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突襲巨人

    這裏指的「巨人」不是別的科企,而是當世擁有最大權力的人:特朗普。

    在剛過去的周末,「侵侵」舉行了自疫症爆發後第一場美國總統大選造勢大會。事前他洋洋得意地吹噓,高達100萬人上網登記取票,預期造勢大會將空前成功。結果,可以容納19,000人的場館,竟只坐滿三分一!冷清的場館教侵侵顏面何存、情何以堪。

    原來有人在抖音上向侵侵發動社交網絡攻擊,呼籲民眾登記取票後「放飛機」,向他表達對其種族問題處理的不滿。發起人相信是一位任職於高校的51歲婆婆Mary Laupp(她自稱#TikTokGrandma),而這個政治議題,竟在以娛樂為主的抖音平台上引起眾多年青人仿效,連K-pop的歌迷都被成功動員。此空前成功的突襲,勢將被寫進歷史,掀起抖音進佔政治的序幕。為免落後潮流,讓我們迅速了解抖音到底是什麼。

    抖音這個超短視頻分享平台由母企「字節跳動」(ByteDance)在2016年9月發佈,主要市場是中國,一推出即大受年輕人歡迎。一年後,字節跳動以最多1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其美國的主要對手Musical.ly,並於2018年將兩者用家合併,以TikTok為名進攻國際市場。此著極為成功,抖音從此持續爆發式增長。

    抖音的主要用家只有16-24歲,他們平均每天花52分鐘在這平台上,遠比視頻平台老大哥YouTube的用家多(40分鐘),更直逼社交平台「盟主」Facebook。同時,它也是全球下載量最高的App,達20億次,疫症下,單今年第一季就被下載超過3億次,刷新世界紀錄

    抖音母企「字節跳動」由今年才37歲的張一鳴在2012年成立

    「字節跳動」由今年才37歲的張一鳴在2012年成立,現已發展超過20個App,抖音和今日頭條是其中最成功的。它的三大主要特色是:

    一,字節跳動旗下所有App的設計,全部從一開始就針對年輕族群(18歲以下)為用家,並成功順從他們的喜好和偏愛,令他們一用就上手。以抖音為例,其全球2/3用戶為30歲以下。

    二,《經濟學人》形容字節跳動是歷來第一所真正打進國際市場的中國科企,它的投資者中,佔八成都非中國人,五個董事局成員裏,只有張一鳴本身是中國人。以抖音為例,其三大主要市場是中國、印度和美國;它最新的動作,是從迪士尼挖角高層Kevin Mayer為其CEO(並兼任字節跳動的COO)。

    三,字節跳動最強大的武器,我認為不是平台上的內容,而是令用家不能自已地追看內容的演算法(algorithm)。從今日頭條到抖音,其成功可說全賴這套演算法起了關鍵作用。

    為回應外界要求它增加透明度的聲音,抖音不久前在自己的網頁公開它們令人成癮之謎,解釋如何透過「給你的」(For You)片單,憑用家的反應,不斷優化這張推薦片單來迎合其口味。一方面,它令用家對片單的依賴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受歡迎的項目在短時間內爆紅,可為抖音帶來更龐大的廣告收入。

    字節跳動的成功,不止吸引用家和投資者,據科技招聘平台Blind觀察,由年初至今,字節跳動被搜索的次數增加達十倍,其中以想由Facebook跳糟的員工最多,其次為Amazon和Google。這三家恰巧也是平台上最受求職者歡迎的企業;莫非良檎擇本而棲?

