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活動的優劣

    不久前我回到母校中文大學,為一年一度的「中大創業大賽」擔任決賽主持。

    這活動今年已經舉行到第四屆,是一連兩日「中大創業日」的重點項目,過去一直以傳統形式進行,今年因為疫情,「創業日」與「創業大賽」皆不得不滲入不少虛擬元素。例如「創業日」的公司展覽全部移師網上、面對面的互動被「聊天室」(chatroom)取代;至於「創業大賽」,雖然現場沒有觀眾,但所有參賽者包括我,都要到現場面對鏡頭進行即場錄播(live streaming;如圖),而評判則留在各自的辦公室或家中,以視像形式觀看參賽者的表現並提問。這是個典型的「混合式」(hybrid)節目製作。

    事前我從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對這種活動模式頗不以為然,指是硬生生把一些項目虛擬化,效果不佳。今年以來我已(無奈地)參與了多場類似的活動,這個尖銳的批評給我一個思考的契機。

    首先我認為沒有一種網上交流,可完全取代面對面的互動,因為人天生喜歡有溫度的接觸。但經過一場全球大瘟疫的洗禮後,我相信無論對策劃人或參加者而言,「會議加展覽」之類的活動,都將無法回到的傳統模式上去。

    對策劃人來說,舉行一場虛擬活動或混合式活動所費的功夫,肯定比現場活動複雜多倍。以我參加的「中大創業大賽」為例,因為評判和參賽者身處的空間不同,為使觀眾看得流暢,必須有技術人員,令出街的兩組鏡頭無縫地交接(若現場有遠鏡和近鏡的話,那要交接的鏡頭就更多),這已是近乎電視節目製作的要求了。我參加過的另一場混合式活動,短短不到一小時的五人小組討論,負責錄攝與控制鏡頭的工作人員多達七人,可想而知對技術要求之高。除此之外,虛擬或混合式活動的時間掌握必須更精準、事前需要錄製短片或簡介等,令準備功夫大增。對許多傳統的活動製作公司來說,這已是不容易跨過去的門檻。

    但它也有好處:由於沒有空間限制,講者或活動若有吸引力,策劃人可以售賣更多門票,甚至把票賣到其他地區去,增加收入。此外,它可供出售的廣告空間或形式也更多。

    對參加者而言,一如「遙距辦公」,虛擬活動大大減輕到現場參加活動的舟車勞頓,節省交通費和時間,而且向演講者提問也更方便,只要鍵入問題就可以了,不必在現場眾目睽睽下發言。今年以來我已參加過多場不同種類的視像活動,覺得它幾乎可完全取代傳統的演講會。但也一如「遙距辦公」,暫時我看不到任何形式的網上聊天室功能,可以取代茶水間的閒聊,或瀏覽參展攤位的互動。不少正在遙距辦公的的大機構員工,心思思想回辦公室工作,原因就是渴望更多真實的社交接觸。

    我相信未來的「會議加展覽」活動策劃,將為「現場」和「網上」觀眾提供兩種不同的體驗。首先演講會將無可避免地必須提供直播或視像錄播,方便已經習慣了視像會議、不想親臨現場的觀眾;但展覽會或交流之類的互動,若疫情受控、無社交距離限制,反而可以成為吸引參與者到現場的誘因,因為沒有一種網上功能可以模擬出這種即興的交流,策劃人亦可避免被批評勉強把不適當的項目虛擬化。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政府送你Apple Watch

    上週Apple舉行產品發布會,除具血氧感測功能的全新Apple Watch Series 6令人期待外,一項新加坡政府與Apple的破天荒合作,也頗具新猷。

    它是一個叫LumiHealth的全民健康計劃,10月開始接受新加坡國民自願參加,為期兩年。參加者自費購買Apple Watch並下載應用程式LumiHealth,只要每天完成運動目標,兩年後可獲380坡元獎勵。等於政府送你一隻Apple Watch。

    據Apple發布的新聞稿所述,LumiHealth以遊戲化設計,參加者需要完成的健康任務,「包括每星期的活動目標,除了日常走路,也可以透過游泳、瑜伽和其他活動來達成」。整個計劃的長遠目標是通過鼓勵新加坡國民養成運動習慣,以助減輕國家的醫療負擔,是個雙贏方案。對Apple來說,此舉既吸客又有助提升形像,而Apple向以重視用戶私隱見稱,是次合作更強調不會出售或分享數據作推廣,較易令人放下戒心。

