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AI工廠

    上月我接受商台節目主持人黃永訪問談創科,當時提到,在全球人工智能(AI)的競賽中,中國很有機會勝出,原因是內地與歐美相比,不那麼注重個人私隱,加上人口龐大、消費者的互聯網應用廣泛,故有大量數據可「餵」給機器學習。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原材料,數據越龐大,人工智能就越準確,因此有上述的推斷。但我當時忽略了一點,內地有可能領先全球人工智能發展,除數據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數據「標記」(tagging)工廠。

    《紐約時報》去年年底一篇文章“How Cheap Labor Drives China’s AI Ambitions” (「廉價勞動力如何推動中國的人工智慧雄心」),大開我眼界。

    記者到訪河南一座原先是水泥廠的地方,看見廿多個年輕人整齊坐著,目不轉睛地凝視面前的電腦屏幕,不斷把見到的圖像作標記:汽車、交通燈、麵包、牛奶、朱古力…沒有標記,人工智能根本無法識別任何事物;標記越多,人工智能的識別能力就會提高,變得越來越準確。

    我有朋友正開發一個教人「耍太極」的AI應用程式,目的是讓用家跟著做的時候,程式會自動作出反饋,告訴你哪些動作做對了,哪些需改進。而為了讓程式「認」得出所有動作,朋友的開發團隊特地請了一位太極師傅和他的弟子們,像上班那樣每天對著攝錄機打太極拳,反覆地做、大量地做。然後這些影片將會交給團隊加工,即做「標記」,把人體的每一個動作、動作的每一部份等,一一標記下來,「餵」給電腦。數據不足,電腦的人工智能就會顯得笨拙,在辨識方面出現誤差。所以數據和標記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基建」。基礎不穩,萬丈高樓就無從拔地而起。

    朋友告訴我,這些「基建工程」極其枯橾乏味,對智力要求頗低,香港沒哪個工程師願意幹這事。現在好了,這些工作可以外判出去,讓內地的AI工廠效勞。

    對工人們來說,AI工廠的工作要求與原先的沒兩樣,而且「訂單」源源不絕,市場正在冒起,難怪水泥廠之類產能過剩或欠缺競爭力的舊車間,紛紛「升級」轉型。

    我曾看過一條由AI獨角獸「商湯」播放的影片,職員從自動電梯大批進入大樓,屏幕不斷冒出每個人的姓名,自動辨認並「打卡」,過程像流水般暢順。如此速度和準確度使我驚訝,現在更加明白,「智能」背後,仍是大量「人工」的汗水。

    ***

    本文1月4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酵母工場

    本文是「創業群俠傳」在2018年的最後一篇專欄,正好也是「灣區考察」的最後一章。

    我在「灣區考察系列」的首篇文章「年輕的心」中提到,「維港投資」看好「合成生物科技」(Synthetic Biology)的前景,近年多作有關方面的投資,但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裏,對此皆著墨不多,所以今天想寫一個和「合成生物科技」有關的初創,完整整個系列。

    Demetrix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初創,成立剛剛一年,員工總數才21人,大部份從事科研。它位處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附近,由其大學教授Jay Keasling成立。Jay Keasling在合成生物技術界是赫赫有名的人物,2006年他發明以酵母生產的青蒿酸,是治療瘧疾藥物青蒿素的有效成份,通過其技術製成的藥物,價廉物美,至今在非洲救人無數。Keasling教授不但是學術界的先驅,對產品的商業化也甚有經驗,多次把研發產品(如生物燃料)由實驗室分拆出來成立公司,讓研發和商業既獨立運作,又相得益彰。維港投資通過介紹認識教授,得知其最新成立的初創Demetrix以酵母製造藥物,深具市場潛力,遂率先投入1000萬美元種子資金助其擴張。

    究竟Demetrix的市場潛力在哪裏?市面上有四至五成藥物提煉自植物(其餘通過化學合成),但生產和提煉的成本很高,而且會產生很多浪費。舉例,人蔘可補氣補血、延年益壽,但並非整棵人蔘皆有此用。如果科學家能把人蔘中的有效成份識別出來,以後只須大量培植該有效成份,不就可大大減少浪費,並節省種植和提煉的成本嗎?