    如果你不是抖音的用家,也不是字節跳動的求職者,本文究竟與你何干?這樣說吧,作為CB Insights獨角獸名單上的榜首,字節跳動的最新市值估計高達1,400億美元,並在去年年底傳出準備在香港公開招股的消息。

    抖音上一個受歡迎的KOL,其追隨者的數目分分鐘較香港人口還多,加上這次歷史性地突襲侵侵成功,更令人好奇它將在政治或選舉上發揮什麼作用。要知道,Facebook可謂助侵侵成功登上總統寶座的祕密武器,而將Facebook廣告操弄得出神入化的競選經理Brad Parscale更是侵侵愛將,但被抖音殺個措手不及的他,接下來如何反擊?這場小孩和成年之戰,不論從科企或政治角度觀之,都越來越引人入勝。

    相關舊文:得Facebook得天下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融資的時機

    兩個好朋友合資廿萬創業搞網店,五年下來,成績不錯,去年營收有八位數字,薄有利潤。有兩點做得不錯:首先市場還算平衡,本地生意佔一半,其餘都來自海外;其次生意不大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比起去年同期,生意增加一倍,表現超乎一般企業。

    這家公司最大的開支是營銷。雖然生意做得還可以,但向FB付出的廣告費,比自己賺的利潤還多。多年來二人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全無融資經驗,明知若得到注資,生意增長更迅速,但眼見市道不佳,又覺得不是融資的時機,猶疑著裹足不前。

    對初創而言,融資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些初創以資金為燃料,能夠快速增長、兼併、搶佔市場,如GoGoVan;有些初創本身的現金流控制得宜,從不融資也做出亮麗業績,如Casetify。問問過來人就知道,能不融資就別融資,由創辦人牢牢掌握企業的控制權,更勝引入不稱職的投資者指手劃腳。不過,如果經過審慎考量後仍決定融資的話,有沒有「最佳時機」?經濟低迷是否不宜融資?

    的確,市道不佳下風投也會閂水喉,令許多初創面對資金斷鏈的財政危機。但並非一切融資計劃都要暫緩。初創若想融資成功,必須由創辦人的思維轉換成投資者的思維,問自己:投資者最需要什麼?最怕錯失什麼?

    投資者缺的不是錢,是有回報潛力的項目;投資者不怕虧錢,最怕錯失下一個騰訊、阿里巴巴、或者Facebook。在經濟低迷下,投資者一樣像獵犬般發掘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項目,而非任由資金放在銀行呆等。

    就在上星期,我的手機在大清早響起,原來一名天使投資者閱報看到某項目,很感興趣,問我是否認識創辦人。那個項目有成品、有訂單、還得到初期融資,本來還有下一輪融資在洽談,卻因疫情而延誤。我剛巧認識採訪該初創的記者,便問得初創的聯絡方法轉告了投資者。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啟發是,對投資者而言,沒有所謂最佳投資時機,只有是否合適的投資項目。

    如今投資者的口味,和五年前有一顯著分別:更著重項目的盈利上月日本軟銀公佈錄得高達180億美元虧損,主因是孫正義2017年成立的Vision Fund(「願景基金」)投資失利,在Uber和WeWork等燒錢的項目上押注太多。不但願景基金要裁員止蝕軟銀也不得不利用手上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現

    說到這裏,得支開話題重提馬雲與孫正義之間一段傳奇往事。軟銀在2000年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金,其後跟投兩次,再投了一億美元,總共佔股約25%。以阿里巴巴目前逾四萬億市值計算(港幣),這項1.2億美元(約港幣9.3億)投資的回報,逾1,000倍!我們買賣股票能賺個十倍,已算成績驕人;若能賺上100倍,堪當股神了。1,000倍回報是個什麼概念,一般人恐怕連想像都有難度,可見風投的口味絕對和一般人不同,也解釋了他們為什麼這麼怕錯過下一個阿里巴巴,因為回報的差異實在太巨大。或許二十年前慧眼識馬雲嚐過甜頭,令孫正義至今念念不忘發掘「馬雲第二」,才一再向未有盈利的項目如WeWork等大手注資。但看來這不問損益、只看前景的作風也得調整了。

    疫症下投資者也許更加審慎,但他們投資的動力不會改變,因為不想錯過任何好項目,而且專業的風投看長期因素,一般投資七至十年在一個項目上。如果是已有盈利能力的初創,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更容易得到風投垂青。別人猶疑我出擊,也許成功融資的機會更高。

    相關舊文:融資ABC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成為爭奪對象從煙花上升到黯然下台WeWork逼宮事件

    按:Billions主角”Axe”做的是對沖基金,不是風投,不過他的演繹實在到位,所以取了他的相片配圖用。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香港大老何東》

