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初創的資產管理

    兩周前矽谷銀行閃電破產,幸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迅速出手,接管銀行存款,暫時止住了金融危機。本地新聞聚焦於和矽谷銀行有業務來往的科技公司有否被殃及,較少報道因為矽谷銀行倒閉而觸發的穩定幣(USDC)脫鈎事件,及其對幣圈造成的連漪效應。但我所認識的初創中,不少涉足web3業務,無一不飽受驚嚇。

    (相關舊文:加密幣的浴火重生?

    「我們就像連續被大巴撞了三次。」一位本地web3初創的負責人,喃喃道出繼LUNA崩盤FTX破產後,矽谷銀行倒閉對他們造成的衝擊。

    矽谷銀行破產之所以波及幣圈,因為穩定幣USDC的發行商Circle是其存戶,共有33億美元存款。消息曝光後引發USDC脫鈎恐慌,USDC兌美元曾跌至最低0.88水平,並被一些交易所暫停兌換。經歷過LUNA和FTX事件的幣圈中人杯弓蛇影,一時間大家奔走相告不絕,商量如何處理手上的USDC是好。

    USDC是市值最大的加密幣之一,執筆時市值約360億美元目前兌美元已回覆穩定。其發行商Circle信譽良好、透明度高,故USDC可以說是任何涉足幣圈者,手上必備的資產之一。因持份者甚多,當USDC出現脱鈎危機時,引發的恐慌可想而知。設想你的公司持有加密幣資產,當中不少是USDC,當它在周末的早上出現輕微脫鈎現像時,作為公司負責人,你必須迅速決定應對方案。你會怎樣做?

    (參考文章:重磅!Circle揭露:矽谷銀行有33億美元存款;USDC總儲備435億僅111億為現金

    綜合我身邊各web3初創,所作的行動大致如下:

    1. 把USDC兌換為比特幣BTC
    2. 把USDC兌換為其他穩定幣如USDT、DAI
    3. 按兵不動

    事過境遷後盤點損益,兌BTC的笑逐顏開,因為BTC一周內升了三成,所以這些人意外地發了一筆小財;按兵不動的除飽受驚嚇外,並無實質損失,因為USDC的價格很快就回覆穩定;損失最大的是兌USDT那批,因為他們當時是把USDC蝕放的,結果經歷一番洗禮後,手上的穩定幣資產減值約10%。

    雖然「輸贏」分明,但單純地指責兌換USDT的企業下錯決定、招致損失並不公平,畢竟大家管理加密資產的經驗都有限,何況那是千鈞一髮的決定?這激發起我的求知慾:一家擁有加密資產的公司,究竟應該如何分配各類資產?比特幣、以太幣、穩定幣和其他幣(Altcoins)的佔比應當如何?需要換成法定貨幣(fiat)如美元、港幣等以應付各種支出嗎?

    對傳統企業來說,因為目前身處加息周期,只要公司有餘裕沒欠債,做定存就有4到5厘回報,即使保守但至少力保不失。但手持加密幣的,似乎沒有這種穩妥的選擇。難道他們該把手上的加密幣都換成法幣嗎?

    我問過幾家web3初創,有的在跌市前通過ICO或出售NFT賺到ETH後,堅持不套現(即不換成穩定幣),結果去年至今遇上熊市,損失慘重;有的反其道而行,賺到ETH後全部套現為穩定幣,卻又遇上這次USDC危機。換又不是,不換也不是,真是為難。到底有沒有兌換多少的「黃金比例」可依?

    終於被我問到一位有經驗的CEO,提供了我認為最好的答案:如果資產以比特幣或以太幣為主,應兌換足夠公司一年營運支出的資產為穩定幣或法幣,這樣才既可保障企業的資產流動性,亦持一定加密幣儲備等待升值的機會。這聽起來和管理傳統企業的資產道理相若,十分合理。你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經一事長一智。再一次受到衝擊的web3企業若能從USDC的脫鈎風波中學到教訓,例如做好加密幣的資產管理,此後抗壓能力更高,成功的機會也越大。

    (相關舊文: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塵埃裏開出花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收成期的煩惱

    朋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孩子升上初中,是時候為其海外就學做準備了。他最近為此到了加拿大一趟,回來後和我們分享見聞,說沒想到許多同輩都在面對「收成期的煩惱」。

    (相關舊文:沒有收成期的一代

    「收成期」應該是我們的𡚒鬥目標,為什麼還有煩惱?這太「何不食肉糜」了吧。

    朋友說,他和同輩90年代赴加升學,大學畢業後,其中不少留在彼邦落地生根,經過這廿多年來的努力,現在開始步入「收成期」的著實不少。譬如有創業的,已成功賣出公司,擁大筆資金苦思怎麼投資;有在大公司任職的,位高權重,生活無憂。朋友自己也是成功創業、賣盤的一份子,經過廿多年的刻苦鑽營,現在樂得把精力全放在家庭上。

