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不要做的事

    最近走訪了十位科網創業家,和他們談有關創業的幾個話題,包括融資、市場拓展和管理等。他們背景不一,創業的年資有深有淺,專注的市場也不同,但都是比較實幹和有自己想法的人。與君一席話,得到不少有意思的反饋。

    其中一個問題是:在融資時,有什麼事千萬不能做?

    融資(Fundraising),幾乎是科網創業的必經階段,除非你像iSafe和Cetah的創辦人「街霸阿強」一樣,創業的400萬資本全靠自己掏出來,否則總有機會張口問別人籌錢,分別僅在於對象是親友或專業投資者而已。所以我問這個沒有預設答案的問題,想探聽這些有過融資經驗的創辦人,有何經驗或心得。

    第一種最多人給的答案竟然是,不要為融資而融資。包括GoGoVan的Steven,TeamNote的Roy,9GAG的Ray等,都認為融資並非所有startup的必經階段,創辦人不應本末倒置,視乎本身產品的性質和做生意的策略,應只在有需要「燃料」加速成長時,才四出融資。

    第二個預期之中的答案是,不要過份吹噓,例如洗車俠Leo、Lifehack的Leon Ho均如是說。因為投資者都很精明,如果為了融資而過分吹噓成績或遠景過大,都經不起反覆拷問。

    剛創業年半、已經歷過一段融資洗練的「街坊」創辦人Elliot加添了趣味。他說,融資和追求愛情一樣,千萬不要表現得太過主動和急進(desperate),否則反而會嚇跑心儀的投資人。

    而Central Exchange的Billy作為一名有多次創業經驗的天使投資者(他共經手過四間公司的上市)則給了最坦率的忠告:融資時不要出賣太多股份給投資者,這對雙方都不利,更使創辦人失去力爭上游的動力。

    至於曾在矽谷融資的9GAG創辦人Ray,則只說了一句no nonsense的話:融資最多餘的是叫投資者簽NDA(Non-disclosure Agreement不披露協議)。

    ***

    本文2016年10月2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雅虎香港幫

    不少創業的人都聽過「PayPal黑手黨」(PayPal Mafia)。這是指當年一同創辦PayPal的一群好漢,在2002年PayPal售予eBay後陸續離開,但他們並無從此「笑傲江湖」,反而各領風騷,打造出一個又一個驚世的初創企業:Tesla、Linkedin、Palantir Technologies、Yelp等等,其中還有幾個是「獨角獸」(未上市而市值逾10億美元的科技初創企業)。「PayPal黑手黨」的代表人物有Peter Thiel和Elon Musk,它儼已成為一個初創行業的「品牌」。

    「PayPal黑手黨」的出現,反映科網泡沫雖然爆破,但人才總有用武之地。我想到香港也有一個類似的「雅虎香港幫」。

    2000年,雅虎如日中天,決定在香港開設辦公室,並聘請不少程式員(而不止推銷員)。首年新張期內,楊致遠還老遠從美國來港「巡視業務」,提振軍心。

    但當雅虎王朝開始走下坡後,這一批雅虎香港人才也逐漸各散東西,並如「PayPal黑手黨」那樣另開枝葉,創出不少了不起的初創企業。

    其中最成功的當數iClick。這間公司外界或少有所聞,但他們是極少數能在內地打出一方天下的香港初創企業。iClick是個針對內地受眾的數碼營銷平台,為廣告客戶在覆蓋中港的網上平台下廣告,效益很好。該公司先後獲四輪私募基金融資,最新一輪獲注資6000萬美元(約4.68億港元),據稱正籌備美國上市。

    另外,早已打入國際的手遊發佈平台6Waves也由「雅虎香港幫」中人所創。FB建立初期,他們曾以「古惑仔online」為大家「洗版」,不知用家有印象否。那時6Waves已是FB全球最大的發行商之一。

    還有一間和6Waves類似但更低調的初創企業叫Memoriki,以亞洲市場為主,由三名初中同學所創,創辦人之一便是雅虎香港所招的第二位程式員。其後他們兼併了一家韓國遊戲開發商Me2On,集團十月計劃在韓國上市。2014年,這位程式員繼Memoriki後再成立了一家初創企業叫QooApp,是針對全球用家的日韓遊戲平台,其應用程式在兩年間不費一文宣傳,全球錄得逾1,100萬下載。

    值得一提的是,「雅虎香港幫」還有一位非技術出身的營銷高手,後來也創出KOL平台VS Media

    數著數著,發現雅虎香港當年的確人才濟濟。若有朝一日他們圍爐敘首,說到雅虎的今昔,會是怎樣一番光景?我覺得不必感喟,積極地看,時代在變,可以使巨企倒下、令行業覆滅,但人才永不凋零。

    ***

    本文刊於2016年8月26日《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

  • 十優狀元蒲得志

    新聞系學生若要學寫人物,蒲得志是個上佳的題材。

    他是1994年的會考十優狀元,當年全港共八位十優生,他是喇沙書院唯一的一位。
    名校生、十個A、贏在起跑線…有何獨特之處?

