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臉書教主的國會騷

    「臉書」Facebook創辦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上週一連兩天到華盛頓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是科技界今年以來最重大的新聞。上次一位科技界人物「榮獲」政界如此「高規格接待」,可以追溯至九十年代、微軟蓋茨面對壟斷的指控。「朱仔」Mark Zuckerberg創辦臉書僅14年、以33歲之齡而得到這種「機會」,可謂前無古人。

    那他的表現如何?我認為朱仔險勝國會。經過老練的議員們十小時馬拉松式「盤問」後,臉書股價兩日內反而大升5.7%,朱仔個人財富進賬逾30億美元;而網絡上得到最多人「洗版」的新聞,是議員們對社交媒體認識之貧乏,以致出現了許多不著邊際或哭笑不得的問題,白白浪費認真審視個人網絡私隱被科技巨企出賣的機會。簡而言之,朱仔以超乎想像的「穩定」表現,渡過臉書誕生以來最艱險的一關;但用戶的網絡私隱是否得到妥當的保障,卻很難說。

    讓我們稍稍倒帶,回看朱仔上國會前面對怎樣的處境:上月英美兩份大報同時揭露,第三方透過程式收集臉書用戶資料,然後將8700萬用戶資料交予政治顧問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使後者得以為特朗普的總統競選團隊效力。出賣用戶資料的指控事關重大,何況牽涉政治!朱仔唯有一邊不斷公開道歉,一邊多次否認無力領導團隊,欲為事件止血。但網上出現「刪除臉書」的呼籲,更有促其辭職的傳聞,令朱仔的個人職業生涯和臉書的命運同時告急。他最終不得不硬著頭皮接受國會聽證,冀以「最高規格」的開誠佈公,為事件劃上休止符。

    《紐約時報》報導,朱仔為應付是次聽證會準備十足,聘用一大隊律師和政治顧問提供特訓,當中包括前任總統小布殊的一位特別助理。顧問團隊們為朱仔準備大疊筆記(其中有幾頁被攝影記者拍下,上面滿佈分門別類的重點),又多次進行角色扮演和模擬對答,冀保送教主過關。結果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更認真」。

    面對龐大壓力下,朱仔展現了超乎常人的能耐:他熟書、情緒穩定、很少失誤。雖然被批評迴避問題、表現像機械人等,但因為議員們的表現比他糟得多,結果在「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下,朱仔贏、國會輸。

    我看了一些相關報導,發現較嚴肅和知性的媒體或評論員,繼續追問用戶私隱、科企規管、市場壟斷等重要議題;但大部份媒體卻為朱仔的表現所惑,放他一馬,或把注意力轉移在國會議員令人失笑的提問上,變相放生了他。有媒體點算過,朱仔面對質詢時,曾43次表示「容後補答」(這可能是公關團隊提供給他的「救命金丹」),唯有希望他是「找數真漢子」。

    「臉書大戰國會」,這既是科技巨頭接觸政治的第一課,也是政界與科技巨擘交手最矚目的第一次。不知這對香港的科技界有何啟示呢?

    ***

    上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

  • 關於創業,我想告訴五年前的自己…

    臉書有個功能叫「On This Day」,顯示你以前在同一天發過的帖子。我蠻喜歡這功能,有時甚至會刻意留下一些覺得有意思的文章,以後每年重溫。今天想講的話題,正好和這有關。

    三年前我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What I’d tell myself about startups if I could go back 5 years」(「如果我可以回到五年前,會告訴自己關於創業的一些事」),作者Bob Dixon當時是居於倫敦的一位程式員和初創企業家,估計他寫此文時也不過廿來歲吧。我把他列出來的清單(共六十多項)逐一看過,覺得很有意思,選取了其中我最喜歡的五條:

    1. 做出一點成果的,都不是經常約人喝咖啡的那種人

    2. 相對於如何把產品送到顧客手上,大部份技術問題都不值一提

    3. 你最想合作(和幫助)的人,都是那些經常想著如何幫你的人。多親近他們

    4. 寫作(博客、書本、日記)是極有用的經驗

    5. 看Paul Graham的每一篇文章(Paul Graham是「矽谷校長」。他是加速器Y Combinator的始創人,本身是成功的初創企業家,也培育過很多初創,最著名的有AirBnB、Dropbox等。過去十年,寫作無數)

