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後少女當家

    2月7號第一次與KKday的香港區負責人見面,始料不及地,迎接我的是兩張笑咪咪的少女的臉;她們只有25歲。KKday剛成功融資1,050萬美元,想爭取香港媒體的關注。

    幾天後我們就制定好新聞發佈的方向。我說這次一定要出動創辦人陳明明到港接受訪問,因為他有豐富的故事:包括KKday在內,今年45歲的他先後四次創業,四個項目都和旅遊有關,兩間最終在台灣上市、一間獲攜程收購。少女笑咪咪地說一定行。我欣見這事進行得如此順利。

    年三十那天,少女忽然大驚失色告之,陳明明在日本意外受傷、摔斷了腳,能不能來港成了變數。她們說,看相片真是傷得好嚴重啊。

    隔了一個農曆假期、加上受傷的創辦人行程未卜,但香港的辦公室並沒有亂了套。我這段時間與兩位少女,和她們的另外兩位少女同事一起準備新聞發佈,十分佩服這幾位年輕女孩子做事的效率、細心、冷靜和沉著。

    約傳媒這邊,由於創辦人最終真的不能成行,訪問只能以視像會議進行,我估計有些傳媒可能會不來了,但幸運地,沒有一位臨時失約。

    訪問完畢後,我和幾位少女們還有一系列的功夫要跟進,她們聰明、反應快、待人處事合情合理,遠比許多大公司的什麼資深要員好得多!

    我想起訪問中,有記者問為什麼陳明明愛請年輕人(他們集團280人,平均員工年齡27歲)他說,除了因為年輕人同時也是他們的主要客群外,90後員工大多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所以他們追求的不只錢,而是成就感。如果上司能給予引導和鼓勵,90後員工的表現「會大大超出你的預期」,這話他重覆了兩次。

    未了他還笑著補充,為什麼愛請年輕人?因為我創業時,也是年輕人啊。

    ***

    2月22日(新聞發佈即日)和23日有關KKday融資千萬的報導(香港區):

    (蘋果日報)【旅遊平台】KKday獲日本旅遊集團投資逾8000
    NOW TVKKday獲日旅遊集團等投資逾8000
    (信報)KKday獲日旅遊集團等投資逾8000
    Topick)旅遊平台KKday獲投資8000
    HK01) KKday成功融資逾8000萬 日資HIS有份認投
    (信報StartupbeatKKday獲融資8190以旅遊數據穩定客源
    (晴報)獲投資$8000旅遊平台KKday開拓歐美市場
    (明報)KKday獲機構融資8000
    AM730)【專訪】鯊魚同游猛男Show 富士山Glamping 港人愛特色遊台旅網吸逾8000萬投資
    (頭條日報)KKday融資逾8000萬 獲日資H.I.S支持
    (蘋果日報)旅遊平台KKday營業額升30

  • 非一般女子

    最近和兩位聞名已久的創業女生深談,她們各自的故事再書3000字也說不完,且寫幾筆點點題。

    Michelle辛婥琳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創業女生,我一些不識科網的朋友也聽說過她。她的故事是近年不少「棄高薪厚職而創業」的原創版本:Michelle出身中產、是會考九優狀元、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加入高盛任分析員。2010年年初,她患病休養在家,有機會靜下來反思時,赫然發覺那高度競爭與忙到晨昏顛倒的工作生涯,並非其理想。覺醒後Michelle決定投身科網。她曾創業,首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不服氣,遠赴矽谷學編程、加入當地初創、再回港自立門戶。

    我和Michelle見面時,抱著一大疑問:為什麼所有有關你的報導,都重覆同一故事?難道沒有人問過你其他問題嗎?她秀眉輕蹙、表現大惑不解:就是啊,我也不明白。要知道我離開高盛創業,已是七年前的事了!

