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on Musk:小男孩的夢想成真

    我喜歡看精采人物的故事,因為總是很好奇,為什麼一些和我們看來沒有分別的人,可以有這麼偉大的構想,或絕處逢生的能力。

    Tesla的創辦人Elon Musk,就是這一號人物。

    在小時候,他和別的男孩沒有分別,希望擁有跑得更快的車,和飛得更遠的火箭。而和別的男孩不一樣之處,是其他人不久後就放棄這些夢想,而他竟鍥而不捨,把握了那千萬分之一的機會,最終夢想成真。

    我想說他最倒霉那一年的故事。

    Elon Musk在南非長大,然後到美國唸書,從小就對電腦軟件充滿興趣。他是PayPal的創辦人之一,eBay收購了PayPal後,他獲得1.8億美元,全部押在兩間新公司身上:製造電動車的Tesla,和生產火箭的SpaceX。

    2008年,他37歲那一年,Tesla的生產質量出現問題,大批電動車被退貨;同期,SpaceX第三次發射火箭升空失敗。他的錢快花光,意志力前所未有的低沉,四處向投資者撲水,都無功而還。更糟糕的是,他正辦理離婚手續。聖誕節前幾天,他忽然覺得,也許我快要精神崩潰了。

    那時他們正進行第四次火箭升空,孤注一擲--而結果竟是完美的。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後,SpaceX成為世上第四位成功發射火箭者。然後Musk收到美國太空總署的電話,給予公司15億美元合同;同時,投資者願意入股。三天之間,Elon Musk的人生從谷底否極泰來。

    他製造火箭,因為有朝一日想把人類載上火星,拯救地球;他生產電動車,因為希望減少溫室排放。Tesla的電動車不但完全零排放,而且外型出眾(不久前在數碼港遇上一架白色的Tesla跑車從身邊掠過,美麗、安靜而敏捷得如一頭豹。我被完全迷住)。Musk正在大規模建造充電站,希望完全依賴太陽能,從此汽車不再污染環境。

    Elon Musk今年才四十三歲。他後來再婚,帶著和前妻生的五個男孩,與第二任妻子才認識兩週便立下山盟海誓,那時她才二十二歲。她說,丈夫是她見過最有趣和與眾不同的人(Well,因為她才二十二歲,這相信不難做到。)

    我在想,在那個快精神崩潰的聖誔節,他是怎麼挺過了的?如非意志力驚人,和擁有很堅定的夢想,真的熬不住--而那和夢想成真只是一線之隔。我們常羨慕別人有驚人成就,可是未必想經歷他們所承受的煎熬。就是這一點意志,把他們和凡人區分出來。

    ***

    以上故事,我從60 Minutes看來。同期他們還制作了另一個節目亦十分精采:採訪Michael Lewis,暢談其新書Flash Boys,揭發美國的高頻交易,如何透過僅百分之幾秒的差別,對市場上下其手。一位日裔加拿大交易員發現此事後,決心自組交易所,繞過高頻交易的截擊。他靠的不是手段,而是投資者對他的信任。片段按此

  • 「街霸」成名之後

    前「街霸」馮錦強最近很紅。不但在IT Start-up界,就是尋常百姓,也聽過他的故事:

    從大學開始在香港寬頻兼職推銷員,畢業後連續三年多沒有轉過行,不斷蟬聯Top Sales,每月收入六七萬元,大部份儲起,就是為了一個夢想﹣﹣我要創業。

    他為了儲錢而當「街霸」,三年多以來,家人朋友同學…許多人不理解,受盡冷嘲熱諷,他還是堅持。終於賺夠,收手,辛辛苦苦儲下的血汗錢,他拿來創業,一口氣投入150萬元,請足八個人,全速運行。