    他問我,「你認不認識一些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由來只有創業者苦苦尋找天使資金支持自己的夢想,我還是頭一遭碰到擁大筆錢的想助人創業。這也難怪,社會富裕令「收成期」的年齡提早了不少,許多「上岸」的人可能50歲不到,體力仍佳,現在就「享受」百事不做的退休生活未免太浪費。他們經驗好、人脈廣、專業技能尚未過時,加上生活有點餘裕,的確是擔當天使投資者,或為年輕創業團隊擔任顧問的好人選

    (相關舊文:50歲可以創業嗎?50歲可以轉行嗎?

    但我卻認為,這些「收成期」真正需要尋找的,並非需要資金的創業團隊,而是人生下半場的意義。我曾介紹過大前研一的書《後五十歲的選擇》,它非常適合「收成期」閱讀與反思。

    大前認為50歲正是為上半生盤點、為下半生做準備的轉折期。如果前半生努力爭取成為企業裏的明星,下半生不妨思考如何成全後輩,擔當「無名的、美麗地綻放在原野上的花朵」。此外,要主動地培養廣泛的興趣,生活才有寄托。大前說,「人生有春、夏、秋、冬、清晨、中午、夜晚、雨天、晴天」,怎會找不到想做的事?大前本人就以身作則,不但在事業上數次轉型(其中有成有敗),也為生活安排了密密麻麻的活動和挑戰,過「想做的事就去做」的生活。

    (相關舊文:想做的事就去做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公關行銷天才

    Netflix劇集《Emily in Paris》是一個芝加哥女孩在巴黎工作與生活的故事,公式化劇情與明快節奏,配合悅目的風景與時裝,商業計算準確。主角Emily甚懂營銷之道,不但一次又一次成功為客戶推陳出新,自己也晉身為粉絲眾多的KOL,在IG上建立起一個有影響力的平台。

    《Emily in Paris》的橋段表面上簡單,但細看之下頗有意思。Emily的營銷之所以成功,因為她有幾點做得很出色:

    1. Product Market Fit – 美國少女嚮往巴黎的時尚文化,但不懂法語。法國人吃喝穿載自成一格,未必掌握「鄉巴美國佬」到底喜歡什麼。Emily以美國人身份闖進巴黎時尚圈子,她的所見所聞便如時尚雜誌的選材,把美國人想看的巴黎,以美國人懂的語言描繪出來。這可以說是教科書級數的Product Market Fit呢。

      (相關舊文:關於創業,只須做對一件事不要浪費彈藥

    2. 先讓100個人愛上 – 在你或你的產品被100萬人愛上之前,先使100人深深愛上。許多人一建立品牌就想無差別地「橫掃」市場,實在浪費彈藥。聰明的方法是先找出對品牌最有價值的追隨者,努力爭取歡心,令這些早期追隨者成為忠實用家,這樣他們也將會是最有說服力的推銷員。Emily最早的追隨者也不過是身邊的人,但因為她本身的圈子都是有影響力的時尚人士,所以才能發揮有效的「病毒」效應。

      (相關舊文:機關槍與聰明彈

    3. Retention, Retention, Retention – 顧問公司Bain & Co發現,每保留10%舊客,就能為企業帶來30%盈利。許多品牌把焦點放在不斷引入新客戶上,渾然忘記之前努力「儲」回來的舊客,往往更有有價值。就營銷而言,acquisition(開拓新客戶)固然重要,retention(保留舊客戶)更形關鍵。Emily似乎是天生的營銷人才,她很懂維持IG上的熱度,連短暫失業(第三季劇情)也可成為與粉絲互動的主題,豈有不成功之理?

      (相關舊文:中秋送禮

    寫到這裏,聰明的朋友大概已猜到,上面寫的不止《Emily in Paris》劇情。我看劇時不斷想到一本有關growth hacking的天書,那是真正的營銷天才Ryan Holiday寫於2014年的Growth Hacker Marketing。該書出版至今雖已近十年,但營銷智慧毫不過時,從電郵、博客、臉書到抖音,平台或有更迭,但核心依舊是以testable, trackable and scalable(可測試、可追縱、可規模化)的手段進行營銷,以補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章廣告)浪費和難計算回報之不足。看劇賞心悅目,看書有助思考,兩者配合更覺充實呢。

    Growth Hacker Marketing by Ryan Holiday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