    Demetrix的核心技術,就是把一些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份區別出來,找出製造它的基因及合成途徑,然後將該基因移植到酵母上,再通過培育含該基因的酵母,又快又好地複製該活性成份。常人用來做麵包或釀啤酒的酵母,落在科學家手上,成為製造藥物的迷你工場。

    這技術優於傳統植物提煉之處是:(1)純度大大提升,達98%以上,幾乎沒有副產品(2)成本大減,以三週生產週期計,成本只及傳統的十分之一(3)不受地理或氣候所限。某些草藥只生長於一些特殊環境,利用「酵母工場」,只要活性成份被識別出來,就可以由實驗室複製而成。

    目前Demetrix規模還小,只挑選了四種產品作培植,每種由一位擁博士學位的研究員領軍。將來規模提升,產能和產量都可大增,可望顛覆草藥和藥品市場。

    記得隨「維港投資」啟程往灣區前,很多初創朋友向我打聽如何獲得他們垂青。參觀了五間「維港」在灣區的初創後,我想Demetrix這家初創就作出了完美示範:技術具顛覆性、團隊實力與經驗過人、市場潛力龐大。香港有初創準備好了嗎?

    灣區考察.之四(完)

    上文12月28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相關舊文:

    年輕的心

    死馬當活馬醫

    以菌制菌

  • 以菌制菌

    上週文章提到我們隨「維港投資」到三藩市灣區參觀其投資的初創,其中一間微生物科技初創Evolve Biosystems,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研究員成立,首款產品是一種供嬰兒服用的益生菌,孰料歪打正著,經改良後應用在初生小馬身上,以菌制菌,竟見奇功,成功救活受「艱難梭菌」感染、連抗生素也束手無策的小馬。

    此初創於2011年成立,後聘用一位企業高層Timothy B. Brown任CEO(見下圖)。Tim加入Evolve Biosystems兩年半,此前在跨國企業包括寶潔(P&G)任職,深諳消費品的經營之道。他看準公司旗下的益生菌產品市場潛力龐大:

    首先是人類嬰兒食品市場。雙歧桿菌(B.infantis)本來是一種透過母體傳給初生嬰兒的益生菌,透過吸收母乳中的一種寡糖(Oligosaccharides)大量繁殖,能在嬰兒腸道中建立良好微生物生態,杜絕惡菌,並提升嬰兒的免疫力,對其一生健康大有禆益。

    可惜近百年來,人類濫用抗生素,令很多成人體內的益生菌絕跡,更遑論傳給嬰兒。我們和Tim訪談時,他引述一個來自加州的研究指,最近加州出生的所有嬰兒中,竟無一腸道內天然有這種益生菌。反而在發展中國家如孟加拉,無抗生素濫用問題,又少剖腹產子(透過陰道分娩的母親,也可把雙歧桿菌傳給幼嬰),幼兒體內仍見雙歧桿菌發揮功效。該初創針對六個月以下幼兒的益生菌口服產品Evivo,供嬰兒混合母乳服用,正好補其不足。

    更大的市場在畜牧業,尤其中國。Bloomberg引述2013年一項研究指(見下圖),中國消耗逾全球份額一半的抗生素,其中超過五成由動物攝取。農場為減少小豬感染和令其生長更快,習慣濫用抗生素,結果這些抗生素最終透過食物鏈,被人類從豬肉中吸收,引起嚴重抗藥性問題。

    世衞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一大健康威脅,單在美國,每年200萬人感染抗藥性疾病,無藥可治,此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億美元。相信內地的類似問題嚴重得多。Tim透露該初創正與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洽談合作,以展開中至大型小豬益生菌試驗,望在中國驗證其研發之益生菌,可有效改善初生小豬的腸道健康,從而減少使用抗生素。

    想像一下中國豬隻之多和抗生素濫用之嚴重,若能以益生菌統統取代之,市場之大可想而知,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更不容小覷。難怪此初創自2016年起,已獲三輪融資共7000萬美元,除維港投資外,微軟創辦人蓋茨名下慈善基金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也是投資者之一。

    我問維港投資,在內地的大城市推廣嬰兒益生菌也許有一定市場,畢竟人們有錢又受過教育;但要改變農民的習慣,以益生菌代替抗生素,那可難得多了。對方笑問:如果不吃抗生素的豬肉能賣貴三倍,透過消費者的力量,你猜農民怎麼選?

    (灣區考察.之三)

    相關舊文:

    年輕的心

    死馬當活馬醫

    ***

    本文12月2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