    Michelle創立的First Code Academy早已踏出香港,進軍新加坡和台灣,可是外界對其所知,仍停留在一個女孩驀然從華爾街投奔矽谷的印象上。

    Ada何靜瑩見報也不少,但她和Michelle不同之處是,幾乎每篇有關她的報導,都有新故事。Ada中學唸協恩、後赴華盛頓喬治城大學讀外交,往哈佛大學進修公共政策碩士前,也是曾先後服務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的精英。但她符合主流社會期望的生命軌跡,卻在進修回來後迎來一次又一次突破。

    首先她被冠以「哈佛工廠妹」的外號,在屯門成立針織廠L plus H,一方面助早已「掛靴」的中年婦女重投職場,另一方面幫「香港製造」的服裝品牌以高檔之姿行銷海外;然後,以行外人身份,透過監製音樂劇讓基層青少年重拾自信、擴闊眼界,還促成紀錄片《爭氣》的上畫;最近她更踩入科網地盤,打造共享經濟平台Paxxioneer,讓一些心靈乾涸如咸魚的中產,透過旅行與有不同專長的「大師」相處,重燃對生命的熱情。

    我想以Michelle和Ada的過人才智,即使留在原來的領域,發展也會很好。但在這些男性主導的頂尖行業裏,她們能像今天般,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鋒芒,而不必承受同儕與外界的指指點點嗎?

    ***

    類似舊文:女創業家速寫創業女強人

    本文精簡版11月10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一刀不剪導演版

     

  • 新的一章

    別人的創業故事寫得多,今天破例談一談自己,當作自立門戶剛好「滿月」的小總結。

    從不覺得有一天會創業。外人只知我出身傳媒,不知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其實是在一家全球聘用四萬多人的本地企業當「管理見習生」(Management Trainee)。那時覺得當MT很適合自己,只要「做好呢份工」,就能按既定的階𨹥拾級而上,一如讀書考試升班,目標清晰、很安心。

    即使後來認識了在科技界創業的朋友,在這圈中耳濡目染那麼久,也沒誰能動搖我對打工的堅持。但當某個夏日午後,忽然冒出不如試試創業的念頭後,一切卻像上了軌道般高速展開,彷彿過去十年結的因緣,都在此刻瓜熟蒂落,只等一個轉念的發生。

    我不是在吹噓自己的運氣,恰如其反,這些年來觀察別人創業的原因,加上自己經歷這個決定後,幾乎可以斷言:辭工創業的人都是被逼的。好一點的情況,是覺得機會太大,不得不全力以赴;但多數人是因為打工不開心,想脫離現狀才創業的。

    像上月剛決定開業時,和一個先後四次創業的女孩子聊天。她談到最近一次辭工創業前,本在投資銀行工作,每晚九點完成和客戶的電話會議後,才開始自己的生意,直至翌日早上四點。她記得在那段不眠不休的日子裏,只要一投入自己的生意,再累都覺得很開心,反而白天那份工作,雖然錢賺得多,卻沒什麼滿足感。日子一久,下堂求去是很自然的事。我當時感到內心共嗚不已。

    一個月前如果我真的像當初設想那樣,在大機構裏步步高陞,大概沒什麼理由放棄穩定的高薪厚職而自立門戶。實情是,兩年前我告別商會的行政工作後,半年內連換三份工作,最短的一份只做了六星期,直到去年年中遇上剛成立的Central Exchange,才安頓下來。

    此番波折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明白個個月等出糧的打工生涯,看似安穩,實則一切並非操之在我。故當創業念頭一至,便不再猶疑,放手一搏。

    開業一個月來,參與過的項目涉及電競、初創、共享工作間、甚至電影等,未熱好身便要戰戰兢兢赤膊上陣,實在始料不及。

    為此我特別感激Central Exchange的上司Billy So蘇智安,一個月前如果沒有他欣然答應當我第一位客戶,我很可能臨陣退縮。上班的最後一天,他還送我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能在未來受用不盡。這份慷慨,永誌不忘。

    記得曾看過設計大師李永銓的一個訪問,他回憶當年辭工創業時,立下三項原則:一,Pitching唔做;二,唔比deposit錢的客一定唔做;三,一定要見老闆。被行家譏諷為「自殺公司」,「新公司、無名氣、仲要揀客…死亡率好高」,結果他卻屹立了近三十年。

    如履薄冰的我不知自己的生意能走多遠,說不準一年半載後就要灰頭土臉地四處求職,今天記下這一章,為未來的自己打打氣。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較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