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低處未算低

    好友來訊:我失業了!

    失業?朋友是個自僱的程式員,比我更早「U盤化」,怎會「失業」?原來他大半年前接下某企業的案子,一嚐按月支薪的滋味,但最近市道不佳,客戶的財政狀況突告緊張,負責人痛下決定,通知我朋友案子「壽終正寢」,不用再做了。

    受影響的不止他。一個社企創辦人說,他們本來和幾個大集團合作無間,但隨政府運作幾乎停擺、社會抗爭無日無之,平時疏爽的「金主」一一閘水喉,教他好不徬徨。另外,做廣告、營銷、公關的,眼見客戶下單日趨審慎,更切身地感受到不景氣。

    上週某夜我們下班後到銅鑼灣晚飯,平時熙熙攘攘的餐廳只有三四桌客人;走上街頭,竟感到幾分冷清。市面太靜了,人們開始說,「衰過傘運」,有的說「衰過金融海嘯」,更甚者,「衰過沙士」…低處未算低。我們作為滄海一栗,心裏怎會不著急?

    不久前我從一家龍頭公關集團的老闆口中,聽到他這段經歷:2000年科網熱,許多企業錢多得不問價地開單,集團賺個不亦樂乎,同事年終花紅豐厚。不旋踵科網泡沫爆破,市況急轉直下,一路跌到2003年沙士襲港,經濟差到極點。

    「但我們一個人都沒裁。」老闆回憶道。儘管因為好景時的過度擴張,令一些同事此刻上班無事可做,公司又沒生意,但他咬緊牙關,依舊個個月出糧,「齊上齊落,一個不少」。捱到2003年下半年,市況否極泰來,2004年更迎來全面復甦,生意暴增。不少同業當時若非已遭淘汰,就是人手不夠,但他們因為一直儲備人才,所以順利擴容。那一役後,集團的基礎更穩健,邁向今日稱雄的版圖。

    我相信這番談話若發生在2003年,他的語氣不會如此輕鬆自信;又或那一役沒捱過去,今日又是另一番「教訓」。但我得到一個訊息:我們沒法左右嚴峻的外在環境,唯有控制自己的心志,做好該做的事。盡人事,安天命。

    美國創業家Ryan HolidayThe Obstacle is the Way一書中引述數據指, 「財富500」上有一半企業,是在熊市或經濟衰退中創立的,包括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90日成立的《財富》雜誌本身、1973年石油危機中創辦的FedEx、2002年科網爆破後面世的LinkedIn等。

    生於亂世,我們或許束手無策,但多年後回首,能不能因為曾在巨浪中屹立不倒而自豪?他們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

    本文精簡版8月2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形勢比人強

    這個夏天,比任何一個夏天都漫長。

    做生意的朋友,在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籠罩下,早就預計這年的營生不容易。但始料不及的是,香港社會運動的衝擊隨六月驕陽而至,猛烈得躲也躲不開。

    上週本地初創最大的一宗新聞,是向酒店提供手機租賃業務的Tink Labs傳出大幅裁員、業務重組的消息。Tink Labs由「九十後」的郭頌賢於2012年創立,在短時間內成功大額融資,獲包括台灣鴻海集團旗下的富智康、李開復的創新工場、美圖董事長蔡文勝及日本軟銀(SoftBank)等星級投資者垂青,自稱市值超過10億美元,晉身「獨角獸」之列。

    但饒是這位小郭融資能力再強,也強不過公司燒錢的速度、更強不過逆轉的風投形勢。網媒Fortune Insights引述富智康的年報指,持有Tink Labs的Mango International Group Limited去年收入1,300多萬美元,但虧損高達1.22億美元,嚴重「洗大左」。

    本來初創出現虧損並不罕見,今年在美國上市的UBER也沒盈利,只要有投資者相信它的前景,願意投錢進來,那表面上什麼事都沒發生,錢接著燒。但如今Tink Labs傳出裁員重組,「音樂椅」活動突告暫停,就證明缺錢了。