    我的年輕同事說,阿強成了IT男的偶像,「街霸」的明星;弟弟說,阿強的努力不懈比「神魔」賣盤強多了(支開一筆:阿強曾寫過一個調侃「神魔」的App「神抄之塔」當練習,很受歡迎)。從他身上,我們看到年輕人少有的靭性,在這世道,好難得。《信報》的FB專頁上,阿強的訪問吸引了6,000多個LIKE、1,200多個Share,實屬少有,更難得的是,大部份留言都好正面。

    我也替他高興--認識他的時候,已被他的故事當堂「抛窒」,心想遲些把他轉介給傳媒時,應該頗受歡迎,但社會的迴響竟然這麼大,我們都始料不及--這真是不嗚則已,一嗚驚人。且讓我「抽個水」,說說緣起。

    ***

    三個月前,我到科學園介紹一個即將舉辦的Mobile Apps比賽。散場後留了一陣,阿強手持一部iPhone,不好意思地趨前查詢:剛才聽你們介紹,過去許多出線的參賽隊伍,都和財雄勢大的客戶合作(如地鐵,保險公司之類),但我寫了一個App,沒有別人投資的,不知夠不夠資格?他顯得不大自信。

    我問,你寫了什麼App?下載量如何?如果成績出眾,當然可以參賽。他說那個App全球有700萬人次下載,曾登上逾百個國家的排行榜。我聽了嚇一跳,這是很好的成績啊!鼓勵他參賽,還介紹了一兩個當日出席的Start-up founder給他認識,他們都有參賽經驗。

    我隱隱覺得阿強有些特別之處,於是過了幾天,又約他出來聊天,想多了解他的背景,結果他就向我說出了自己的創業故事。我真的目定口呆,被他的毅力折服,後來還向不少朋友複述過阿強的故事,沒有人不吃驚。

    因為工作關係,我不時和一些IT創業家打交道,心中有一點使命感,想多推廣他們的故事,讓社會更重視這些出色的人--他們需要認同,我們需要創業精神。舉辦比賽搭建了一個平台,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未被發掘的明日之星,一旦有人脫穎而出,我就可以藉比賽的公關效應,把他們介紹給傳媒採訪。

    認識阿強之際,還未展開公關攻勢,故只在去年年底一段短文裏稍稍提及過;未料到做記者的朋友看了這短文,央我告訴她故事的主人翁是誰--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這個訪問真的幫了阿強很大的忙,他為創業苦忍三年多,終於吐氣揚眉。阿強告訴我,訪問不但在朋友間瘋傳,還通過「微訊」,讓內地的親戚也知道了;更重要是,團隊的士氣前所未有地高漲,為這個創業初哥打了一枝強心針;我知道有一些更出名的Start-up founder,為此專門約見阿強,還把自己的矽谷人脈介紹給他。

    對我們來說,「街霸」的故事將一如其他新聞熱話,總會過去,而我們對阿強的印象,說不定就停留在他手持iPad站在西洋菜南街那張相片上。但對阿強來說,他的創業路剛剛才開始,是一場未知終點在哪的馬拉松。排山倒海的打氣和支持不會持續很久,一切將回歸平靜,一般人不是那麼容易處理這樣的大上大落,甚至很可能會因為這一時的高峰,渾然忘記自己的初衷,半途迷失,但我相信阿強不會。那沉潛多年的堅毅和熱情,不會那麼容易被掏空。我相信阿強將保持熱度,留力等衝刺。

    ***

    我在07年開始初涉香港的科網創業圈子,當時較優秀的人才,幾乎一隻手數得哂。如今我的同輩如宋漢生等已升上「神枱」級,新的臉孔越來越多,實在是好事。更令人高興的是社會對創業這回事越來越重視,至少在我所認識的傳媒界,跑這些故事的記者越來越多(據我所知,跟進阿強的訪問陸續有來;而我也開始被一些傳媒朋友查詢,「仲有冇好似阿強咁既朋友介紹」,我的答案永遠是「有」,放馬過來吧)。有些商界明星如王維基,也不時在專欄上談創業,連TVB也有真人騷節目「我要做老闆」!香港已死?我才不信。仍在努力耕耘的朋友別灰心,你也可以是下一個阿強。

