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打世界波

    去年四月我在專欄文章「勁旅出山」裏寫到,有個朋友2006年趕在Google Spreadsheet之前,創下全球第一個網上試算表EditGrid,一鳴驚人,團隊其後獲蘋果電腦羅致,自此他們落戶灣區。年多前該專欄見報時,這支勁旅剛剛離開蘋果,各人磨拳擦掌,準備重出江湖。

    如今一年過去,勁旅由李景輝(David Lee)牽頭,以NEX Team之名推出結合人工智能的手機應用程式HomeCourt,產品一曝光即吸引《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福布斯》等國際傳媒報導,聲勢一時無兩。

    HomeCourt叫好又叫座,至今經過兩輪融資共籌得400萬美元–投資額不算驚天動地,但投資者粒粒皆星:籃球明星林書豪、兩度膺NBA最有價值球員的Steve Nash、NBA球隊Dallas Mavericks班主兼著名投資人Mark Cuban等,都以真金白銀為HomeCourt背書。

    HomeCourt之所以一推出就受到關注,因為其核心技術相當高超。2004年Michael Lewis寫了一本書叫Moneyball,它幾乎一舉改變了美國整個職員運動界的生態。Moneyball仔細描寫一支落後的棒球隊,如何憑數據、科技、軟件工程師和金融分析師等的協助扭轉命運。該書面世後,運動界從此迷上科技和數據,練習場化身實驗室,運動員鉅細無遺的訓練,亦一一成為可分析的數據,以供軟件發掘出必勝之道。以籃球為例,如今職業籃球隊的訓練場,基本配置都抱括多部攝錄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球員練習情況,再供教練拆解分析,以找出改善之道,一切都客觀科學。

    David告訴我,HomeCourt精妙之處,是能以一部手機取代上述多部攝錄機,並準確無誤地以人工智能,辨別及紀錄運動員成功投球的次數和位置。如此一來,就連業餘與大、中學球隊,都能擁有接近職業球隊的配置,大大提升投籃訓練的效率。如今HomeCourt的用家,除NBA球隊外,還包括大學校隊、美國全部50個州份和跨越50個國家的青少年隊伍。HomeCourt團隊在產品正式面世前,曾大量拍攝Cupertino附近地區的球員投籃片段(見圖;相片由HomeCourt提供),供人工智能分析之用。

    記得一年前,David回港時我們短敘,不諳技術的我問他:人工智能應用在分析投籃上很難嗎?David張開兩手比劃著,我們把用在無人車上的人工智能影像辦識技術,應用在一部小小的手機上啊,你可以想像技術難度有多高嗎。我似懂非懂,後來看到Wired有一篇文章介紹蘋果電腦把人工智能配置加入iPhone,其Head of Software舉例用的應用程式,正正是HomeCourt。我想沒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很難得到這種重視吧。

    HomeCourt有這麼多曝光,但似乎沒有任何傳媒提及團隊核心成員來自香港。多可惜啊,我心想,「港隊」在創科路上,又少一個獲國際認同的機會。但轉念一想,或許這不是壞事,NEX Team團隊的成功,證明哪裏有好的土壤,哪裏就能見到港人企業茁莊成長。香港人應以NEX Team為榜樣,做世界的創業家。

    ***

    相關舊文:

    勁旅出山

    香港人在矽谷

    ***

    本文7月2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AI創作

    交稿死線逼近,我卻全無可寫的題材。不但如此,受昨夜中暑後遺症的影響,腸胃抽搐,痛苦不堪。深夜嘔了幾次,此後除水和寶礦力外,幾乎什麼都沒吃進肚子,整個人虛弱無力。處於這種極端不適的狀態,我只想逃避,忽發奇想:可否利用社交媒體徵集「一人一句」,呼籲朋友、讀者們替我完成今天的專欄呢?

