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支點、百倍槓杠

    一連寫了幾篇關於Naval Ravikant的文章,希望大家不會生厭,因為今天要講的,是我覺得他最重要的概念:leverages(槓杠)。

    幾年前在一場有關「如何不靠運氣致富」的「推特風暴」(Tweet Storm)中,AngelList創辦人之一Naval Ravikant講過不少有關創業、人生和致富的金句和概念,它們大部份都被收錄在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中,廣受歡迎。過去數週,我寫過有關天分(specific knowledge)運氣創造與推廣(To build and to sell)的文章,這些概念既和創業有關,也關乎怎麼為自己設定人生目標。如果說到創富,則今天要分享的至為重要。

    大部份人累積財富的方法離不開「出賣」時間。不管你從事的是體力勞動或專業服務,得到的回報大致和付出的時間成正比,分別只在多與少。一般來說,越辛苦的工作,付出與回報越成正比,如工廠的生產線;而付出與回報差距越大的,則成為人們心中嚮往的「筍工」。

    但Naval Ravikant認為,不論如何,出賣時間都難以令人致富,因為時間是有限的,而你總得睡覺吧,休息時怎麼賺錢?所以一個醫生能成為富人,主要不是因為他是大國手,而是他能創出一所賺錢的醫療集團;一個律師能成為富人,未必因為他雄辯滔滔,而是因為他是律師行的合夥人。一言蔽之,他們懂得利用槓杠放大回報,令自己付出和收入之間的差距大大增加,以此致富。

    Naval寫到,世上最常見的槓杠可分為三種:人力(labour)、資本(capital)、作品(media)人力是最古老的槓杠,想像在農耕社會,當一個人懂得僱十個人為自己工作時,他的回報自然是其他人的十倍。到進入工業社會,人力作為槓杠的作用更為清晰,一個工廠僱用了多少人,成為其生產力的指標,自然也是富裕與否的象徵。

    知識年代更講究資本的槓杠作用,稍為有點財務知識的都明白此道理,不必多作解釋。資本作為槓杠,比人力有效多了,因為管理人力資源是一件極困難的事,也不符合大部份創業者的個性。但不管人力或資本,在Naval眼中都屬過時,他認為全新的槓杠是「作品」,包括程式、影片、文章等一切「無須額外成本複製的產品」(products with no marginal cost of replication)

    工業社會產生了許多靠人力槓杠致富的人、知識年代致富的是懂資本槓杠的人如巴菲特,而新一代富人,則無不靠「作品」起家。如果有企業能同時包攬這三種槓杠,則可謂無堅不摧、無往不利了:利用人力槓杠,聘用程式員、設計師為自己工作;利用資本槓杠,大力推廣宣傳;同時以作品槓杠如程式等,征服全世界。這就是許多科網企業由初創崛起成為帝國的祕密武器。

    看到這裏,不知你有何反省?如果你希望成為富人,那現在還在從事出賣時間的工作嗎?抑或已開始利用槓杠來為自己增加財富?我寫下這些文章,好像在鼓吹大家以發達作為人生唯一目標,其實未必。記得這連串文章的第一篇嗎?那叫「尋找自己的火花」,找到自己的使命,才是一切的開始、你所做的一切才有意義。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純綷以追求財富為目標,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很容易遇上瓶頸和迷失自我。以Naval的話,則是必先找到自己的specific knowledge,再押以槓杠效果,才有機會致富。說得也是,只懂槓杠,沒有支點又有何用?

    ***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如何不靠運氣致富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搵食與返工

    香港人搵食,世界第一。」

    而對大部份港人來說,「搵食」和「返工」是同一回事。過去一年因疫情關係,很多上班族初嚐在家工作的滋味,這能否挑戰日日返工搵食的鐵律?

    先為返工講幾句好話。返工的目的不僅是為上班族帶來一份穩定收入,還有工作意義、社交生活,甚至一些社會地位。但也有大量研究顯示,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和工時過長的壓力,會為上班族帶來比離婚更嚴重的身心傷害。不返工不行,返工太多也不宜,到底有沒有最合適的上班時間?

