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離職潮

    上次提到經濟雖然復常,但市道似乎未見強勁反彈,我所熟悉的初創圈子,深受疫情和加息雙重打擊的企業並不少。一位CEO向我提起,他在辦公時間,幾次見到另一位初創創辦人在數碼港附近跑步,對方幾個月前蝕讓自己的公司後,似乎仍在待業中;另一位則說,美國科技界的情況比香港的更糟糕,許多巨企毫不留情地大幅裁員,他有不少朋友在科技公司最風光時入職,享受高薪和優厚福利多年,突然失業,很難適應。

    (相關舊文:市道差不差?

    大型科技企業裁員的消息,自去年開始不斷傳出:Google、Meta(Facebook)、Twitter等,無一倖免。矽谷去年的裁員人數高達363,000,今年大離職潮仍然持續。三年疫情本來令很多科技公司業績異常出色,但持續加息卻對科技公司特別不利。有負債的百上加斤、需要融資的根本得不到投資者青睞(投資極低風險的美國國債已有不錯的利息回報,高風險初創怎不令人卻步),它們面對經營成本高漲,不得不厲行裁員節流。

    裁員對勞資雙方都是艱難的事,但大家面對的後果卻頗不一樣,尤其是科技界。對企業而言,瘦身後有幾個明顯好處。其一是架構和流程更精簡,行政上的架床疊屋大減,營運效率明顯得以提升;其二是可專注於有盈利的業務,和有潛質的產品開發,尤其後者,往往成為它們反敗為勝的關鍵;其三是可投放更多資源在留下來的員工身上,例如加強培訓、提供更多晉升機會、增加福利等,令他們工作起來更有幹勁。

    不少科技公司都曾利用裁員瘦身的機會,扭轉形勢,矽谷其中一個最為人稱道的例子是Netflix。時為科網泡沫爆破後的2001年,剛成立三年的Netflix面臨首個存亡危機,忍痛裁員三分一止血。出乎意料的是,精簡後公司沒有因為人手不足而影響表現,留下來的同事反而工作得更有活力和效率,令其CEO Reed Hastings領悟出「人才密度」(talent intensity)的道理,認為篩走表現欠佳的冗員後,有能力的同事反而工作得更得心應手。

    (相關舊文:Netflix裁員 士氣反升?

    這當然是老闆的一面之詞。那些因為裁員而失去工作的人,面對的情況肯定完全不同。這次科技界大離職潮中有不少資深員工被裁,他們職業生涯的大部份時間都效力於薪酬、福利好得離譜的科技公司,一下子失去工作、地位和收入來源,滋味真是不足為人道。

    首先要面對的轉變,是要接受比原來低得多的收入,否則可能長期待業,或需打零工幫補生計。單是要過這關已非常困難,因為不少人有房貸、孩子學費等固定開支,不能說減就減。

    有人認為不如利用這機會創業,反正已長期浸淫在科技界,有能力、有人脈、懂市場,可放手一搏。成功例子有Airbnb的幾位創辦人,他們本來都任職初創,卻因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而「被創業」,破釜沉舟下,想到出租客廳給旅客的主意,如今總算名成利就。

    但正如大前研一所說,被大公司「馴養」太久的僱員,很難成功創業,因為改變心態太難。一直在大集團工作的行政人員,是習慣凡事按部就章的「正規軍」,不管做什麼,先分不同部門跟進,但初創根本沒可能有這麼多人手供使喚;更重要的是,向來薪高糧準的行政人員通常不敢冒險,亦稍欠「使命必達」的企業家精神,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安身立命非常困難。Airbnb的幾位創辦人,「被創業」時相對年輕,受僱時間短,要轉型比較容易。像他們般成功的例子極少。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50歲可以創業嗎?游擊隊與正規軍

    大離職潮下,「世上再無鐵飯碗」的情況更形明顯,即使有份好工的,也要培養「反脆弱」的心態,才能應付日趨動盪的環境。

    (相關舊文:世上再無鐵飯碗為什麼揸的士好過打工?

    ***

    本文分上下兩篇,分別見刊於上周五及今日《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覆實習生的信

    六月是學子們的考試季節,也是每年初創錄取實習生的日子。我效力的一家初創也聘用了一名實習生,對方就讀於國際學校,明年高中畢業,家境非常優越,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也無懈可擊。距離報到日期還有幾個星期,卻意外地收到她的來信。

    來信以英文書寫,內容有點長。首先向我們查詢她作為實習生的具體責任是什麼,描繪越仔細越好,說這樣她可以提早準備;此外她想了解工作時間和辦公室著裝要求;最後她提到實習期間將離港數天,希望我們批准,她將樂意以遙距方式繼續工作。

