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學期的最後一課,我們談人生

    一轉眼就來到本學期的最後一課,這節課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生的意義」(The Purpose of Life)。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題材呢?

    我們上了整整一個學期的課,講了許多有關創業和企業的話題,卻從未深入去探討過: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要上班?我有不少朋友創業成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卻感到空虛和迷失,金錢和成就似乎並不一定帶來美滿的人生。那怎樣才算美滿的人生?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才能稱之為美滿。

    (相關舊文:人生下半場收成期的煩惱

    「人不能脫離自己的世代」,這是我課上想和同學分享的第一個概念。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名著之一Outliners裏就寫道:生於什麼年代、長於什麼地方,在在影響一個人的際遇。一位港大教授曾給年輕的我解釋「世代」的概念:他說,為什麼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作曲家,仍是古典時代(泛指1750 – 1825年間)的巴哈、貝多芬、莫札特?同理,為什麼唐宋是中國詩詞的巔峰,後無來者?因為非得在那個獨特的空間、時代、文化下,才能孕育出這些天才與作品。一個人的成敗,不能脫離時代。

    給同學們建立了「人不能脫離自己的世代」這觀念後,我進一步向他們展示他們身處的年代:一個脆弱的年代、一個沒有收成期的年代。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說到這裏,許多同學都臉帶懼色,他們似乎也隱隱明白自己身處的時代有多脆弱。幸好我要講的不僅於此,我還提供一個方向:學習反脆弱(antifragile)。

    (相關舊文:為什麼揸的士好過打工?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

    有了脆弱vs反脆弱的認識後,我進一步想向同學們介紹一個概念:打獵與耕田。如果創業是打獵的話,上班就好比耕田,而打獵比耕田更加反脆弱。我認為同學們應對這個時代的最佳策略是令自己「反脆弱」,不要好像上一代那樣,欲以一份工作或一項專業做到退休並且衣食無憂。努力尋找自己的火花(使命),並孜孜不倦地向那目標進發,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Z世代的終極筍工尋找自己的火花

    今天也請來本學期最後一位分享嘉賓,在NEX負責拓展的Fanny和她們公司的Co-founder Tony。Fanny在不少startup工作過,也曾上過大企業的班,她很了解兩者的不同。我記得Fanny提到在初創工作,必須有心理準備,隨時迎接從未遇過的挑戰,例如做營銷的突然要轉型搞物流和生產之類。她說到這點時,我留意到很多同學的眼睛閃過光采–年輕的他們巴不得工作上挑戰不斷,不斷嘗試新事物!這和很多「老油條」那「唔關我哋部門事」的反應多麼不同!

    這天我給同學們講的最後一番話大概是,希望你們將來工作五年、十年後,獲上司派下新任務時,還保持著今天的反應,求知與求學之火不滅。

    ***

    本文為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初創與公關」(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十三節課的概要

  • 人生下半場

    大概身邊創業的朋友比較多,一旦生意上了軌道,只要他們保持謹慎理財的好習慣,年紀尚輕就步入「收成期」的居然不少。其中一些看了我上月初的文章「收成期的煩惱」後,頗有共鳴。

    (相關舊文:收成期的煩惱

    「收成期」的指標是財務自由,一個人不必再為口奔馳,可以每天從心所欲,做想做的事,這願景多美好。近年在歐美新一代中,所謂「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 即「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之說大行其道,信奉此道者一踏出社會便拼命賺錢儲錢,以30歲左右退休為目標,其中不少「達標」者還以此著書立說,令人豔羨。只不過越來越多人發現,提早退休、無事可做,原來並不如想像中快樂。

    美國有一位理財專家Sam Dogen便是個典型例子。他出身投資銀行,每年把一半薪酬存起、九成花紅用作投資,結果30歲已獲淨資產100萬美元、34歲達300萬美元,每年單靠投資帶來的被動收入就有8萬美元,足夠提早退休,與毫無意義的會議和討厭的同事講再見。可是在這之後好一段時間,他的生活並不如想像中快樂。他出現了身份危機(不知怎麼回答一個簡單問題:你做盛行?),而且與仍在營營役役的同輩格格不入,生活非常無聊。他因此領悟到,提早退休、財務自由不是快樂之源。如果「收成期」也不是奮鬥的目標,那什麼才是?

    (參考文章:45-year-old who retired with $3 million says ‘getting rich’ didn’t make him happier—here’s what did

    我連「收成期」都談不上,哪有資格指指點點。但偶而接觸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前副教授林本利「退而不憂」,頗有啟發。

    林本利49歲從理大退休,展開「人生下半場」,他把部份退休金用於股票投資,每年賺取一定的回報,在累積足夠經驗後,他開班授徒,分享理財之道。我聽過他講課,覺得他樂在其中,感受到其生活上的富足不止來自理財上的收穫,更來自「授人以漁」的快樂。教書、發表文章令他生活有寄托;學生有進步、職員有糧出使他感到生活有意義。那才是金錢也買不到的喜樂。

    說穿了,「唔使做」未必使人快樂,「做有意義的事」才是快樂之道。收成期有煩惱, 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生活沒有意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下半場正好擺脫名利枷鎖,投身有意義的事,那才叫幸福。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收成期的煩惱

    朋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孩子升上初中,是時候為其海外就學做準備了。他最近為此到了加拿大一趟,回來後和我們分享見聞,說沒想到許多同輩都在面對「收成期的煩惱」。

    (相關舊文: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收成期」應該是我們的𡚒鬥目標,為什麼還有煩惱?這太「何不食肉糜」了吧。

    朋友說,他和同輩90年代赴加升學,大學畢業後,其中不少留在彼邦落地生根,經過這廿多年來的努力,現在開始步入「收成期」的著實不少。譬如有創業的,已成功賣出公司,擁大筆資金苦思怎麼投資;有在大公司任職的,位高權重,生活無憂。朋友自己也是成功創業、賣盤的一份子,經過廿多年的刻苦鑽營,現在樂得把精力全放在家庭上。

    他問我,「你認不認識一些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由來只有創業者苦苦尋找天使資金支持自己的夢想,我還是頭一遭碰到擁大筆錢的想助人創業。這也難怪,社會富裕令「收成期」的年齡提早了不少,許多「上岸」的人可能50歲不到,體力仍佳,現在就「享受」百事不做的退休生活未免太浪費。他們經驗好、人脈廣、專業技能尚未過時,加上生活有點餘裕,的確是擔當天使投資者,或為年輕創業團隊擔任顧問的好人選

    (相關舊文:50歲可以創業嗎?50歲可以轉行嗎?

    但我卻認為,這些「收成期」真正需要尋找的,並非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而是人生下半場的意義。我曾介紹過大前研一的書《後五十歲的選擇》,它非常適合「收成期」閱讀與反思。

    大前認為50歲正是為上半生盤點、為下半生做準備的轉折期。如果前半生努力爭取成為企業裏的明星,下半生不妨思考如何成全後輩,擔當「無名的、美麗地綻放在原野上的花朵」。此外,要主動地培養廣泛的興趣,生活才有寄托。大前說,「人生有春、夏、秋、冬、清晨、中午、夜晚、雨天、晴天」,怎會找不到想做的事?大前本人就以身作則,不但在事業上數次轉型(其中有成有敗),也為生活安排了密密麻麻的活動和挑戰,過「想做的事就去做」的生活。

    (相關舊文:想做的事就去做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