    這六十幾項,總括而言,不外乎提醒自己要專注、不怕挫折之類的老生常談,但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我欲告訴五年前的自己」),又格外起作用;因為都是有血有淚的經驗之談。

    我三年前在臉書分享Bob Dixon的這篇文章,是因為我覺得此寫作練習並非初創企業家的專利,反而人人都可做。坊間有許多「成功書藉」教你設想五年、十年、廿年後的自己會做什麼。這對大部份每天鑽營的人來說既是苦差,也很難起任何實際作用。但若你肯花十數分鐘時間,反省自己做過的事、回想要告訴五年前自己的事,可能對如何計劃未來的五年,更有啟示。

    五年前我絕不會想到有自立門戶的一天。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提醒自己要學習一切有助做生意的方法,讓機會出現時,能更好地把握。

    ***

    本文4月1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戒掉月薪這種癮

    《明報周刊》記者陳伊敏小姐月前來採訪,文章上周(331日)登了出來,是封面專題「微創業」。在寫我的部份,她引用了《黑天鵝》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一句話:”The three most harmful addictions are heroin, carbohydrates, and a monthly salary”(「最有害的三種上癮是海洛英、碳水化合物和月薪」)。不怕誇張,這句話可以說是驅使我自立門戶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子華的棟篤笑有許多名句,其中不少是上班族心聲,如「『我好鐘意返工啊!』你話唔係鬼上身點講得出」、「出俾你果份唔係糧,係賠償」、「返工緊係睇鐘,今日最希望係聽日打風」等。我記得當天身在中環的辦公室、和伊敏談創業這話題時,指著窗外說,你覺得街上有多少人好鐘意返工?肯定不多。人人都不喜歡返工,為什麼人人都返工?無他,生活逼人,戒不掉月薪這個癮。

    很多人自小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目標是畢業後考進人人稱羨的大機構,平步青雲。但事實上,日復日的辦公室生涯遠非想像中的刺激好玩又有獎勵。作為機構的一小部份,個人才華很難得到舒展的機會,更別提要小心奕奕應付種種人際關係。我們大部份時間服從上而下的方向,做一些或許做得來,但未必很喜歡做的事,期望日子一久,可以爭取更大的自主權、有更多報酬、做更多想做的事。對機構而言,穩定、可靠的月薪,是綁住人才的一個有效手段。黃子華說「出俾你果份唔係糧,係賠償」,細味下不無道理。

    天氣好的時候,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我枯坐這裏工作,不能享受藍天?我從當「管理見習生」的第一天起,就常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在辦公時間享受藍天,捱了很多年,終於被NNT的一句話當頭捧喝:因為你上了月薪的癮,如果無法按時完成機構安排下來的工作,就不能得到報酬。對啊,我忽然醒悟,如果自己能接幾個項目,擺脫每月發薪的束縛,是不是就有更大的自主,選擇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想做的事?

    此際我從「羅輯思維」羅振宇的節目中得到第二句啟發。他常鼓吹「U盤化」:「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意思是個人就好像USB,不必裝在主機之中,反而應「隨時插拔」,在任何電腦上都能發揮功能。尤其如今社交媒體發達,每個人都能很輕易地自我宣傳;每個人的成果,都很容易傳播,吸引潛在客戶。只要個人的議價能力提高,機構能起的作用就越小,越難把受注目的人才留在機構內。

    如此說來,機構就要面對人才流失了?非也。如果了解「U盤化」是大勢所趨,機構可以對人才有更大的包容性,讓他們「隨時插拔」,以更大的彈性,容納更多人才。像我半年前創業,第一個客戶,就是當時工作的機構。我和上司之間,只是換了一種合約關係,但我對機構的貢獻、上司對我的支持,和以前一樣。

    就是因為「月薪是一種癮」和「U盤化」這兩句話,我擺脫了辦公室生涯,毅然創業。相信將會有更多渴望自主的人走這條路,令自己成為真心「我好鐘意返工」的一份子。

    ***

    相關舊文:

    月薪是一種癮

    九十後上流

    ***

    上文4月6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