    不久前劍橋大學便利用疫症封城的機會,進行了返工多少天為合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每週上班一天就可以了!只需每週一天,返工就能為上班族帶來足夠的工作意義和社交機會,此後工作再多也無太大分別。

    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為搵食而返工的上班族有何感想?你大概對此十分認同,但也很無奈吧,因為很難有企業容許員工們一週只上班一天的。要不然,企業的生產力如何維持?社會的進步如何維持?但若換個形式,一週只一天到辦公室上班,其餘時間則在家工作又如何?這會不會是個平衡利害的做法,成為將來辦公的新常態?

    (相關舊文:告別「扮工」千禧上班族

    我以前也寫過,朝九晚五、每周五天的工作模式,是由農耕社會開始,並於工業革命後成為「常規」的,這是一件頗「現代」的事。然而人類在大部份進化史中並非以這種模式工作,我們的祖先主要靠打獵、收集果實為生,工作時間短,嬉戲時間多。只是進入農耕社會後,我們犧牲了個人的生活,為人類整個物種帶來繁衍的機會。

    (相關舊文:點解要返工打獵與耕田

    不少疫下調研都發現,在家工作大大縮減員工的通勤時間,對其身心有益,也省下不少交通費。一位評論員引述人口普查數據指,在香港,若在家工作成為常態,可為由新界到港島或九龍跨區工作的150萬名上班族,每年省下208億港元的時間成本!

    (相關舊文:不通勤不是夢

    隨科技發展改善了工作效率和生產力,加上在家工作因疫情而普及後,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企業檢討行之有效的「返工」傳統,當中不少科技企業率先擺脫辦公室,香港也有初創效法。但這種變革步伐隨疫症緩和,正在逐漸減退。上班族對此當然無奈,但對享受「睇住人做嘢」的中層管理者來說,卻是福音。要重燃上班族減少工作日數的希望,大概先要令這些中層管理者體會「搵食以外嘅人生」吧。

    參考資料:The benefits of part-time work (The Economist)新界各區在家工作省下的時間成本(梁天卓,《信報》)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不知不覺已寫了好幾篇關於矽谷創投名人Naval Ravikant的文章。他在Twitter上提問如何不靠運氣致富」引起激烈討論,還造就不少「金句」。我覺得他的「致富論」很有意思,還想再寫兩篇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且談什麼是令人「所有無敵」(unstoppable)的兩種能力,下次再寫一個更重要的概念:利用槓桿(leverages)致富。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好幾年前,我曾引用一位本地創業者的話,寫了一篇文章「Sales vs Engineers」

    所有Start-up founders皆可被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扮Sales的Engineer,另一種是扮Engineer的Sales

    無獨有偶,Naval所講的兩種能力,與之可謂異曲同工:to build and to sell,建設與推銷。Naval的原話是: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Naval Ravikant

    一般來說,成功初創的CEO要不是個頂尖的工程師(engineer),要不是個世界級的推銷員(sales);工程師懂「建設」(to build),推銷員能「推廣」(to sell)。我們所認識的大部份成功的科技公司,幾乎都由這兩種人組成的團隊包辦,Apple的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Microsoft的Bill Gates和Steve Ballmer,便是頂尖「工程師」和「推銷員」結合的表表者,它們都是當世傳奇,堪稱所向披靡,改寫歷史。以內地的科企來說,馬雲能吹,馬化騰能幹,他們分別以不同的世界級能力,把阿里巴巴和騰訊帶到國際舞台,殊不簡單。

    而在Naval Ravikant眼中,SpaceX和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更是「身兼兩職」的完美化身,所以他可謂當代最無敵的創始人。細想一下,有兩三位我十分欣賞的本地創始人,比一般的出色,他們也或多或少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

    我們之前提過Naval講的「天分」(specific knowledge),每個人都總有一些傾向,有的比較擅長建設,有的比較善於推銷,真正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能力的極少。如何令自己unstoppable?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找能力和你互補的人組成團隊,如剛才提到的Apple和Microsoft;二是在自己的基礎能力上,強化另一種能力,冀達攻無不克的境界。

    一般來說,從優秀的工程師「扮」成優秀的推銷員比較容易,因為編程能力需要較長時間培養,很難一蹴而就。但我發現香港的工程師,往往很抗拒推銷,而且也不大懂聘用推銷人才,不知這是否窒礙香港初創登上國際舞台的一個因素?反倒是擅於推銷的人往往頭腦靈活,如今學習編程如此普及,若有心學,或許他們更易化身工程師呢。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