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做的事就去做

    疫情持續,商人們盼了好久才出現的市面榮景,一瞬即逝。在大機構上班的僱員還好,只要企業沒裁員計劃,職位與薪酬也許保得住,還能再嚐WFH的好處;但自僱與做小生意的就沒那麼幸運了,即使還撐得下去,但市道疲弱、生意難做,實在一籌莫展。

    對那些暫無生活壓力,卻因「社交距離」而望天打卦的朋友來說,反正無事可為,不如趁這空檔,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這是受到大前研一的舊書《想做的事就去做!》所啟發。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2001年),大前58歲,已從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鍚退休,並曾參加東京都知事選舉但落敗。然而他沒有閒起來,爽快告別上一個階段後,繼續帶著旺盛的好奇心和對生命的熱情積極生活。有一段時間,他聆聽超過1600名上班族的諮詢,發現日本許多卅多至五十歲的人十分迷失,既無向上的動力,又欠缺自信,卻為了還房貸之類的生活所需,無可奈何繼續工作,像行屍走肉般只想「捱」到退休,然後才做想做的事。

    大前警愓這些人,世上沒有「以後」才做的事,想做的事要立即行動,因為「現在覺得快樂的事,上了年紀以後不一定覺得快樂」。他舉了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的故事做例子:

    當年大前曾和盛田昭夫約好,次年三月去奧地利的超豪華酒店Hotel Almhof Schneider渡假,到那「最棒的地方滑雪」。預約辦好了,大前十分期待,但盛田卻在出發前改變計劃,說要代表日本一個商會出訪意大利,「以後再去吧」。大前認為那個訪問團根本是可有可無的應酬,不值得為之取消滑雪之旅,但更遺憾的是,盛田不久打網球後昏倒、接著去世,沒機會「以後再去」了。

    類似的人生遺憾還有很多,你可能從朋友家人口中聽過,如果你躬身自省,相信也有不少。大前勸人以此為鑑,一定要順從自己的熱情,有想做的事時,再忙碌也要做。他又寫道,決定做要做的事,即使受挫也不後悔:「每當我遇到死路,總是像按掉電腦的AC鍵一樣,一鼓作氣清除一切,重新起步。」他認為只要每次重來都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即使走了彎路也無憾。

    在這本書裏,大前記錄了他遊歷世界的見聞,從壯觀的伊瓜蘇瀑布到稀奇的冰島,甚至羅列了十多個「候選」的「臨終之地」。我宅在家中翻閱此書,隨他的筆觸神遊處處,覺得還有許多想體驗的生活,和想去的地方。你也一樣,面對疫症、封城、市道蕭條…生意也許很難做下去,但只要有勇氣「按下重來」,利用這個「無所事事」的機會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下一段路也許更風光明媚。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融資的時機

    兩個好朋友合資廿萬創業搞網店,五年下來,成績不錯,去年營收有八位數字,薄有利潤。有兩點做得不錯:首先市場還算平衡,本地生意佔一半,其餘都來自海外;其次生意不大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比起去年同期,生意增加一倍,表現超乎一般企業。

    這家公司最大的開支是營銷。雖然生意做得還可以,但向FB付出的廣告費,比自己賺的利潤還多。多年來二人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全無融資經驗,明知若得到注資,生意增長更迅速,但眼見市道不佳,又覺得不是融資的時機,猶疑著裹足不前。

    對初創而言,融資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些初創以資金為燃料,能夠快速增長、兼併、搶佔市場,如GoGoVan;有些初創本身的現金流控制得宜,從不融資也做出亮麗業績,如Casetify。問問過來人就知道,能不融資就別融資,由創辦人牢牢掌握企業的控制權,更勝引入不稱職的投資者指手劃腳。不過,如果經過審慎考量後仍決定融資的話,有沒有「最佳時機」?經濟低迷是否不宜融資?

    的確,市道不佳下風投也會閂水喉,令許多初創面對資金斷鏈的財政危機。但並非一切融資計劃都要暫緩。初創若想融資成功,必須由創辦人的思維轉換成投資者的思維,問自己:投資者最需要什麼?最怕錯失什麼?