    且慢,他不是「一般」的名校精英。蒲得志是喇沙書院的插班生,中三下學期才考進來;他家貧,父親在他八歲那年猝逝,遺下他和兩個分別七歲和三歲的弟弟。母親迫不得已領綜援,獨力把三個孩子撫養成人。

    既然如此,就寫個可歌可泣、力爭上游的故事吧。
    又不是。聽蒲娓娓道來自己的童年,全無悲情,和一般少年無異:喜歡體育活動(是學校的排球隊隊員)、熱愛打機,只是他玩得有節制,而且懂得體諒媽媽,不讓她操心。
    最難忘的一段回憶是,當年個個參加排球隊的同學都有一雙不錯的波鞋,但蒲只能長期穿一雙「白飯魚」。他說,那時常常想:如果我也有一雙Mizuno的波鞋就好了。
    可惜少年蒲得志的心願從未實現,家境直到他出來工作後才獲得改善。

    中四那年選科,有位親戚說,如果他選修電腦科,就送他一台電腦,幫助學習。
    蒲沒有想那麼多,他只是渴望可以在家「打機」,於是爽快答應。豈料一接觸寫程式,竟發現自己一點就通,覺得寫程式「好容易」,從此與資訊科技結下不解緣。
    真像武俠小說中,「忽然」練成神功的主角一樣。

    當年會考,也不是自己發奮要考十科。而是有同學想報考十科,於是找來幾個同學一起自修,包括蒲。孰料「發起人」考了個九優一良,「跟大隊」的蒲反而成為唯一的十優生。

    他給我看當年的報導,傳媒對這個來自綜援家庭的名校十優生興趣極大;《明報》的社評甚至以他為題,叫「十優狀元蒲得志啟示錄」。在那個不流行「標題黨」的年代,這樣的社評題目算得上「好爆」了。

    053fEL8znN1mmUk220oieGkMzyAi0XoUHcgG7rnXYts

    轉眼廿多年,當年的十優生,今日如何?

    蒲的「職業生涯」從他自己口中說來,一點也不傳奇,但細心觀察,卻機緣處處。
    他做的第一份工是一間startup,那間startup叫Yahoo。2000年乃第一代科網熱潮尖峰,Yahoo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科網公司,當年市值最高曾見1280億美元。其時,Google只是楊致遠的小師弟開的一家不算怎樣的公司、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是個十來歲的少年。Yahoo已是盡收天下兵器的江湖盟主。

    2007年,Youtube等web2.0的產物興起,蒲被挖角到TVB,為當年的大台寫下第一個可以在網絡觀看影片的網站myTV,等於是TVB的Youtube無異。

    2009年,社交網站Facebook崛起。這一年蒲得志32歲,已經成家立室,收入又穩定,但一位初中同學卻摩拳擦掌,想拉他一起創業,做Facebook App。
    這位同學游說他,謂現在再不創業,以後生活更安穩,我們更加不會創的啦。
    這一說打動了他。但付出代價亦不菲,除減薪創業外,還要「重操故業」,寫程式。當時蒲在TVB.com已屬CTO管理層,不必自己動手寫程式,但創業請不起額外人手,怎辦?蒲記得同學問他還能不能寫程式時,頓了一頓,然後答:給我兩個月。
    兩個月後,一個32歲、「出道」近十年的CTO,再次投入coding生涯。

    他2014年第二次創業,領導原公司Memoriki一個項目QooApp另起爐灶。當年和初中同學一起創下的Memoriki是遊戲發佈平台,兼併了韓國遊戲開發商Me2On,十月便在韓國上市;他自己領軍的QooApp是專服務日韓遊戲玩家的社交平台,「食正」mobile game新浪,成立兩年來,在不費一文宣傳下,其應用程式已在全球錄得逾1100萬下載。

    QooApp

    由科網熱、web2.0、Facebook App、到手遊平台,蒲得志每次都在最好的時候轉跑道。
    而這種種成就,蒲得志說來一點飛揚跋扈都沒有,甚至沒有太多情緒。其實在把自己的故事從頭說起以來,這麼多起起跌跌,蒲也是一貫的平靜。
    他說自己只是按興趣,專心做好想做的事;其他的事,他不操心。
    我覺得蒲是馭繁為簡的高手,卻以初心為依歸。以他的智力,要同時做好許多事一點也不難,但他只挑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兩件事來做,卻把它徹底做好。
    蒲沒有dramatize自己的故事,但你若很細心去聆聽和捕捉,慢慢發掘,就會聽出精妙處。

    如果蒲是一段程式,那必然是一段精簡無比,但令旁人拍案叫絕的程式,看似簡單,卻聰明在細節處。

    16178816_10155004413463923_8067952897341855201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