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

    在有關Entrepreneurship的話題中,Book Smart vs. Street Smart是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道。幾年前港大的accelerator「iDendron」開幕,舉行了一個full day event,請我主持其中一個panel discussion,正好讓我名正言順請來幾位創業好友暢談一番。

    當時我請的四位創業朋友中,兩位是畢業自名校的十優、九優會考狀元,其後負笈美國長春籐大學,在科技巨企工作幾年後才回港創業。另外兩位創業朋友,一位有「香江第一街霸」的外號,因為他靠在西洋菜南街當寬頻sales攢下第一桶金,然後才創業;另一位則以每天只工作2小時為格言,(印象中)沒大學學位的他靠自己的生意創造財務自由,還開班授徒。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討論內容我已忘掉,但我有記下當時討論的一些問題,如:

    大家認為誰的創業成功率高些,book smart還是street smart?

    – 作為一名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如果你需要找co-founder,你會傾向找一位street smart(或book smart)嗎?

    – 大學教育對創業究竟有沒有作用?

    因為回中大任教,我就把這題目帶到課堂上討論,也讓自己再反思一下。

    所謂「贏在起跑線」,book smart在創業初期通常比較佔優,但時間一久,尤其當企業的規模或社會影響力大到一個程度,則street smart往往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有一種book smart通常不具備的條件:打破常規。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breakthrough),往往就是由不依常理出牌的人開創出來的。

    如果有種人,他既有book smart的本錢,又具street smart的突破精神,則其勢更銳不可擋,如Elon Musk。

    Elon Musk在長春籐名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畢業,雙主修經濟和物理,後來再獲Standord取錄當研究生。他未滿28歲已exit了和弟弟共同創立的第一間公司,並成為千萬富翁。在創立SpaceX和Tesla之前,他還賣了第二間合夥創立的公司給PayPal。這些「成功要早」的經歷都很符合book smart的人設。

    而在Elon Musk成為獨當一面的企業家後,他卻漸漸展示其挑戰常規的一面,例如他會問:怎麼令人類成為有能力穿梭星際的文明?為什麼駕駛不可以全自動化?如何得到永生?

    他不但會問這些問題,還有能力舖路為這些問題找答案。雖然這人太狂妄欠同理心我不大喜歡😅,但無可否認,在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的名人錄中,不會缺少Elon Musk的一席。

    此帖寫得太長。總括來說我覺得book smart或street smart皆與生俱來,一般人總會傾向其中一面,像Elon Musk這種「兩棲動物」並不多。講一大堆都是想刺激同學們思考,想一想自己是哪類人,將來走一條更符自己個性的路。

  • 本學期的最後一課,我們談人生

    一轉眼就來到本學期的最後一課,這節課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生的意義」(The Purpose of Life)。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題材呢?

    我們上了整整一個學期的課,講了許多有關創業和企業的話題,卻從未深入去探討過: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要上班?我有不少朋友創業成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卻感到空虛和迷失,金錢和成就似乎並不一定帶來美滿的人生。那怎樣才算美滿的人生?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才能稱之為美滿。

    (相關舊文:人生下半場收成期的煩惱

    「人不能脫離自己的世代」,這是我課上想和同學分享的第一個概念。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名著之一Outliners裏就寫道:生於什麼年代、長於什麼地方,在在影響一個人的際遇。一位港大教授曾給年輕的我解釋「世代」的概念:他說,為什麼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作曲家,仍是古典時代(泛指1750 – 1825年間)的巴哈、貝多芬、莫札特?同理,為什麼唐宋是中國詩詞的巔峰,後無來者?因為非得在那個獨特的空間、時代、文化下,才能孕育出這些天才與作品。一個人的成敗,不能脫離時代。

    給同學們建立了「人不能脫離自己的世代」這觀念後,我進一步向他們展示他們身處的年代:一個脆弱的年代、一個沒有收成期的年代。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說到這裏,許多同學都臉帶懼色,他們似乎也隱隱明白自己身處的時代有多脆弱。幸好我要講的不僅於此,我還提供一個方向:學習反脆弱(antifragile)。

    (相關舊文:為什麼揸的士好過打工?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

    有了脆弱vs反脆弱的認識後,我進一步想向同學們介紹一個概念:打獵與耕田。如果創業是打獵的話,上班就好比耕田,而打獵比耕田更加反脆弱。我認為同學們應對這個時代的最佳策略是令自己「反脆弱」,不要好像上一代那樣,欲以一份工作或一項專業做到退休並且衣食無憂。努力尋找自己的火花(使命),並孜孜不倦地向那目標進發,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Z世代的終極筍工尋找自己的火花

    今天也請來本學期最後一位分享嘉賓,在NEX負責拓展的Fanny和她們公司的Co-founder Tony。Fanny在不少startup工作過,也曾上過大企業的班,她很了解兩者的不同。我記得Fanny提到在初創工作,必須有心理準備,隨時迎接從未遇過的挑戰,例如做營銷的突然要轉型搞物流和生產之類。她說到這點時,我留意到很多同學的眼睛閃過光采–年輕的他們巴不得工作上挑戰不斷,不斷嘗試新事物!這和很多「老油條」那「唔關我哋部門事」的反應多麼不同!