    投資者缺的不是錢,是有回報潛力的項目;投資者不怕虧錢,最怕錯失下一個騰訊、阿里巴巴、或者Facebook。在經濟低迷下,投資者一樣像獵犬般發掘可能帶來巨大回報的項目,而非任由資金放在銀行呆等。

    就在上星期,我的手機在大清早響起,原來一名天使投資者閱報看到某項目,很感興趣,問我是否認識創辦人。那個項目有成品、有訂單、還得到初期融資,本來還有下一輪融資在洽談,卻因疫情而延誤。我剛巧認識採訪該初創的記者,便問得初創的聯絡方法轉告了投資者。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啟發是,對投資者而言,沒有所謂最佳投資時機,只有是否合適的投資項目。

    如今投資者的口味,和五年前有一顯著分別:更著重項目的盈利上月日本軟銀公佈錄得高達180億美元虧損,主因是孫正義2017年成立的Vision Fund(「願景基金」)投資失利,在Uber和WeWork等燒錢的項目上押注太多。不但願景基金要裁員止蝕軟銀也不得不利用手上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現

    說到這裏,得支開話題重提馬雲與孫正義之間一段傳奇往事。軟銀在2000年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金,其後跟投兩次,再投了一億美元,總共佔股約25%。以阿里巴巴目前逾四萬億市值計算(港幣),這項1.2億美元(約港幣9.3億)投資的回報,逾1,000倍!我們買賣股票能賺個十倍,已算成績驕人;若能賺上100倍,堪當股神了。1,000倍回報是個什麼概念,一般人恐怕連想像都有難度,可見風投的口味絕對和一般人不同,也解釋了他們為什麼這麼怕錯過下一個阿里巴巴,因為回報的差異實在太巨大。或許二十年前慧眼識馬雲嚐過甜頭,令孫正義至今念念不忘發掘「馬雲第二」,才一再向未有盈利的項目如WeWork等大手注資。但看來這不問損益、只看前景的作風也得調整了。

    疫症下投資者也許更加審慎,但他們投資的動力不會改變,因為不想錯過任何好項目,而且專業的風投看長期因素,一般投資七至十年在一個項目上。如果是已有盈利能力的初創,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更容易得到風投垂青。別人猶疑我出擊,也許成功融資的機會更高。

    相關舊文:融資ABC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成為爭奪對象從煙花上升到黯然下台WeWork逼宮事件

    按:Billions主角”Axe”做的是對沖基金,不是風投,不過他的演繹實在到位,所以取了他的相片配圖用。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

  • 轉守為攻

    我有位創業的女友,很有生意頭腦,算盤硬、數口精,打從開舖以來就有盈利。從網店、到開實體店、再開分店,每跨一步,勢如破竹,銳不可擋,連去年的反修例運動都沒傷她生意分毫。可是遇上新冠肺炎肆虐,終於遇到挫折。

    在最氣餒的時候,「簡直覺得每吸一口氣都在蝕錢。」她這樣形容。沒生意但仍要負擔租金、人工等成本,每天開舖等如倒錢入海,真是切膚之痛。

    她向一位前輩傾訴,說乾脆關門算了,維持網店般運作,省下租金,也許還能支持一段時間。前輩著她千萬不要放棄,「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遠未致要走這步。」

    不放棄,就要捱下去,還有什麼可以做呢?她開始思考走下去的可能性。神奇的是,當她決定不放棄時,突然發現還有許多事可以做。

    「我從來沒有好好整理客戶的資料。」她如獲至寶。創業以來生意太好,大堆大堆熟客的資料放著未用。現在趁有空,正是時候。

    把客戶的資料整理出來後,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比如說,可以向他們推送一些新產品的資料,引起購買慾;又或推銷套票、鼓勵消費儲積分…等,都是一些低成本又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過去氣勢如虹從未想過用這些招數,如今遇上低潮,卻正好派上用場。她轉守為攻後覺得充滿力量,又全情投入到生意裏去了。

    我覺得這位女友的故事十分正面,所以寫出為各位艱苦經營的朋友打打氣。做生意總有高低起伏,徘徊於低谷時,實在有太多放棄的理由。可是一旦選擇放棄,等如自動關上其他可能性,就不會再絞盡腦汁想出路了。保其存者亡,「只不過」想維持現狀的,往往就是滅亡的前奏。記住邱吉爾在最絕望時也一再重申,永不、永不、永不屈服。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