「價廉物美」,故最近開始成為BAT和其他國內風險投資者的「購物天堂」。

    舉例,此刻印尼最大的初創叫Go-Jek,是印尼的Uber,上月獲騰訊注資12億美元,一舉晉身「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科企)行列;阿里巴巴動身更早,去年已動用10億美元取得新加坡網購公司Lazada的控制權;至於阿里的宿敵京東,則覬覦「印尼的淘寶」Tokopedia,市傳出手闊綽,動筆時未有公佈。BAT在東南亞進行的併購與投資,正陸續有來。

    東南亞國家除人口眾多外,對科網巨企和投資者還有兩大吸引力:中產階級冒起、手提電話普及,情境猶如十年前的中國,其中尤以印尼最受歡迎,因其人口最龐大(乃世界第四大國)。一位百戰百勝的天使投資者便告訴我,現在去印尼買初創最簡單,你看今時今日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是什麼,就到印尼買同類的好了。

    回想一下十年前的中國,零售網絡不便利,國人紛紛轉往網購,結果造就了「淘寶」;手機用戶爆炸式上升,結果帶動了「微訊」;而「淘寶」和「微訊」的大受歡迎,同時令「支付寶」和「微訊支付」兩大移動支付火熱起來。

    印尼也許是十年前的中國,但在互聯網的超高速世界,明年印尼的初創恐已追上來。對投資者來說,這是now or never的入市機會,對香港來說,若我們在移動支付與共享經濟上繼續抱殘守缺,明年我們可能連印尼都不如。

    ***

    上文2017年6月3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科技霸權

    一如曾令人琅琅上口的「金磚四國」(BRIC),新鮮出爐的FAAMG也是高盛分析師的傑作,代表地球上最值錢的五間科技公司: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和Google,它們的總市值達2.8萬億美元之鉅。

    月初高盛發表報告,指市場低估此五大科企股票的風險,結果令個別「五大」跌幅達百分之三、納斯達克指數單日大挫超過100點(五大佔納指比重達40%),可見五大對股市的舉足輕重。

    沒買任何「五大」股票的人,別以為可以獨善其身,因為它們已佔據每個人每天的生活--可曾想過,你能放棄任何五大之一嗎?

    或許我最早可以放棄的是Microsoft。雖然Word、Excel和Powerpoint曾是少年時代最早接觸的電腦軟件,但如今大部份功能都可用Google Drive取代。

    其次可能是Amazon。我的第一筆網上交易很可能來自Amazon購書,但今時今日暫時放下Kindle還是可以的,書店仍有想買的書,只是大為不便而已。

    剩下的Facebook、Apple和Google實在很難抉擇。如果被逼選擇,我可以放棄Facebook,畢竟瀏覽Facebook太多,似乎沒有什麼好處。但放棄Facebook的同時,等於放棄WhatsApp啊。

    可以放棄Apple嗎?天,不能想像沒有iPhone的一天!我連跑步都會帶上它,用以聽歌和計算跑步的距離;但若有iPhone在手,卻沒有Google也不行啊,就以跑步來說,沒有Google Map,跑步App亦得物無所用。

    世上若無五大,真是寸步難行。有人因此覺得政府應出手規管科技霸權,我卻認為大可不必,因為五大最大的對手,就是彼此--它們不斷擴張,難免進佔對方領域。舉例Facebook超過95%盈利來自廣告,本身就是Google的主要對手;而Google既與Apple在手機平台上競爭,亦同時與Amazon的雲端服務較量。還有,所有科企都想在AI分一杯羹。

    其實香港人算幸運,因有五大選擇;若在內地,沒有騰訊,做什麼也不用想。

    ***

    上文2017年6月23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刊登。此為加長版。

  • 讀書定做野?

    友報刊登了一名17歲少女的訪問,她天資聰穎卻不愛上學,中六那年決定不考大學,到初創企業當程式員,做自己愛做的事。

    因為撰文的尹思哲在圈內人脈甚廣,所以許多人踴躍傳閱此文,並沸沸揚揚地討論:有志投身初創的年輕人,該上大學還是直接出來工作好?

    「拉闊」的高重建是最先對少女決定唱反調的人。他認為傳統大學的傳統學科彌足珍貴,若能打好基礎,將來要再自學什麼也不難。何況「大學沒門,困不住人」,邊上課邊兼職、主修以外找選修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體驗。

    朋友宋漢生卻是個行事不依規章的天才,他認為與其隨波逐流讀大學,不如挑戰看似正規的選擇。他還提醒我美國的科技怪傑Peter Thiel明明是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偏不相信上課之用,還搞了個The Thiel Fellowship,以十萬美元「利誘」不愛上課的少年放棄大學學位,提早開始搞初創,因為好主意不等人。此基金由2011年成立至今已資助了104位22歲以下的年輕人創業,這些初創企業合起來的總市值逾10億美元。

    (但The Thiel Fellowship的情況似乎不適用於這名受訪的少女。一來她根本沒打算考大學,所以並非大學drop-out;二來就訪問內容而言,看不出她有什麼點子不能等待,非輟學實行不可。)

    還有一名少年以過來人身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不無道理。他本來也無意考大學,但聽從一位老師的建議,決定先試試再說,結果慶幸自己沒有輟學,因為大學生活豐富了他的眼界。少年說,的確有不少大學生浪費光蔭,但前述少女不必「同流合污」,以其才智,「既讀大學,又寫程式」,更加「屈機」。

    我想到許多武俠小說的英雄人物,都先師承名門正宗,復在江湖上有一番奇遇,才不致走火入魔。如《碧血劍》的袁承志便先學華山派的內功和劍法,再看《金蛇祕笈》無師自通;喬峰、令狐沖、楊過…等都是。不過以小說論人生,恐怕會被有識之士訕笑,哈哈。

    ***

    本文2017年6月1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