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小情侶

    「天下第一幫幫主」、Green Tomato的Sunny一天興沖沖地說,要介紹一對創業小情侶給我認識,因十分討人喜歡。那是Joey和Audrey,弄了一個新聞網站叫Journesis,冀讓讀者直接追隨喜歡的記者,且廣告收入還讓記者分成。

    網站面世月餘,獲八十多位記者加入,還賺到一點廣告收入。他們每月支出有限,相信可營運一段時間。27歲的Joey本是對沖基金分析員,三年前認識了曾任電視主播的女友Audrey後才開始接觸傳媒行業,知道女友對前景感到迷茫,遂想出這個新方向,還辭工創業,陪她一試。

    Sunny欣賞他的決心。Joey不但辭去高薪厚祿,還重新學programming,放手一搏。他自信擁有專業資格,即使一年半載後再找工作,代價也有限。Audrey嬌滴滴地說,創業之前,我們拍拖三年來可從沒吵過一次架呢。這對璧人真可愛。

    說來真巧,我也認識另一對創業小情侶,27歲的家明與玫瑰(化名),創出一個網站叫StealJobs.com,專攻廿多歲的職場資訊,做得有聲有色。

     

    去年年中,玫瑰來找我,問可否轉載我一篇文章「如何成為1%打工精英」,因為覺得很適合他們的讀者。當時SJ面世已一年,我剛巧接觸過他們一些文章,因主題鮮明,留下不錯的印象:一部份是匿名讀者「報料」,分享所屬職業的薪酬、前景、公司文化等,類似外國網站Glassdoor;另一部份是有關職場的分享,實用與抒懷俱備,頗受歡迎,像那篇「25歲才明白的10個人生無奈」,一年來累積分享兩萬多次;「麥明詩是如何煉成的」刊出後,麥媽媽還親自回應呢。

    後來見面認識了我才知道,SJ大部份文章,是家明一個人包攬的。他和玫瑰都是在中環上班的精英一族,但家明自大學時期起,一直在搞網站。2011年以來,他做過外語學習、新聞評論、圖片分享、寵物用品、時裝…等十個網站。每一次有了搞網的點子,他都興奮得徹夜難眠、覺得有機會改變世界,但沒有一次做出足夠好的成績,漸漸連朋友也不再對他有信心,只有女友仍不離不棄。

    SJ是他第十個網站。一度家明也以為這將是另一次失敗,但他不甘心放棄,即使沒有人看,他也努力地寫「潮文」,不久竟做出成績來,這次是朋友反過來向他推薦網站。如今他們每天都收到職場新鮮人的「報料」和投稿,網站每月600,000多瀏覽、130,000多訪客、FB專頁有17,000多人追隨,而且有銀行等廣告客戶主動接觸他們,正好幫補伺服器的開支。

    SJ以「九十後上位攻略」作定位,家明與玫瑰透過他們每天在中環出入的觀察,寫廿多歲年輕精英的眾生相,又真又傳神。我在27歲那年,也會懷疑工作的前景、受不了委屈、無法理解上司的決定…同時急於上位,要比同輩更快做出成績來。這種心態,正合SJ的文章風格,當時若有這個網站,我也想看。

    如今家明與玫瑰面對的一個兩難,是要不要全職做SJ。作為中環精英,他們按部就班,終會上位;但若投身科網創業,卻是大起大落、過了一關又一關的歷程。我欣賞他倆的熱忱,鼓勵他們繼續嘗試直到盡頭,畢竟27歲不嘗試,37歲更不會試,到時何必後悔。

    ***

    本文9月2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

  • KOL值幾錢?

    有一位創業的朋友,產品十分專門,不容易從傳統的分銷渠道,精確地找到顧客。於是他決定自己打造一個:透過每週撰寫一份高質素的相關題材,他為建立自己權威和專業的形像,一旦這個「品牌」/KOL成功,擁有自己的追隨者網絡,他就可以透過其「自媒體」推銷產品。

    我佩服朋友的毅力。他本來是一個搞產品的人,卻為了做好營銷,先學怎樣做好「KOL」,再建立獨有的推銷網絡。他形容這就像Warren Buffett所說的「滚雪球」理論,先找一條夠長的斜坡;如果沒有,就自己堆一條出來。

    很多創業的朋友都在堆斜坡,這是很難看到效果,卻很辛苦的一階段。唯有捱得過這個堆斜坡的歷程,才有機會享受滚雪球的快感。成與敗,就在誰能堅持下去,咬緊牙關,埋首堆出最長的斜坡。

    ***

    上周投票日早上,我內心仍在糾結,下不了決定。打開Facebook,看到一位朋友對一位候選人的描述後,當下再無懸念。朋友固然是知名人士,但最重要的是,她是我朋友,我相信她。

