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體IQ低落症

    最近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大反彈,一天內錄得61宗本地確診個案(22日),政府不敢掉以輕心,迅速在同日宣佈應對措施,其中之一是為鼓勵市民進行檢測,向本地感染確診的市民提供5000元津貼

    一位初創企業家聞訊感到怒不可遏,忍不住在群組中發炮,說這不但浪費納稅人金錢、加劇政府財赤、無助抗疫,更糟糕的是,它可能為染疾提供經濟誘因,「鼓勵」一些生活逼人的市民「鋌而走險」尋求感染,以獲取5000元津貼。他認為這措施簡直愚不可及。

    朋友對高官們的批評,令我想起十年前(2009年12月底出版)看過大前研一寫的一本書叫《低IQ時代》,所講的「如果只看個人,(…)IQ的確很高,(…),但是集合許多個人成為一個團體後,IQ就明顯降低」之現象。

    大家都知道,在香港要考上政務官(AO)一點也不容易,學業成績必須非常優秀;而現任高官之中,特首林鄭月娥向有「好打得」外號、局長羅致光擁有達資優程度的智商(IQ160)…這都不算新聞了,為什麼把許多個聰明人集合起來後,沒有產生1+1大於2的效果令施政更有效,反而每每推出令人費解的政策?

    我想像高官們集體討論出「確診可獲5000元津貼」措施的背景,那就是沒有人敢逆民意主張推行強制檢測,大家就像迴避黑洞吞噬那樣,小心奕奕地不提出與之接近的做法;加上每個政策局都不想有機會孭鑊,結果在各自盤算、右支右絀下達成這個具「創意」的措施。高官們或出於好意,擔心基層若不幸染疫會手停口停,所以用5000元津貼略表心意;但能確保它不會成為基層「搵命搏」的誘因嗎?另一問題是,正在擴大的「跳舞群組」中,恰恰有不少是富人,如退休醫生之類,他們若一旦確診,便穩袋「津貼」$5000。對這種「無差別」的津貼, 不知高官們討論時可有考慮過市民觀感如何?這有助抗疫嗎?

    回到《低IQ時代》一書。在大前眼中,並不是所有官僚都會出現「集體智慧低落」的,比如新加坡就展現了非凡的集體高智慧,這歸功於其強勢的領導和優秀的教育政策(大前如此形容新加坡:「新加坡這個國家的個人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但是國家的集體IQ卻是出類拔萃的。新加坡發展的模式是少數菁英在前面拉著國家往前走,國民則踏穩腳步緊跟在後頭。」)。此外,同樣為組織,私人企業尤其初創,就比官僚少出現「集體智慧低落」,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組織的每個決定都必須準確、每個錯誤都必須得到及時糾正,無法容認「集體低IQ」,否則一定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掉。

    (相關舊文:政府送你Apple Watch

    大前以十餘萬字縷述「低IQ時代」的前因後果,值得有興趣的朋友細讀。我認為本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他提出個人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擺脫社會的集體智慧衰落。大前說,要令自己成為「勝利組」,必須有三大兵器:英語能力、IT知識、金融素養。而且你還得拒絕思考懶惰,並時刻保持危機感

    大前說,「即使國家衰退了,個人還是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讓自己不跟着衰退。也就是說,我們不要依賴國家,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真符合香港人的精神。

    ***

    本文精簡版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世上再無鐵飯碗

    從事金融的朋友來訊:你見多識廣,有沒有聽過失業機師可以轉行做什麼?我好友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港龍當飛機師,現在港龍停業,怎麼辦?

    很同情這位飛機師朋友的遭遇,可我能有什麼好主意呢?不知從哪個空姐的專欄裏看到,說外國有「落地」機師改行當司機、操縱重型機械、從事與工程相關工作等,總算「學以致用」。來訊的朋友閱後傳來一張起重機的照片,說這些建議讓他笑不可抑。

    網上圖片

    現實是個很爛的黑色笑話,令人欲哭無淚。大學畢業後考進大企業、尤其從事飛機師之類專業、高薪、有地位的工作,是多少人畢生的志向啊。如今經濟衰退巨浪掩至,幾乎把一整個行業殲滅掉,再龐大的機構、再優秀的機師,也只是滄海一栗,朝不保夕。這位飛機師、還有近6000位香港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潮的一份子,並非因為犯錯而失去工作,他們只是身不由己。

    要知道飛機師是必須經過嚴謹訓練和考核的職業,不止個人,其所屬的航空公司也得在過程中投入相當資源,這樣的職位也可因非戰之罪而弄丢,世上還有「鐵飯碗」嗎?