    這天我給同學們講的最後一番話大概是,希望你們將來工作五年、十年後,獲上司派下新任務時,還保持著今天的反應,求知與求學之火不滅。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初創與公關」(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三節課的概要

  • Branding Like Big Firms

    第12節課是本學期的倒數第二節課,我剛剛開始嚐到教學的愉快滋味便要告別,自然是萬般不捨。唯有繼續努力備課,希望不辜負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光。

    (相關舊文:創業維艱

    上次提到,學期末已至,不少快畢業的同學已開始密集地見工。而今天我們要講三間偉大企業(Apple、Amazon、Netflix)的故事,於是我刻意把一些理論融入「見工需知」中,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加深印像。

    要講偉大企業,如何定義「偉大」?我用的是著名商管書Good to Great。這本書由大學教授Jim Collins在2001年寫成,很快就一紙風行,至今賣出400萬本,讀者遍全球。我當年初入職場,加入一家大企業當Management Trainee,我們那組在培訓後的group presentation中被評第一,每名組員得到的獎勵,就是這本書的精裝版。我不知其他組員後來有沒有看此書,我自己倒是喜歡得不得了。它仔細描述成就偉大企業的七個元素,寫得很好,只可惜那些被選為「A+」的公司,大部份都不是香港人熟悉的企業,有些更在金融海嘯中沒頂,所以不能用在課上。我只按照那些元素,另挑我認為符合描述的公司,並集中講三個元素:The Hedgehog Concept、A Culture of Discipline、The Flywheel Effect。

    The Hedgehog Concept:這是我最喜歡的單元。如何為一家企業找到符合其Hedgehog concept的定位,和我們如何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找到定位一樣,就是要找到自己做得比別人好、熱愛做和能帶來持續收入的工作。這方面創立Apple的Steve Jobs是表表者,因為他聞世的能耐之一,就是專注和簡化,尤其在摸清楚公司的定位(或產品的定位)後,堅持不做和Hedgehog Concept無關的事。

    我向同學們解釋後,還請幾位同學試試以自己,或自己喜歡的YouTuber或KOL作分析 – 那些超乎常人般成功的人,必然找到符合自己Hedgehog Concept的陣地,並堅守下去。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A Culture of Discipline:許多初創最終無法成為為偉大企業,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隨企業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日趨複雜,漸漸留不住喜歡創新和挑戰的人才,反而把不介意因循的人留了下來。Good to Great有個簡單的分類來說明這點:

    我向同學解釋了這個圖後,問他們能想到以上分類的任何一個例子嗎?同學們的反應挺踴躍,而且不出我所料,其中包括管理不善的學校(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行政混亂、人才凋零)。我以Netflix來說明Great Organization(制度完善、唯才是用)的特徵,並鼓勵他們努力加入這樣的企業學習,不少同學點頭示意。

    Netflix之所以符合Great Organization的條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重視Talent Intensity(人才密度)。Jim Collins早就在Good to Great中講過,一間好公司不是靠制度去管理人才(立心不良的人如何管理?),而是在甄選新人時,只挑選那些夠自律的人,這些人不必靠制度去控制。Netflix強調Freedom & Responsibility的企業文化,是其成為Great Organization的重要基石。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年假任放公數任出

    The Flywheel Effect:三項因素中,最容易理解的是The Flywheel Effect,但這也是最考功夫、最難達到的;因為它要求企業在找到Hedgehog Concept後,持續不懈地向同一目標、日復日地最好1000件小事。

    我認為Jeff Bezos領導的Amazon是此中的表表者。以前就寫過,Jeff Bezos以超長線眼光來建立自己的網上零售王國Amazon,堅持不問短期表現,只以顧客最大利益來營運,深信長期回報必勝。沒想到Jim Collins這回竟和我想到同一點上 — 他在Good to Great的網站上,加入當時寫書時沒有的企業來說明「飛輪效應」,舉的例子正是Amazon。

    (相關舊文:做一千件小事長線入市時機?

    講完這些理論後,我想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要求同學們以小組形式,挑一家他們喜歡的企業,按Good to Great的框架來作分析。可惜這我把這節課放到太後,同學們恐怕沒足夠時間作準備。如果將來有機會再教這門課,一定要重新規劃才行。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二節課的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