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幣的浴火重生?

    人們說「幣圈一日,人間十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最近發生在只有十來年歷史的加密貨幣市場,過程極之驚心動魄。加密幣LUNA/UST的崩盤為期不過數天,已蒸發掉99%、數百億美元的市值,其震撼威力可想而知。很多人認為這代表加密貨幣正走向末日,但從「反脆弱」(Antifragile)的角度觀之,則說不定是加密幣浴火重生,走進欣欣向榮的轉捩點。

    (相關舊文: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

    TerraUSD(UST)是加密幣中的穩定幣(stablecoin),價值與美元掛鈎,比率是1:1。香港的聯繫匯率得到外匯儲備的百分百支持,由金管局透過「買入港元、沽出美元」或「買入美元、沽出港元」來達到穩定的兌換保證。自1983年成立以來,香港聯繫匯率歷經數不盡的風浪,最經典一役是抵禦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的衝擊,至今仍為世上最可靠的金融制度之一。

    與聯繫匯率相比,UST和美元之間的掛鈎,不靠十足美元資產的支持,而是透過另一種加密幣LUNA,和複雜的演算法而成。簡單而言,當UST價值超過一美元、表示其供應減少時,系統就會「銷毀」LUNA來釋放UST;反之,則會「鑄造」LUNA以吸收市場上過多的UST,保持其價值在「穩定」狀態。UST自2020年9月誕生以來深得市場歡心,成為USDT和USDC以外,加密幣市場總市值第三大的穩定幣。至於和UST互利共生的LUNA,也在崩盤前一個月左右,達到119美元的歷史高位(ATH, all time high)。

    發明此雙幣系統的人叫Do Kwon,是一名才三十歲出頭的韓國人,畢業於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系,曾於Apple和Microsoft任職工程師。他創業後獲大量風投背書,又被Forbes選為30 Under 30,得到一流科技傳媒的垂青,很符合web3叻仔的一貫形像。

    (相關舊文:歡迎光臨元宇宙上榜饑渴症

    可惜「少年你太年輕」,Do Kwon曝得大名引起別人打LUNA/UST的主意。崩盤事件發生在5月8日星期天,有大戶趁系統更新、撤掉資金的的空檔,率先抛售價值8400萬美元的UST,同時Twitter上開始出現不利謠言,而其他大戶也陸續在交易所中大量沽出UST…連串有默契的行動令UST的價值與美元輕微脫鈎,信心危機引起散戶恐慌,紛紛解鎖本來質押的UST在市場上抛售,進一步加劇UST的跌勢。為維持UST價值的穩定,系統唯有不斷鑄造LUNA來吸納UST,可惜速度追不上之餘,反而導致LUNA價格也急跌⋯⋯這就是整個崩盤事件的起點。

    (參考文章:8400萬美元撬動400億金融帝國,UST的崩盤始末

    幾天之內,LUNAUST的價格暴跌至近乎「清零」,執筆時UST僅報0.17美元,LUNA更跌至0.0003美元以下。回望LUNA一個月前逾百美元的高位,真是情何以堪。

    有人翻出Do Kwon在崩盤前不久接受的視像訪問,其中他提到95%加密幣企業都會倒閉,還笑著說看它們死去應頗具娛樂性。我覺得Do Kwon作出這樣的預測很正常,畢竟絕大多數加密幣企業十分年輕,根本沒經過像樣的風浪洗禮,自然不堪一擊。他只是沒料到,是自己的公司率先應驗了這個預言而已。

    但大家不妨想一想,Do Kwon「身先士卒」在眾目睽睽下慘烈地被擊倒,這一幕必令參與加密幣的後來者更加警惕,他們在系統設計、資產配置、保安等方方面面必將考慮得更周全,減少自己被同類方法擊倒的可能性。即使Do Kwon東山再起,他也會學乖,不會重蹈覆轍,那他下次成功的機會就比這次高了。這不正是「反脆弱」在發揮作用嗎?好比香港的聯繫匯率,每捱過一次衝擊,就會帶來一次系統升級的機會。經歷的風浪越多,升級的次數越多,系統越穩固,被擊倒的可能性就越低。