    可是我想,以「一人一句」來創作無異碰運氣,又無規律可跟,未免兒戲。這好歹是個有關科技的專欄,難道沒有高科技的方法,解除我此刻的痛苦嗎?這樣一想,很自然就想到一個方法:利用人工智能來創作。

    無論使用人工智能下棋、做客服對答、或作重覆運算,方法大致是事先輸入大量規律和資料,然後讓人工智能跟據這些設定推演下一步。但一般人認為人工智能不能「無中生有」,無法創作,不能交出人類水平一樣的詩詞歌賦和畫作。我們深信「創作力」是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終極鴻溝。原來不然。

    兩週前我回母校中大參加「中大創業日」,其中有「商湯」科技的創辦人徐立作演示。商湯是人工智能中,人臉識別的專家,徐立讓我們看一些水墨畫,它們都是人工智能的產品–機械大量「閱讀」水墨畫後,「學習」當中的一些技巧,當工程師為它提供一幀相片後,它竟懂得將之「畫」成水墨畫,而且和人類畫的沒顯著分別!

    同樣道理,如果有朋友想長遠解決我每週交稿之苦,他也可以寫出一個人工智能系統來助我一臂之力。首先讓它閱讀我過去所有文章,學習我的用詞、句子結構、風格、舖排等,使之能隨意模仿我的語氣寫作;同時為它提供我看的書、報、雜誌、網上資訊等,從中挑選題材;更進一步,人工智能還可以錄下和分析我和朋友的所有對話,找出我這個星期最感興趣的話題。理論上這一切全都可以實行,它可能比我更了解自己!

    只不過這樣的人工智能系統一旦產成後,究竟是助我一臂之力,抑或取代了我?你會否懷疑今天這篇文章,到底是它寫的,抑或出自我本人之手?放心啦,這篇一定是我寫的;人工智能不會劇烈肚痛,所以也不會因此而搜索枯腸,寫一篇以前從未寫過的類型。

    慢著,你真的相信嗎?

    ***

    上文同日見報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入得廚房出得廳堂

    以前用「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來形容家裏的女主人能幹大方,現在這個形容詞或許用在智能家居助理上更適合。

    在科技界的人工智能大戰中,以網上零售起家的Amazon竟不聲不響地先拔頭籌。他們去年推出家居裝置Echo,這個看來像揚聲器的小盒子,內附人工智能助理Alexa,早在2016年聖誕節前,已進佔約百分之四的美國家庭。

    Echo可連結家中其他在線智能設備,一旦啟動便開始「聆聽」,只要主人提及「Alexa」,它就會被喚醒,並按指示提供服務。簡單如:「 Alexa,播放音樂」、「Alexa,關燈」、「Alexa,今天天氣怎樣」,或者稍為複雜些像「Alexa,我想聽笑話」、「Alexa,訂半打可樂回家」、「Alexa,明早七點鐘叫醒我,七點半Uber在樓下接我回公司」等,「她」都可以一一妥貼安排。

    如代入小說的情節,「Alexa」好比一句咒語,變魔法般為主人效勞。很匪夷所思吧?但這種改變正在發生--iPhone的Siri如今每週處理20億個指令、在美國,五分一Android電話的Google搜尋是口語指令,不必通過屏幕輸入。當電腦「聆聽」語言的能力不斷提高,再配合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增強其分析能力與速度,語音操控將繼觸控屏幕後,成為人類和電腦互動的新模式。

    《經濟學人》分析,這就好像手機的應用和功能,遠超「沒有電話線的電話」一樣,進駐我們家中的語音助理,不只省去了鍵盤或屏幕操控,其所帶來的範式轉移可能遠超想像。

    當語音助理的能力越來越高,其互動的模式越來越個人化,所引起的將不止私隱問題(美國調查一宗謀殺案時,曾要求Amazon提供屋主Echo聆聽所得,但被Amazon拒絕)。我看過美國一位女工程師在網上分享,說當她聽見男友在家中與「Alexa」對話時,感到很不安,但解釋不到那是妒忌或其他。有朝一日,像電影《觸不到的她》(Her)中男人愛上虛擬女助理的橋段,也許很平常。

    ***

    本文於2017年1月2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