    Facebook,或微博、Youtube等web2.0平台為人類帶來最重要的改變之一,是激活了「普通人」的影響力。而這些「普通人」,如懂得適當地利用平台,更可累積影響力,晉身「網紅」或KOL,最終名歸而實至。歷史上大概從沒一個時期,「普通人」也有機會將無形的影響力轉化為有形的資產。

    有朋友的工作,是專門替品牌在社交網絡上下廣告。個人Facebook專頁倘有100,000追隨者以上的,很少沒被他們接觸過。視乎專頁的互動量和與品牌的關聯性,一個帖子可以有數千元報酬。即使專頁追隨者只有三數千的,如果「粉絲」質量夠高,或與品牌形像高度脗合的,也有可能得到小禮物作回報。

    除這種個人專頁外,某些平台也隨KOL的有價有市應運而生。最佳例子是100毛。據稱品牌在100毛的社交平台上發一個帖子,代價有機會比傳統傳媒專頁貴一倍,原因最少有兩個:一,100毛擁有足夠多本地年輕人為「粉絲」,如果品牌的目標客戶是這群人,廣告的效用十分顯著,浪費較少;二,100毛專頁的互動很多,容易在短時間內製造出熱門話題。

    除此之外,100毛深明KOL的營銷,旗下「偽員」盤菜瑩子、東方昇、專家Dickson甚至「腦細」本尊,皆有鮮明形像與獨特追隨者。平台本身的影響力聯乘KOL的號召力,令其效果倍增,價值當然亦更高。

    有趣的是,KOL的「知名度」並非越高越好。知名度最高的一批KOL(多數是傳統上的名人,如政經名人或電影明星),其「可信度」反而會下降,因為大眾直覺而一言一行皆有價有市,可能是廣告。相反,知名度「剛剛好」的一群,對其追隨者而言,反而有最大的號召力,就像朋友的背書令我選定投票對象一樣。

    不要小看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言一行,它的價值可能比你想像中高。

    ***

    本文9月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本文為加長版。

  • 雅虎香港幫

    不少創業的人都聽過「PayPal黑手黨」(PayPal Mafia)。這是指當年一同創辦PayPal的一群好漢,在2002年PayPal售予eBay後陸續離開,但他們並無從此「笑傲江湖」,反而各領風騷,打造出一個又一個驚世的初創企業:Tesla、Linkedin、Palantir Technologies、Yelp等等,其中還有幾個是「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科技初創企業)。「PayPal黑手黨」的代表人物有Peter Thiel和Elon Musk,它儼已成為一個初創行業的「品牌」。

    「PayPal黑手黨」的出現,反映科網泡沫雖然爆破,但人才總有用武之地。我想到香港也有一個類似的「雅虎香港幫」。

    2000年,雅虎如日中天,決定在香港開設辦公室,並聘請不少程式員(而不止推銷員)。首年新張期內,楊致遠還老遠從美國來港「巡視業務」,提振軍心。

    但當雅虎王朝開始走下坡後,這一批雅虎香港人才也逐漸各散東西,並如「PayPal黑手黨」那樣另開枝葉,創出不少了不起的初創企業。

    其中最成功的當數iClick。這間公司外界或少有所聞,但他們是極少數能在內地打出一方天下的香港初創企業。iClick是個針對內地受眾的數碼營銷平台,為廣告客戶在覆蓋中港的網上平台下廣告,效益很好。該公司先後獲四輪私募基金融資,最新一輪獲注資6000萬美元(約4.68億港元),據稱正籌備美國上市。

    另外,早已打入國際的手遊發佈平台6Waves也由「雅虎香港幫」中人所創。FB建立初期,他們曾以「古惑仔online」為大家「洗版」,不知用家有印象否。那時6Waves已是FB全球最大的發行商之一。

    還有一間和6Waves類似但更低調的初創企業叫Memoriki,以亞洲市場為主,由三名初中同學所創,創辦人之一便是雅虎香港所招的第二位程式員。其後他們兼併了一家韓國遊戲開發商Me2On,集團十月計劃在韓國上市。2014年,這位程式員繼Memoriki後再成立了一家初創企業叫QooApp,是針對全球用家的日韓遊戲平台,其應用程式在兩年間不費一文宣傳,全球錄得逾1,100萬下載。

    值得一提的是,「雅虎香港幫」還有一位非技術出身的營銷高手,後來也創出KOL平台VS Media

    數著數著,發現雅虎香港當年的確人才濟濟。若有朝一日他們圍爐敘首,說到雅虎的今昔,會是怎樣一番光景?我覺得不必感喟,積極地看,時代在變,可以使巨企倒下、令行業覆滅,但人才永不凋零。

    ***

    本文刊於2016年8月26日《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