    對那些「睇死」加密幣的人而言,別忘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金科玉律。市場激烈地發揮「汰弱留強」作用,留下來的企業和整個生態只會因此更強大,而非更脆弱,除非整個區塊鏈系統連同互聯網都被一舉殲滅吧。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郁吓有錢賺

    Keith向有跑步習慣,但他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張貼有關跑步的帖子,卻和以往的不一樣。

    (相關舊文:創業行者

    Keith Li Facebook動態截圖

    圖片是一隻色彩斑斕的波鞋,配幾個奇特的符號和數字。Keith寫道:

    「今日終於儲夠2 Energy,夠我跑十分鐘,收返4.59 GST,兌美金現價 $5.06 X 4.59 = $23.22,大概港幣$180。」

    驟看令人丈八摸不著頭腦,但知情的一看就懂,原來Keith是在參與目前web3最炙手可熱的項目、一個帶起「Move to Earn」(邊運動邊賺錢)潮流的玩意,STEPN

    被名人們炒得火熱的NFT(Non-fungible Tokens),其中一個為人垢病之處,是缺乏應用場景,NFT擁有者被譏為花鉅款買一個不怎麼樣的JPEG檔案,除高價轉售圖利外別無他用。STEPN得以迅速走紅,正因為替NFT找到一個非常好的應用。

    Keith在社交平台上展示的那隻「波鞋」,其實是一個NFT。按自己的運動偏好購入此NFT後,用家才可啟動應用程式,「動著賺錢」。「錢」以STEPN發行的代幣GST發給用家,用家隨後可在加密幣的交易平台上把GST換成和美元掛鈎的穩定幣USDC,變相套現。像Keith便在其社交平台上提到,他這天跑了十分鐘,賺下4.59GST,當時每GST相當於5.06USDC,即共23.22美元,約值港幣$180。

    很有吸引力吧?但注意,想「郁吓有錢賺」,必先跨過一個不低的門檻,那就是以最低12.95SOL行文時SOL約值101美元,即總值逾1300美元)的價格,像Keith那樣購入一隻「波鞋」NFT,才能參與遊戲。不同的「波鞋」NFT有不同的「效能」,可賺的GST便有高低之分;而擁有超過一隻「波鞋」者,回報更可觀。說時遲那時快,Keith如今已買了第二隻「效能」更好的「波鞋」,他現在跑步賺的GST便成了之前的一倍。

    「窮L」哪有錢?沒問題,想無本生利者,可以玩一個類似的遊戲,本地Game-Fi開發團隊OliveX新鮮發行的「The Dustland」。OliveX的CEO也叫Keith,他從web2.0走到web3,累積大量和「運動遊戲化」相關的經驗,而且對科技潮流亦步亦趨。最近數月,Keith忙得不可開交,因為必須把握STEPN帶動的move2earn巨浪,儘快趁勢推出The Dustland。和STEPN不同之處是,玩家下載應用程式後可直接上線邊跑邊賺,而所獲「酬勞」也是他們自家發行的代幣DOSE。

    (相關舊文:有關Keith Rumjahn的文章

    因為OliveX和深具「元宇宙」概念的公司Animoca Brands為策略夥伴,而後者與其他主要元宇宙玩家包括Sandbox、Bored Ape Yacht Club、 OpenSea等關係密切,令The Dustland和DOSE的發展引人遐想。三月底DOSE的價格忽然暴升三四倍,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其實Keith幾年前就想買下一家設於英國的初創叫Six to Start,他們旗下的「沉浸式」(immersive)遊戲Zombies, Run!非常受歡迎,玩家被設定為廢墟中的主角,必須奔跑以逃避殭屍襲擊,寓運動於娛樂。該遊戲由2012年推出至今,每年均有嶄新劇情推進,保持新鮮感。去年OliveX終籌得665萬美元將Six to Start羅致下來,並正好把Zombies, Run!的元素加入The Dustland中,使之比STEPN的玩法更豐富。

