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失去銀行戶口

    特首林鄭月娥和已宣佈流亡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兩位南轅北轍的政治人物,不知會否因一個遭遇而同病相憐:失去銀行戶口。

    林鄭月娥今年8月遭美國制裁後,無法繼續使用銀行服務,每月要用現金出糧(她月薪約39萬元),生活上也有諸多不便。許智峯倉卒間決定棄保潛逃,結果被警方凍結他和家人的部份銀行戶口,有85萬元無法動用。我們以為擁有銀行戶口就像擁有身份證般理所當然,原來現實並非如此。

    記得我的第一個銀行戶口,是小時候不知參加什麼比賽贏得的禮物:奬金打在戶口上,從此我擁有了自己的銀行存摺(理所當然是獅子銀行,那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嘛)。到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交給人事部的第一份表格,必然填上銀行戶口資料,每月才能成功出糧(還記得當日人事部經理循循善誘:如果用的戶口和公司的屬同一間銀行,出糧的日子就能同步,否則還得再等一天)。

    我想大部份香港人對銀行戶口的體驗,與我的大同小異,而且覺得林鄭或許的情況,不大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實情是,全世界至少有17億成年人沒有銀行戶口。隨監管機構對銀行的監管越趨嚴苛,哪怕是普通人,開設銀行戶口也將越來越困難。如何是好?

    我有不少初創朋友,很早就開始使用加密貨幣和錢包,擺脫對銀行的依賴。以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貨幣之一、「以太幣」Ether為例,「以太坊」Ethereum在自己官方網頁的簡介上,開宗明義第一項,就表明以太坊是為所有人而設的銀行(Banking for everyone),即使是那沒有銀行戶口的17億人,只要能上網,就可以在以太坊上使用傳統的銀行貸存服務。事實上,加密貨幣之所以被各國監管機構和金融界持份者視為洪水猛獸,除因真的有騙子利用它來作惡外,也因為加密貨幣對傳統銀行業有極大的顛覆性,傷害他們的利益。

    (相關舊文:銀行的恐懼

    在這種背景下,我認為普羅大眾更應該嘗試學習使用加密貨幣、開設加密貨幣錢包,不妨以極小量金錢邊學邊用,讓它像電郵或FB般,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提升自己對它的了解和觸覺,和培養分辨真偽的能力。

    我一位做初創的朋友最近移民,他事前部署的其中一步,是把一些資產轉為比特幣、存在BlockFi收取利息,然後每月把利息打到其MCO信用卡上,方便日常使用。如此這般,朋友繞過一系列繁覆的銀行手續、收費、時間,輕裝上路。如果你對這段話感到一頭霧水的話,朋友,是時候惡補一下相關知識了。

    (相關舊文:菜鳥初涉加密幣《區塊鏈社會學》

    還有另一位開設科技公司的朋友,自己身體力行不止,還親自開班授課,幫助公司的同事學習這門新事物。他邀請我參與他們其中一節內部培訓,令我眼界大開。那天已是下班時分,但廿多位年輕同事看來毫無倦意,興緻勃勃。上次課後老闆為同事們佈置了功課,今天宣佈哪位同事表現最佳可獲獎金。因為有兩位同事的功課水平都很高,老闆決定讓他們平分獎金,並給他們四個選擇:即場收取現金、收取同等金額的比特幣BTC、以太幣ETH、或穩定幣USDT。

    課上其他同事都興高采烈地參與討論,最後兩位同事中,一位決定收取USDT,另一位則選擇BTC。最方便的選擇—現金—反而乏人問津。

    初創界還有一位高重建,不止自己用、同事用、還孜孜不倦地「普渡眾生」,教普羅大眾裝電子錢包、使用加密貨幣。我是因為他的LikeCoin,才開始接觸和使用加密貨幣的。如果連我這種毫無技術背景的文青也能突破安舒區、一探加密貨幣這個新世界,相信沒有人做不到啊。

    (相關舊文:高總出市區

    這篇文章對上述林太太、許先生而言來得有點遲,但對其他林太太與許先生,希望仍用得上吧。

    ***

    本文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區塊鏈社會學》

    一位好友看完高建的新書《區塊鏈社會學》後,忍不住發短訊給我:「Wow,高建的新書太精采了。簡直是本哲學書!」

    「是啊,」我附上一個笑到哭的emoji,「所以我相信不少人沒看懂。」

    高建見到這句話,心裏大概不好受。他寫這本書的原意之一,正是因為知道很多人「聽不懂我講什麼,純綷因為相信我而支持」,所以想借此書好好解釋,希望「大家不用再支持得不明不白」。

    高建請你別為此糾結;借另一位好友的話,要理解高建,「須得有一定的智力與知識水平」,我就常透過這位好友理解高建,一點一滴突破自己的盲點。

    作為一名搞不懂區塊鏈技術的「麻瓜」,以下嘗試做一件不討好的事,就是把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極簡單地整理出來,如果因此啟發了你對原著的興趣、甚至成為世上少數擁有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的一員,就算功德無量了。

    高建在我用5,500LikeCoin買下的這本書上題了八個字:「人文為體、科技為用」,全書就是這八個字的最佳體現。它在一眾有關「區塊鏈」的書中別樹一幟,不是經濟書、不是科技書,就是如我朋友所言,是本哲學書,直接告訴我們「區塊鏈」的應用如何顛覆現行的社會制度。如果說深奧,全書最深奧(也最重要)的大概是最後一章、第五章「區塊鏈與治理」,因為它完全突破了我們對社會制度、民主和國家的想像,讀者就如忽然從二維平面跳到三維空間那樣,得費點勁才能有所領悟。

    但不要因此被嚇怕。本書的首兩章、「誤解詞典」及「區塊鏈與信任」寫得非常好看,用上許多生活例子,助讀者從根本上反問、思考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如價值vs價格、真實與虛擬等。我曾目睹高建在一個場合上,被激動的聽眾揚起手中鈔票詰問,閱讀這兩章時恍如重現高建不厭其煩地向人孜孜解釋「什麼是真錢」的一幕。

    像剝洋蒽般,看完第一、二章後若想繼續學習如何透過區塊鏈來顛覆金融制度和大眾媒體,不妨接著看第三章「區塊鏈與價值」及第四章「區塊鏈與媒體」。本身對互聯網有一定認識的,這兩章讀來應該不難,引用作者的話,「區塊鏈可理解為互聯網的延伸,同時也是互聯網糾正的機會」。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麻瓜」,如果你無法接受或忍受Facebook霸權、「同溫層」作惡和假新聞充斥的話,相信這兩章也可以提出不少可供思考的出路。

    我和好友看此書的經驗是,不必急於完成它,有需要時暫停、思考、重看。他看到「金錢較適合用作形容詞而非名詞」時(第三章、第94頁),不得不停頓了五分鐘深入思考。至於我自己,除首兩章掌握得比較快以外(因為曾我不止一次,聽高建親自解說過),其他章節有些部份都需要一看再看。這是一本寫得相當認真、嚴謹的「思考書」,別把它當一本消閒書看,匆忙看完後好在社交媒體上吹噓「成就解鎖」。

    看到這裏也無法引起你對原著的興趣,或幫助理解此書的內容的話,完全是我的責任。但套用高建的話,不必嘗試先了解區塊鏈的技術、再去學習它的應用;不如倒過來,先學習怎麼去用它再說。「人文為體、科技為用」,透過生活作載體加以應用,科技的價值才能得到呈現。來,行動吧。

    相關舊文:

    銀行的恐懼

    自己的錢自己融

    菜鳥初涉加密幣

    高總出市區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