    計劃由新加坡政府牽頭,邀請科技公司提交建議而成。幾年前當智能穿戴裝置開始流行時,一些具前瞻性的雜誌如《經濟學人》早就有此提議,理論上這種以小量經濟誘因鼓勵用家勤做運動的點子百利無害,從個人到社會都有好處。我印像中部份保險公司亦有此應用,並以保費折扣為奬勵,不過未聞有國家當政策來推行。如今敢想敢做的新加坡政府率先進行全民計劃,符合其管治作風, 不令人意外。不過這種政策在香港能落實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先不談政府有無如此創新的思維,即使這項建議被提了出來,可以想像官員們的即時反應:首先是懼怕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的指控,其次是不知如何拆解用戶私隱和數據收集的隱憂。如今香港市民對政府缺乏信任,向來奉行少做少錯的官員們,更沒有迎難而上的意志了。

    港人對政府有戒心,又不喜歡被權威管束,想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沒有上而下的政策驅使,只能靠自律了。

    參考資料:新加坡與Apple合作 借助Apple Watch推行國民健康計劃

    相關文章:派錢與健康掛鈎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搵工跳槽捷徑?

    認識不少科技界朋友,對去留問題已去到不是考慮,而是行動的階段。科技企業雲集的矽谷,雖曰「灣區不易居」,但也是個熱門選擇。欲留在當地,首務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有志闖進矽谷的,都自詡有一技之長,如何才能突圍而出?

    我想起最近冒起的一個網站叫Rooftop Slushie。話說科網公司一向求才若渴,其中不少大企業有舉薦制度,歡迎現任員工向公司推薦自己認識的優秀校友、朋友,壯大人才庫,增加本身的競爭優勢。不論對企業或員工,這都是個雙贏的方法,令人才和職位空缺的配對更有效率,所以深受歡迎,也行之有效。沒料到被「開發」成一門生意。

    Rooftop Slushie的創辦人們本來經營一個叫Blind的匿名論壇,吸引不少科技公司從業員來這兒來吐槽。隨論壇越做越大,網友們開始利用它的「雜項」(Misc.)功能,以小量報酬答謝為他們提供面試貼士甚至引薦工作的人。論壇負責人發現這是一門有潛力的生意,遂將這功能抽出來發揚光大,那就是Rooftop Slushie。

    我看了一篇報導,據指自去年以來,Rooftop Slushie已成功配對了11,000個引薦交易:求職者列出自己心儀的企業,「賣家」若成功為其作出引薦,即可獲20到50美元報酬,而平台從中抽取15-30%佣金。一如所料,最令求職著垂涎的企業,來自Facebook和Google。

    Rooftop Slushie的出現,令科技公司的舉薦制度有所變質。本來這是個「信任」制度:大企業信任自己的員工、在職員工又信任某自己認識的求職者,遂成配對;但當這變得商業化後,大企業僱員或為賺外快而引薦自己並不認識的人,原本的信任制度就打了折扣。無怪乎一些人力資源專家和大企業的人事部,直指Rooftop Slushie提供的服務,和賄賂無疑;Rooftop Slushie則反駁,只要使人才得到其應得的歸屬,誰管得了他怎麼得到工作?

    不知你對此有何看法,我覺得這是科技顛覆社會制度的一個典型例子。只要科技不斷進步、令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有效,類似的爭議將持續出現、自我調整,直到新的做法被接受。如果你對「明買明賣」感到猶疑,我向大家推薦這個:「矽谷港人論壇」

    我有一位年輕網友叫Ethan,他在美國東岸讀完大學後,往矽谷發展,目前正在一家挺出名的科技公司任軟件工程師。Ethan和幾位「矽谷港人」不時以廣東話舉行聯誼活動,希望在生活或工作機會上為港人提供更多支援。我上月參加了他們一個網上活動,感覺他們是優秀熱情的年輕人。如果你也想打進當地港人圈子,不妨從裏開始(利申:我並沒有接受任何贊助啊)。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