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搵食與返工

    香港人搵食,世界第一。」

    而對大部份港人來說,「搵食」和「返工」是同一回事。過去一年因疫情關係,很多上班族初嚐在家工作的滋味,這能否挑戰日日返工搵食的鐵律?

    先為返工講幾句好話。返工的目的不僅是為上班族帶來一份穩定收入,還有工作意義、社交生活,甚至一些社會地位。但也有大量研究顯示,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和工時過長的壓力,會為上班族帶來比離婚更嚴重的身心傷害。不返工不行,返工太多也不宜,到底有沒有最合適的上班時間?

    不久前劍橋大學便利用疫症封城的機會,進行了返工多少天為合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每週上班一天就可以了!只需每週一天,返工就能為上班族帶來足夠的工作意義和社交機會,此後工作再多也無太大分別。

    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為搵食而返工的上班族有何感想?你大概對此十分認同,但也很無奈吧,因為很難有企業容許員工們一週只上班一天的。要不然,企業的生產力如何維持?社會的進步如何維持?但若換個形式,一週只一天到辦公室上班,其餘時間則在家工作又如何?這會不會是個平衡利害的做法,成為將來辦公的新常態?

    (相關舊文:告別「扮工」千禧上班族

    我以前也寫過,朝九晚五、每周五天的工作模式,是由農耕社會開始,並於工業革命後成為「常規」的,這是一件頗「現代」的事。然而人類在大部份進化史中並非以這種模式工作,我們的祖先主要靠打獵、收集果實為生,工作時間短,嬉戲時間多。只是進入農耕社會後,我們犧牲了個人的生活,為人類整個物種帶來繁衍的機會。

    (相關舊文:點解要返工打獵與耕田

    不少疫下調研都發現,在家工作大大縮減員工的通勤時間,對其身心有益,也省下不少交通費。一位評論員引述人口普查數據指,在香港,若在家工作成為常態,可為由新界到港島或九龍跨區工作的150萬名上班族,每年省下208億港元的時間成本!

    (相關舊文:不通勤不是夢

    隨科技發展改善了工作效率和生產力,加上在家工作因疫情而普及後,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企業檢討行之有效的「返工」傳統,當中不少科技企業率先擺脫辦公室,香港也有初創效法。但這種變革步伐隨疫症緩和,正在逐漸減退。上班族對此當然無奈,但對享受「睇住人做嘢」的中層管理者來說,卻是福音。要重燃上班族減少工作日數的希望,大概先要令這些中層管理者體會「搵食以外嘅人生」吧。

    參考資料:The benefits of part-time work (The Economist)新界各區在家工作省下的時間成本(梁天卓,《信報》)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令你無敵的兩種能力

    不知不覺已寫了好幾篇關於矽谷創投名人Naval Ravikant的文章。他在Twitter上提問如何不靠運氣致富」引起激烈討論,還造就不少「金句」。我覺得他的「致富論」很有意思,還想再寫兩篇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天且談什麼是令人「所有無敵」(unstoppable)的兩種能力,下次再寫一個更重要的概念:利用槓桿(leverages)致富。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好幾年前,我曾引用一位本地創業者的話,寫了一篇文章「Sales vs Engineers」

    所有Start-up founders皆可被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扮Sales的Engineer,另一種是扮Engineer的Sales

    無獨有偶,Naval所講的兩種能力,與之可謂異曲同工:to build and to sell,建設與推銷。Naval的原話是: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Naval Ravikant

    一般來說,成功初創的CEO要不是個頂尖的工程師(engineer),要不是個世界級的推銷員(sales);工程師懂「建設」(to build),推銷員能「推廣」(to sell)。我們所認識的大部份成功的科技公司,幾乎都由這兩種人組成的團隊包辦,Apple的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Microsoft的Bill Gates和Steve Ballmer,便是頂尖「工程師」和「推銷員」結合的表表者,它們都是當世傳奇,堪稱所向披靡,改寫歷史。以內地的科企來說,馬雲能吹,馬化騰能幹,他們分別以不同的世界級能力,把阿里巴巴和騰訊帶到國際舞台,殊不簡單。

    而在Naval Ravikant眼中,SpaceX和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更是「身兼兩職」的完美化身,所以他可謂當代最無敵的創始人。細想一下,有兩三位我十分欣賞的本地創始人,比一般的出色,他們也或多或少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

    我們之前提過Naval講的「天分」(specific knowledge),每個人都總有一些傾向,有的比較擅長建設,有的比較善於推銷,真正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能力的極少。如何令自己unstoppable?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找能力和你互補的人組成團隊,如剛才提到的Apple和Microsoft;二是在自己的基礎能力上,強化另一種能力,冀達攻無不克的境界。