    不論STEPN或The Dustland,它們在整個web3發展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把一些web3圈子以外的人,如遊戲玩家、跑手等,帶進web3之中,進一步拓寬web3的市場。再加上DOSE或GST的利誘,元宇宙的熱度看來將進一步升溫。

    (相關舊文:歡迎光臨元宇宙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天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IT狗》以外的香港IT人

    ViuTV製作的劇集《IT狗》曲終人散,這個有關本地科技創業家的奮鬥故事,贏得不少掌聲與共鳴。在鏡頭以外,究竟香港的互聯網生態是怎樣一番光景?

    香港的第一代IT人,出現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分兩大陣營: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ISP,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ICP,互聯網內容供應商)。ISP為用戶提供上網服務,以黃金富創辦的「星光國際網絡」(Hong Kong Star Internet Ltd)莫乃光創立的HKNet為代表,但這兩家初創數年後就被巨企併購,所以至今仍知道它們的人不多。ICP方面,則以新浪、雅虎香港等為首,任用了不少年輕港人。同期,美國誕生了Google、eBay、Amazon等科企,並屹立至今。是為web1.0年代。

    (相關舊文:雅虎香港幫)

    Web2.0始於2000年代中,以「用戶提供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掀起互聯網革命,標誌性的科企為Facebook、YouTube、Twitter、Wikipedia等,以社交平台為主。加上無線網絡(mobile)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的普及,web2.0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浩,變得無處不在、無孔不入。《IT狗》的劇情屬web2.0年代,它所影射的本地創業者們也以這個年代的為藍本。幸運地,少數誕生於這個年代的香港初創終將踏上上市之路,不會因被併購而漸遭遺忘。

    我前後出版了兩本有關香港科網創業的書,《科網六子蕩寇誌》(2008年)和《創業大時代》(2015年),都以web2.0年代的初創為主角,迄今大部份有關創業的文章,也和web2.0有關。這些創業者們如今大約三、四十歲,大部份仍汲汲營營,躊躇滿志,二次創業的並不少。

    不知不覺間,web3已轟然來臨。年初有一位熟悉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投資的科企老闆在家中宴客,我躬逢其盛,才發現香港已隱然形成一個新的web3圈子。他們又大約可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具科網背景的「技術人」,比如LikeCoin創辦人高建;另一種是具金融背景的「投資者」,活躍於加密幣交易和NFT買賣。我很記得席上一位廿多歲的少年淡然自我介紹道,「我有15年投資經驗」:他在對沖基金公司上班,同時自行以程式進行股票和加密幣交易,估計月入港幣六至七位數。有別於極力爭取曝光的web2.0創業者們,web3參與者在現實世界多數頗為低調。一方面他們未必需要傳媒的光環加持,另一方面擁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巨額財富也使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

    (相關文章:歡迎光臨元宇宙

    說到這裏,值得一提香港在web3世界的特殊地位:我們是世上絕無僅有兼具資訊流通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吸引了一些世界級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以此為總部。去年年底《經濟學人》刊出了一篇精采的採訪文章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Crypto,揭開四位在加密貨幣世界舉足輕重的創業者之神祕面紗,部份訪問就是在位於香港的FTX辦公室進行的。訪問對像包括FTX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CZ、Coinbase創辦人Brian Armstrong和BitMEX創辦人Arthur Hayes,個個都是一時豪傑,兼對社會現狀有一番偉論。

    以上就是有關香港互聯網生態一個粗疏的縱向切面。每次科技變革,都會為現狀帶來劇烈的地殼變動,並造就新的機會、新的企業、新的富裕階級。美國首富從「前互聯網」年代的微軟Bill Gates、web1.0的亞馬遜Jeff Bezos、到web2.0的臉書Mark Zuckerberg,每次更替都標誌了一個新時代,下一個首富幾可肯定和web3有關。至於香港,過去兩次互聯網革命都沒動搖過頂層的富豪階級,未來會否仍然如此?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