    廣告公司老闆曾錦強不久前在專欄中寫到,「做企業家最有保障」,我想了又想,覺得此話無法反駁,的確很有道理。世事常變,有些變化發生的週期很短,有些則很長。像今次由疫症觸發的經濟衰退,就是一個不常出現的巨變,如果生得逢時運氣好,一個人可能在職場上二、三十年都不會遇上,無風無浪就能做到退休。這造就我們有「打大公司工」=「鐵飯碗」的印像。

    然而,因科技進步催化的經濟轉型加速,還有全球化令世界各地更唇齒相依,巨變發生的密度不斷增加: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百年一遇的全球疫症…光最近廿年就發生了好幾個「百年一遇」。在頻繁巨變中,一間機構隨機應變的能力,當然遠不如個人,而且越龐大的機構越差勁;一個人隨機應變的能力,雖因人而異,但企業家應該是當中最靈活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生意有「切膚之痛」,沒有龐複的官僚制度作緩衝,他們分分秒秒都要因應市場環境變化而調整,久戰沙場訓練

    我有一位當編輯的朋友,廿年來都在大集團工作,表現出色,可惜經濟太差,集團決定把出版社關門,令她頓時失去工作。 朋友人到中年「被創業」,咬緊牙關獨力營運自己的品牌,擔憂一大籮。她現在從事的工作,本質上和廿年來做的無大分別,不同的只是由打工變成創業,換言之,不同的主要是身份或心態。可不要低估這看來細微的不同,原來一個在大集團保護傘下工作了廿年的人,要費極大的勁才能把心態調整過來。我一再給她安慰,能力上她完全能勝任目前的工作,只要把心態調整過來就行了。

    說「做企業家最有保障」,因為企業家的本質就是適應變化,和從中發掘市場機會。越早訓練自己的「企業家精神」,越有利於適應這個劇變的社會。擁有企業家精神,你才是自己的「鐵飯碗」。

    相關舊文: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轉守為攻

    我有位創業的女友,很有生意頭腦,算盤硬、數口精,打從開舖以來就有盈利。從網店、到開實體店、再開分店,每跨一步,勢如破竹,銳不可擋,連去年的反修例運動都沒傷她生意分毫。可是遇上新冠肺炎肆虐,終於遇到挫折。

    在最氣餒的時候,「簡直覺得每吸一口氣都在蝕錢。」她這樣形容。沒生意但仍要負擔租金、人工等成本,每天開舖等如倒錢入海,真是切膚之痛。

    她向一位前輩傾訴,說乾脆關門算了,維持網店般運作,省下租金,也許還能支持一段時間。前輩著她千萬不要放棄,「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遠未致要走這步。」

    不放棄,就要捱下去,還有什麼可以做呢?她開始思考走下去的可能性。神奇的是,當她決定不放棄時,突然發現還有許多事可以做。

    「我從來沒有好好整理客戶的資料。」她如獲至寶。創業以來生意太好,大堆大堆熟客的資料放著未用。現在趁有空,正是時候。

    把客戶的資料整理出來後,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比如說,可以向他們推送一些新產品的資料,引起購買慾;又或推銷套票、鼓勵消費儲積分…等,都是一些低成本又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過去氣勢如虹從未想過用這些招數,如今遇上低潮,卻正好派上用場。她轉守為攻後覺得充滿力量,又全情投入到生意裏去了。

    我覺得這位女友的故事十分正面,所以寫出為各位艱苦經營的朋友打打氣。做生意總有高低起伏,徘徊於低谷時,實在有太多放棄的理由。可是一旦選擇放棄,等如自動關上其他可能性,就不會再絞盡腦汁想出路了。保其存者亡,「只不過」想維持現狀的,往往就是滅亡的前奏。記住邱吉爾在最絕望時也一再重申,永不、永不、永不屈服。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