    一般來說,從優秀的工程師「扮」成優秀的推銷員比較容易,因為編程能力需要較長時間培養,很難一蹴而就。但我發現香港的工程師,往往很抗拒推銷,而且也不大懂聘用推銷人才,不知這是否窒礙香港初創登上國際舞台的一個因素?反倒是擅於推銷的人往往頭腦靈活,如今學習編程如此普及,若有心學,或許他們更易化身工程師呢。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假如你一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衝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慳啲啦,發左先咁講」,很抱歉,它不是寫給酸民(haters)看的。

    記得在去年香港被疫症肆虐最厲害那段時間,市道蕭條,百業待興,許多「餐搵餐食」的freelancer和slasher幾乎全無收入。當中有些薄有積蓄的,「改行」炒股票,一來打發時間,二來望交上好運一朝發達,從此財務自由。美國也有類似情況,這就是造就「GME散戶決戰華爾街大鱷」的背景,因為許多沒打工、領取了政府失業援助金的年輕人加入散戶大軍

    顯然在一般人心中,「運氣」和「致富」的關係不可或分。究竟有沒有不靠運氣致富的方法?

    原來這個題目,曾在Twitter上掀起一場風暴(TweetStorm),大家熱烈地討論有沒有不靠運氣致富的可能、如何做到等等。而提出此問題的,就是本文的主角,創業/投資者Naval Ravikant,一名印度裔的美國人。他當然是一名富人,但曾揚言,即使此刻被剝奪所有財產,只要讓他繼續在一個英語國家生活,也有信心憑自己的本事,東山再起。

    Naval為什麼有這樣的底氣?簡單說一說他的背景:1983年,他9歲從印度新德里移民到美國,大學本科為電腦及經濟。從25歲創立第一家公司Epinions開始,Naval多次創業,不過他曾說過,自己第一、二桶金都一度盡失,直到2010年、他34歲那年創立了著名的AngelList,此後就順風順水得多。目前他個人投資了200家企業(當中包括著名的Uber、Twitter等),而且是加密貨幣的信徒。身邊的朋友形容Naval是個「快樂及富有」的人。

    關於整個「推特風暴」的討論,大家不妨到訪Naval的網站好好端詳。今天僅引述他在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小題目:什麼叫幸運?Naval認為,世上有四種幸運:

    第一種,是全然盲目的幸運(blind luck),比如中了彩票。這是一種完全無法預測、計劃、總之就是忽然出現的天降好運。這樣的運氣,出現的機率極低,而且無法被有效地複製。

    第二種幸運,全憑努力。中國的命理學中有句話,叫「運者,動也」,即好運是靠「郁身郁勢」、不斷撓動生活而來的。如果你是保險代理,或地產經紀,大概對這道理毫不陌生。比如說100個人中有一位會簽下百萬元的大單,這機率對同一資歷的代理或經紀大致相若,那只要你比別人多打100個、200個電話,幸運降臨在你身上的可能就比別人高一些。靠接項目的顧問公司、小生意人等,只要多走動、自我宣傳,也有這個效果。

    第三種幸運是一種觸覺,那就是你比其他人更敏感、更容易發現帶來富裕的好運。比如那些十年前就發現、相信、持有比特幣的人,便屬此類;只要比特幣的價值不歸零。

    而最強大、最難達到的是第四種幸運,自製運氣,類似我們常言道的「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Naval在書中舉的例子是,假如你努力成為世上最頂尖、最厲害的潛水員,當某天有人發現沉船寶藏(blind luck,第一種幸運),他們唯有向你求助把船上的寶貝打撈上來,讓你分成。這就是幸運找上門的例子。你得到這種好運的機會,比全世界所有人都高;得享寶藏的好運緊追你不放。如果用我剛才舉的經紀例子,那就是你先努力令一大群富人信任你、成為你的客戶,當這些富人一旦有需要時,他們首先想到你。換言之,你得到大單的機會率,比其他人高。Naval形容,股神巴菲特正是這種例子,全世界只有他才能用最低價錢買到最值錢的股票,因為這些公司需要資金時,除巴菲特外無他求。

    看到此處,你有領悟嗎?除第一種幸運無法捉摸外,Naval形容的其餘三種好運,或多或少可靠努力達到。即使很難練就第三種幸運的觸覺,或第四種幸運的聲譽,至少嘗試做到第二種幸運的「君子終日乾乾」吧。

    世上的確有靠幸運致富的例子,但那可遇不可求。凡人渴望致富,除上天眷顧外,還能求諸己,散戶想靠股票致富,除了問冧巴,還有許多功夫可下呢。當然若你只想靠那百萬分之零點零幾的blind luck一朝致富,祝你好運了。

    ***

    本文分上下兩期,於5月28日及6月4日在《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