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一口未來 – 純素雪糕試食記

    星期一下午我到大坑去,的士在蓮花宮西街一家餐廳門口徐徐停下,裏面熙熙攘攘很有氣氛。維港投資的朋友邀請我到這裏「吃一口未來」。

    年前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投了一家美國的食品科技公司Perfect Day,他們利用發酵技術,研發出「純素無動物性乳清蛋白」,其營養和功能與牛奶蛋白質如出一轍,而生產過程所衍生的溫室氣體,比常規的少85-97%,對環境大為友善,也為茹素或有乳糖不耐症者提供健康的替代品。

    此事經傳媒報導後,吸引了一位媽媽/創業家的注意,她主動接觸維港投資洽談合作,結果成功開發出全亞洲首款以Perfect Day乳清蛋白製造的雪糕品牌Iceage!

    她叫Larvina,童年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約十年前才回港。本來是一位建築師,後來因懷孕辭工,又在中環瑪頭開了一家雪糕店叫Igloo,因為「沒有人吃雪糕不開心」,後來再創出Iceage!此品牌。

    Perfect Day在美國也有推出不含動物成份的雪糕,但味道太甜不合亞洲人口味,而且尚未有進軍香港的計劃。如果不是這位創業媽媽的主動出擊,香港人還未有機會嚐到這口未來呢。

    這天維港投資搞試食,因為再有幾家餐廳,包括一家米芝蓮一星餐廳Yardbird,利用Iceage!的雪糕推出聯乘的「碳燒椰子雪糕串燒」(就是圖中黑漆漆的那枝東西)。我們每款嚐一口,感覺與吃「傳統」雪糕無異。據說還有一種享受雪糕的方法,就是加入丁點威士忌在雪糕中混搭來吃。我回家後把這用在Iceage!的雪糕上,結果⋯⋯回味無窮。

    相關報道:(香港01)本地雪糕店推零乳糖「毋庸牛」雪糕 呢款味係周凱旋最愛

  • 做有護城河的生意

    做生意要築「護城河」(moat)這概念,是由當世最偉大的投資者、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兩位合夥人Warren Buffett巴菲特和Charlie Munger芒格提出的。過去我一直沒把這金科玉律套用在初創上,因為初創能生存下來已很不容易了,築護城河什麼的實在太遙遠。但隨初創打穩基礎開始成長,「護城河」就成為它們能否基業長青的關鍵。我認為值得為大家簡介一下。

    (相關舊文:完美合夥人

    巴菲特和芒格是舉世知名的「價值投資者」,關於什麼是「價值投資」,相信講一個學期的課都講不完,簡單來說,那是個三部曲:決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入、等待。巴菲特和芒格相信,當一間企業的內在價值遠高於其市場價格時(例如身處金融海嘯般的大跌市中),假以時日,有效的市場終會把其價格糾正過來。這樣一來,早已入手「執平貨」的巴郡,就能嚐到甜頭了。

    如何決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是大大的學問,也是巴、芒二人獨步天下的祕訣。無數價值投資門生為他倆著書立說,我參考的這本,叫Charlie Munger: The Complete Investor,作者Tren Griffin在華盛頓大學唸經濟出身,目前是微軟的一位高層。他閱畢大量巴郡二老的文章後深受啟發,寫下此書梳理自己的領悟,並藉此向芒格致敬。如果說決定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是價值投資的基石,那一家企業有沒有「護城河」,就是判斷其內在價值的關鍵了。

    巴菲特和芒格認為,護城河對一家企業的存亡極其重要,以至大機構高層的唯一要務,就是不斷加闊自己的護城河,每日如是。一家企業的護城河應闊到一個地步,是即使由儍瓜來管理這家公司它也能生存,「反正這一天終會發生」。

    那怎樣的企業才叫擁有護城河呢?作者綜合了幾點:

    1. Supply-sid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供應方規模經濟」,即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大型連鎖超市如沃爾碼就具備這種優勢。
    2. Demand-side economies of scale,又稱「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即產品或服務越多人用,其價值越高。社交媒體如Facebook便是表表者。
    3. Brand,品牌。巴、芒判斷一家企業有沒有強大品牌效應的方法是,看看競爭對手能否藉龐大資源複製或摧毀其品牌。想像一下,不論比亞迪或小米如何扭盡六壬,都難以動搖Tesla或Apple的世界品牌地位,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4. Regulation,法規。有些行業得到法例的保護,坐擁難被挑戰的護城河,例如銀行業。其中債務評級機構如穆迪或標普500更得到法例認可,這種市場優勢實難取替。
    5. Patents & IP,專利及知識產權。這在科研行業尤為顯著,原因不言而喻。

    看畢此書後我就想,疫情肆虐下,如輝瑞(Pfizer)這樣的世界級頂尖藥廠,豈不擁有以上幾乎一切「護城河」的要素?果然,巴郡剛好在今年第一季把手上所有輝瑞股票套現,是否標誌它此刻的價格已見頂並超出其內在價值?股市走在經濟走面、而股神又必然快人一步,相信不久還顯端倪了。

    我在撰寫此文時,又不期然想起「初創教父」Peter Thiel的經典作品Zero to One,他提到一家初創必須成為具市場壟斷地位的「霸權」,才能建立萬世基業。而成為霸權的四大元素(Proprietary Technology, Network Effect, Economies of Scale, Branding),竟與以上不謀而合!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相關舊文:創業評判手冊