    ***

    相關文章:香港第一街霸

  • 李樂詩

    今早為《晴報》寫了一篇稿,講對藝術/品味的一點想法,周二見報。下午和朋友去聽李樂詩的講座,她竟開宗明義便說藝術修養和品味的重要,真是巧合得出奇,一定要記上幾句。

    許多人知道李樂詩是第一個接觸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中國女性,卻不知道她本身是個非常出色的廣告人和電影美術指導。

    她十二歲學西洋畫,後來入讀理工學院唸設計。哥哥說搞藝術的大多數很窮,她眼見自己的畫畫老師造藝這麼高,也賺不了多少錢,心想我的水平不如老師,將來豈非更窮?把心一橫,決定轉攻商業設計。

    因為有美術的基礎,所以轉型一點也不難。她考入當時最大的廣告公司,那年只有十九歲,自信才華超越整個美術設計部門。她問當時的Art Director,你做了多少年才做到今天的位置?對方答八年。她年少氣盛,心中為自己立下目標,三年內就要坐上這個位置。

    結果她真的做到,而且五年內就開設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要當老闆,因有環遊世界的心願,打工沒有這個自由。她非常努力,當了老闆要一腳踏,不懂的就要學,所以她不斷進修:Marketing, Psychology, Management…只要和工作有關的,都去讀。為了做好國泰的航空雜誌,她還跑了去唸新聞,這樣拍攝、美術設計和寫作,可以一人包攬。

    李樂詩的確有才華。四十年前她設計一個商標,可以叫價十萬港元,乃天文數字。她打趣說自己愛「劫富濟貧」,有些機構她不收錢,而付得起錢的她就賺多些。最好笑是她說若遇上看不順眼、氣燄高昂卻什麼都不懂的顧客,她要收貴三倍:「因為第一要受氣,第二對方肯定腌尖,第三樣衰看著不舒服,要補償。」我沒想到李樂詩是這麼率直有性格的人。

    她儲錢後真的展開環遊世界之旅,先從香港出發﹣﹣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她跑均了香港大小勝景,又刨歷史書,了解香港的過去。然後以「東、南、西、北」作規劃,逐個洲去,只是當時還沒有去極地的想法。她似乎是在偶然的機會下,因為負責一個南極的展覽而有了到南極的機會和想法的(這一點是我所理解的;因為在講座中她沒有交代得很清楚)。

    說了這麼多,探險怎麼和藝術扯上了關係呢?李樂詩說,品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環,懂得分辦美醜、追求美麗的東西,生活才更豐富。她自詡「知道自己相貎到哪一個水平」,但她對美麗事物有強烈觸覺,只喜歡接觸順眼的人。又譬如說顏色,李樂詩說她若看到一個人衣著配搭的顏色不協調,心裏會有被衝撞了一下的不舒服。

    她近年多番到極地去,對生態環境被破壞心焦不已。要宣傳環保、普及科學知識、表達數據,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藝術做包裝。譬如一個人在北極,天地蒼茫,四野無聲,忽然一道極光,此情此景,藝術的境界自然出現。 又如拍攝紀錄片段,有聲有畫有音樂,也是以藝術來包裝科學,最能表達訊息。

    我想十二歲的李樂詩在學畫畫時,未必想到當時的美術訓練,不但令她憑這一技之長打下將來環遊世界的基礎,更培養出她的品味。藝術的修養和對極地的探索,在李樂詩身上完美地契合起來,真是妙極。

    關於李樂詩的極地見聞,我不多寫了,推薦兩位朋友的文章:

    鄒頌華:熱愛地球、燃燒生命﹣﹣李樂詩
    區家麟:李樂詩:最豪華的享受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