    香港初創的投資氣氛比起美國或內地,一向不算熱鬧,所以Tink Labs出現裁員重組的消息,就像什麼新鮮事。若問問熟悉內地風投的人,就知道形勢早就起了變化,因財困而瀕危的初創比比皆是。比如共享單車Ofo,2014年轟轟烈烈地問世,刮起一陣颶風,去年屢傳資不抵債,今年終被銀行凍結公司戶口,創辦人則被禁止高消費與限制出境。在內地做風投的朋友說,上面現在不缺錢,但缺流動性,沒新的投資者投錢進來,舊的投資者套現不了,動彈不得,靠資金流轉撐起的生意,就開始出問題了,Ofo如是,Tink Labs恐怕也如是。應了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名言:退潮時才知誰沒穿泳褲。

    令人悲觀的是不只靠燒錢的初創才出現經營困難,腳踏實地做生意的一樣為勢所迫。比如Ofo破產,它的服務供應商自然有一筆壞帳收不回來,實力夠的硬撐下去,底子薄的隨時成為collateral damage(殃及池魚),死得冤枉。此外,社會出現低氣壓,不少品牌都暫停了線上線下的推廣,相關行業生意受損,又找誰喊冤去?

    我也不想危言聳聽,但眼前形勢比人強,無可奈何,尤其我已「脫離組織U盤化」,對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近來看有關Stoicism(「斯多葛主義」,源自古希臘的哲學)的書,學習怎樣控制身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逆境自處等,但知易行難。沒法,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如那些受挫的初創,裁員、重組、破產、再上路。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成人之美

    在讀一本工管書Trillion Dollar Coach時,意外地看到一個動人的小故事:

    本書主角Bill Campbell本來是個大學球隊教練,一個命運的轉折,令他成為後來Apple和Google的大功臣。時為1983年,已經43歲的Bill Campbell收到舊朋友John Schulley電話,問他想不想去一間叫Apple的startup工作。就這樣,他人到中年才轉跑道,裁進科網剛剛形成的巨浪中。

    Bill的親民和不拘一格的管理作風,很快得到Apple上下的信任和愛載。故事發生在Apple某會議室中。八十年代,大部份科技公司的行政人員清一色是男人,只有少數女生能晉身這個優越的小圈子,其中包括當時Apple的人力資源主管Deborah Biondolillo(Deb)。

    Bill留意到每次開例會,Deb總是找個會議室最後一排的位置巴巴坐下,不敢坐近桌子。Bill忍不住問她,幹嗎你老躲在後面?坐上來!終於有一天,Deb鼓起勇氣,拉開一張首排的椅子坐好。剛巧另一位高層走進來,看到她,板起臉問小妮子:你在做什麼?Deb十分緊張,嚅嚅地答,我…我在等開會。高層遂把眼光投向Bill,Bill示意那是他鼓勵的。Deb回想那一刻,就在兩位高層交換眼神的一瞬間,她知道Bill會站在背後支持她,她得到力量和信心,一定可以勝任工作,不必屈居後排。

    這個小故事令我很感動,Bill的舉措看似微不足道,但那份成人之美的器量卻令人敬佩。我常在文章中提及,在職場上,女生和男生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缺乏自信。一個當老闆的朋友說,不管客戶提出什麼要求,哪怕只有一半信心能做到,他都會拍胸脯接下來再說,總之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心態在他們之中很普遍;但女生不同,我們總是戰戰兢兢不信自己的能力,打工或創業都如是。像我一個大學同學,多年前得到一個獎學金到加國唸博士,後來定居彼邦。直到如今見工,她都覺得自己的英語說得不夠好,帶港式口音,不敢報考更高的職級。我自己呢?兩年前開業的時候,一些認識十幾年的創業朋友覺得我老早就裝備好,但我到現在還是常感如履薄冰。我們需要的,未必是再練好些英語或再裝備多幾年,而是一個像Bill Campbell般比自己有經驗的人,講一句鼓勵的話。

    如果你屬於職場上比較幸運的一群,又留意到有些後輩總是怯怯地躊躇不前,不妨學Bill Campbell那樣給對方一點信心,甚至伸手扶一把,成全別人。反正你不會有什麼損失,而別人永遠記得那份美意,甚至把它傳承下去。

    (註:我想找一張Deb Biondolillo的相片配此文,但起底能力有限,全部功夫不得要領。這張是Kate Winslet拍電影Steve Jobs的劇照,她飾演的Joanna Hoffman,和Deb年紀相若並且同期,也是當年Apple少數女行政人員之一;Joanna Hoffman屬Macintosh團隊。)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