    寫到這裏,一些朋友大概仍然覺得「護城河」對自己的初創太遙遠;千萬別妄自菲薄。在科技急速換代的今天,一家初創絕對有能力殲滅一家百年基業、甚至整個行業,瞬間為自己築起護城河。世上幾家市值逾萬值的科技企業,全部極年輕,但已顛覆大量歷史悠久的產業。例如串流平台Netflix誕生才多久?已直接威脅老行尊迪士尼的電影製作和行銷;以區塊鏈技術產生的比特幣Bitcoin,面世不過12年,在許多信徒心中,已開始挑戰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了。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大衛戰勝歌利亞銀行的恐懼自己的錢自己融

    初創不妨以「護城河」的標準自我鞭策,問自己是否向以上五大目標邁進。只要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必可走出一段不平凡的創業之旅。

    ***

    本文精簡版同日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

  • 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因為我平日另有正職,所以一般都在星期天提早寫好周五見報的稿子給編輯,以免耽誤。這個星期卻出現例外,因為我忙於籌辦一個和初創有關的活動,周末、周日都在加班,直到活動在周二圓滿結束,次天才匆匆重投寫作,望能準時交稿。

    提到周末加班,相信很多上班族也有同樣的經驗,沒什麼值得值得炫燿。但周末加班加得心甘情願、加得毫無怨言、甚至加得興緻勃勃的,那除了是自己當老闆的人,恐怕絕無僅有了(黃子華的名言是,「『我好鐘意返工啊!』你話唔係鬼上身點講得出」)。大概這就是創業者和上班族的分別吧。下面寫幾句和這個活動有關的企業家,他們都有和我一樣的共通點。

    (相關舊文:戒掉月薪這種癮

    活動是和中大的研究及知識轉移處(ORKTS)合辦的,我負責籌劃活動與邀請分享嘉賓,中大方面則挑選他們培育的初創團隊,利用這機會來增加初創隊伍的曝光率,及幫助他們招聘。因為年輕初創寂寂無名,要吸引合適的人才並不容易。

    (相關內容:我在FB專頁上的簡介Hong Kong Startups Career Day活動的中大負責人在LinkedIn上的分享

    三位分享嘉賓中,以「彌明生活百貨」的創辦人兼CEO袁彌明知名度較高。我介紹她時打趣道,公眾對袁小姐的印像,端視你常看的是娛樂版、政治版抑或財經版。我打一開始認識袁就覺得她是個生意人,而且是非常精明那種,又深諳產品包裝之道。像她公司賣的一個產品,產地是日本,但原來研發百分百來自香港!這群優秀的科學家落戶科學園,研究成果亮麗,卻欠營銷,袁偶然認識他們後驚為天人,經她包裝、宣傳、推廣後,產品賣個滿堂紅。

    這次來中大擔任分享嘉賓,袁一心二用,完成自己的部份後專心聆聽中大團隊的演示,還不時拿起手機拍攝投影片。要知道那五個中大初創團隊,基本上都是「科學家」,投影片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和圖,對一般人來說,原理不大容易搞得明白,但外行人袁彌明卻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心裏已在盤算如何發掘合作機會了。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女創業家速寫

    再說另一位分享嘉賓蕭銘漢(David Siu),三位講者中以他對公眾而言最陌生,但我預期他的知名度即將有所提升,因為他已引起當天出席傳媒的興趣,馬上另約時間作訪問了。蕭是來自大公司的行政人員,創業前最後一份工作是在蘋果的香港旗艦店擔任總經理,管理上千人的團隊。

    蕭脫離大機構後當起「管理教練」來,客戶以初創CEO為主。話說企業家由零開始,在公司進入成長期後,他忽然由管理數個人,驟增至數十人甚至數百人,對很多人來說,這道門檻並不容易跨過,不少創業者吃過苦後索性另覓人才專作管理。但誰又安心把自己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業務假手於人呢?蕭便能在此時派上用場,他可以手把手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傾囊相授。蕭為自己熱愛做的事脫離高薪厚職,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David在LinkedIn上的分享

    最後談一談我的老友蕭叔叔,也是是次活動的第三位講者。對廿來卅歲、愛上社交平台Facebook和IG的人來說,蕭是無人不識的人物,又廣受愛戴。他有典型的藝術家脾氣,很有才華,但作息沒規律、生活也不紀律。興之所至時,他會放下手上一切工作,從港島溜到流浮山食海鮮;他也愛上eBay尋寶,買下一大堆看來華而不實的小東西,堆滿一間偌大的書房,自己看著高興。

    港大法律系畢業後,他深明以自己不拘小節的脾氣,怎麼當個合格的律師啊?索性專注發展其英式英語天地。他形容為人十分nerdy(書呆子),只是「有些nerdy的人喜歡巴士,我卻喜歡英文」。他熱愛英文到一個程度,是他苦練英語時,煲劇也在練,甚至把想學的台詞重覆唸上百次,直到發音、口音、語調等已臻完美才罷休。把興趣變成事業,這就是企業家和上班族的分別。

    (相關舊文:無人不識蕭叔叔

    ***

    相關報道:Fortune Insight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