    我把來信仔細看了幾遍,不大肯定這位同學寫信的目的或動機。但她提出有關工作要求的問題,卻勾起了我回答的興趣 – 因為那恰恰表現出「優等生」加入職場的盲點。

    我這樣回覆:謝謝來郵,充分表現了你作為一名好學生的熱誠。但一家科技初創的工作環境,和你熟悉的校園卻極之不同,因為我們無法像老師佈置作業那樣,提供清晰定義的處境和問題,並備模範答案等你回答。我們每天迎戰的挑戰可能都會不一樣,所以必須隨機應變,靈活行事。我無法提早告訴你你每天的工作流程會怎樣,你必須投入工作環境中慢慢摸索。我們也不會有模範答案,有時甚至連問題也不是十分清晰,要靠你自行探索與定義。

    我形容實習生的來信正好表現了「優等生加入職場的盲點」,是想到優等生向來只著重答對問題,但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中,問題多數不甚清晰、限制條件要靠自己定義、連答案都沒有模範可依,這往往令優等生手足無措。反而平時不甚追求分數、真心有志於解難或尋根究底的學生,在職場的表現更出色。

    (相關舊文:完美履歷

    回了第一段後,我又擔心她收到這麼「不近人情」的答案後會被嚇壞,所以又補充了幾句:雖然我無法仔細告訴你每天的任務是什麼,但我們最近正忙於這個項目,CEO非常在乎它的成敗,作為即將加入我們的一員,你不妨先行了解項目的背景,這樣你就能和團隊的目標一致,工作起來就能分輕重優次了。

    最後我也提到她有關工作時間、著裝和遙距工作等提問,說到你報到那天,自然會由HR和你的直屬上司向你簡介,不必過慮。

    我不知道實習生收到這樣的回信後有什麼反應,因為她再無回音。我也不肯定她到底期待什麼答案,但對我這個已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的人來說,了解工作環境和學校大不同、知道現實是什麼,而非查詢每天的工作流程,才是真正需要提早準備的地方。我刻意沒擺出一副老師般呵護備至的形像,待她如成人,希望她會了解這片苦心啦。

    (相關舊文:游擊隊與正規軍

    p.s. 事後我和一位有多年管理經驗的朋友提及此事,說我雖然仔細地回覆了實習生的郵件,試圖逐一解答她的問題,卻始終搞不懂她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封信來。朋友嘲笑我沒經驗:她最大的目的,是表明已一早向你們申請請假,到時不要阻頭阻勢呀!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游擊隊與正規軍

    「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正規軍,是游擊隊。」T沉思一會後,下了這個定論。

    我心中大大舒了一口氣,真好,這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樣。一旦定好這個方向,我們接下來的策略就有機會湊效了。

    作為一家初創的CEO,T每天睜開眼就要拆解林林總總的問題:投資者威脅抽資、同事威脅辭職、用戶威脅「剷App」⋯⋯每一樁都令人頭痛。最近對他構成最大困撓的是負責產品開發的主管,抱怨公司方向老是「變黎變去」,教他吃不消。T覺得如此投訴並不合理,因為在初創的世界,「變幻原是永恒」,哪有可能訂下計劃後,不再隨機應變?

    我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討論過,因應身處的是亂世抑或盛世,企業負責人有所謂Wartime CEO與Peacetime CEO之別,其實員工也有正規軍與游擊隊的不同。

    (相關舊文:亂世領袖vs盛世領袖

    正規軍一般在企業業務上了軌道後發揮得較好,因為他們重視制度、計劃、培訓、檢討等,喜歡經過深思熟慮(應用在企業的場景,就是反覆進行會議)後,按章執行任務,討厭朝令夕改,白白浪費做下的準備功夫。如果企業正面臨生死存亡之戰,需要不斷因應環境變化作出策略調整,正規軍就會無所適從,他們投訴最多的通常是「老細成日變黎變去」。我的朋友T正正是因為把新項目交給心態上屬正規軍的產品經理負責,所以對方感到很吃力。

    游擊隊則最討厭一成不變、按部就班,他們喜歡上級給予清晰明確的目標後,讓他們自由發揮,並容許他們以最有效的方法執行任務。游擊隊的心態是「使命必達」,過程中即使有機會損兵折將、遊走灰色地帶,也不會動搖他們的信念。此外,游擊隊也重視執行,最討厭層層上報等候指示。一旦任命游擊隊執行任務,就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度和信任,別嘮叨他們朝請安、晚匯報。如果企業需要開發新業務,由執行力強的游擊隊打頭陣,效果應比正規軍的循序漸進佳。

    (相關舊文:完美履歷阿姐駕到

    如果企業資源充沛,當然應該又有正規軍,又有游擊隊,作好兩手準備,一旦其中一方折翼,還有另一支精兵可用。初創未必有這樣的資源,但其CEO通常都是創業者,往往自帶游擊隊基因,好比我這位朋友T,所以一旦業務達到一定規模、開始向外招兵買馬後,會較易和新招聘的正規軍主管起衝突。一個緩解的方法是把公司的業務分開,將表現較穩定的項目交正規軍負責,初創CEO自己則帶領游擊隊繼續衝鋒陷陣,以新項目開天闢地。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