    「賭王」何鴻燊上月離世,享年98歲。後人稱他將按家族傳統,長眠位於港島摩星嶺的「昭遠墳場」。這佔地六英畝的墓園為歐亞混血兒家族的永久墳地,1897年由港督羅便臣授權何東及何福兩兄弟為受託人。何福是何鴻燊的祖父,其兄何東,則是香港開埠後第一位白手興家的首富,他的崛起和香港的發展不可劃分。不論講創業故事,抑或談我們珍而重之的香港價值,何東發跡的傳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章。

    距今剛好三個甲子的1840年庚子年,清政府與英國爆發鴉片戰爭。一年後,英軍宣佈佔領香港島;次年,中英簽下《南京條約》,正式確立香港為英國的殖民地,是為「香港開埠」。

    開埠後,香港這個混沌初開、制度未全的小島,吸引了大批具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由歐洲東來掘金,其中一位是二十出頭的猶太裔荷蘭人「何仕文」(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何仕文1859年抵港,在香港共約居住了15年。他初期從事食品的買賣和轉口貿易,後來涉足中美兩地的「豬仔」(苦力)買賣,生意一度做得頗成功,可惜好景不長,最終破產收場並離港。但這位失意的商人,卻和一位中國女子施氏誕下香港將來第一位「本土」首富,開啟家族傳奇之序。

    施氏一生曾和四名男子生下兒女,其中與何仕文所生的長子,便是何東,為香港第一代「歐亞混血兒」(Eurasian)。何東和多名弟妹由母親施氏獨力撫養成人,可想而知生活條件並不大好;再加上「混血」和「私生子」的身份,使他從小頗受排斥。但何東天資聰穎、學有所成,長大後利用香港這華洋共處之地,把「混血」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何東17歲中學畢業後,以優秀的表現獲廣東海關錄取。兩年後,他覺得抱殘守缺的官僚制度和自己進取的個性不合,便辭職加入英資龍頭企業渣甸洋行,並很快得到洋大班的賞識,由「初級助理」晉身為「買辦」。所謂「買辦」,是當時外資企業在中國的「代理人」,被形容為「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種角色是外資在華的「一把抓」,既要靈活多變,又得長袖善舞,表現出色者,就是溝通中外、週旋東西的橋樑;但若拿揑不佳,卻會落得「裏外不是人」的下場。從小在夾縫中長大的何東,當是箇中能手,在買辦這個職位上如魚得水,不但迅速累積起財富,還引薦了不少家族中人和歐亞混血兒入行。

    但何東的志向不止於此。以買辦的身份獲得商業網絡、經驗和資金後,何東決定自立門戶,拓展更大的生意。他和兩個弟弟何福和何甘棠合組公司,先做食糖的轉運生意,再涉足運輸業務,繼而進軍金融和地產,最終建立龐大的商業王國,富甲一方。

    關於何東的崛起,有兩點值得一提。其一,施氏很重視子女們的教育,亦尊重中國文化,所以何東小時候上過私塾、唸過四書五經,並終生以華人自居。與此同時,他中學入讀「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前身),接受正規西式教育,又很認同西方的文明和制度,因此經商時特別重視股權分配和合同等,為當時華資商人中少見。

    其二,何東作為香港第一代歐亞混血兒,不像一般華人在內地有宗親或地緣紐帶,他在填報自己的籍貫時,理所當然地寫上「香港」,一個傳統上不會有華人如此稱呼的「祖藉」。此外,當其他在港致富的華人把財產匯到鄉下買地置產之際,何東則在香港興建大宅,視香港為家。何東可謂一個有「本土」情懷的香港首富。

    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城市,自開埠以來便擔當連繫東西、貫通中外的關鍵角色,何東更是當中的表表者,活靈活現了香港人的精神、香港的核心價值。悠悠歷史長河,180年倏忽而過,今年又逢劇變中的庚子年,借何鴻燊的離世回顧這段香港開埠的歷史,可會對我們有所啟示?

    本文參考自《香港大老何東》,鄭宏泰、黃紹倫著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