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旋風

    今天要發表2022年最後一篇專欄文章,必須寫一點具前瞻性的題材。恰好最近友儕間把一個人工智能程式「ChatGPT」玩個不亦樂乎,以此為題,最好不過。

    ChatGPT是美國初創OpenAI的產品,操作方式類似聊天機械人(chatbot),對答質素極高。GPT英文全寫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模型」,它透過閱讀大量文本,包括維基百科條目、書藉、社群對話等,再經人工訓練而成。ChatGPT的beta版本發佈至今剛好一個月,累積逾百萬用戶,試過的莫不感到驚訝,下面我會舉例說明。

    且先講幾句關於OpenAI的背景。OpenAI於2015年12月由多位美國互聯網大佬共同成立,主要創始人有Y Combinator的前總裁Sam Altman和Tesla創辦人Elon Musk等,粒粒皆星。引用維基百科的描述,OpenAI成立的目的是「促進和發展友好的人工智慧,使人類整體受益」,簡而言之,就是盡一切方法令AI發展、普及起來;正如當年Google成立初始,唯一目的就是令互聯網無處不在一樣。

    以普及AI為使命,ChatGPT堪稱不負期望。這產品目前供用戶免費註冊,但暫不適用於香港。網友「薯伯伯」利用VPN和一個美國電話號碼註冊了帳號,並在社交媒體專頁上作出示範,例如:

    1. 比較相似的產品(比較一下 iPhone 14 以及 iPhone 6)
    2. 分析某事情對特定群組的影響(《1984》這本小說,對共產黨員會有甚麼啟發?)
    3. 寫中文信(我的學生想退學,我想勸他不要退學,我可以為他補課。寫一封信。)
    4. 寫英文信(I bought a book on Amazon a month ago, I haven’t received it yet, I want a refund. Write a letter.)
    5. 分析深度問題(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使 GDP 較低的國家有可能實施全民基本收入?)
    6. 設計健身方案(I want to do a front split in 3 months, design a weekly routine for me)

    他其後還叫ChatGPT改寫、 創作、找食譜等,十分過癮。對此有興趣的不妨到「薯伯伯」的臉書專頁Patron查看結果,ChatGPT答題質素之高,保證讓你大吃一驚。最有趣的是第4題,除官樣信件外,薯伯伯還叫ChatGPT分別寫了一個帶「莎士比亞風格」的和具幽默感的答案,俱令人發噱。

    我另一位朋友是一家初創的CEO,那天同事請他寫一篇回顧文章好發表在公司網頁上,他靈機一觸,把今年公司發生的幾件大事輸入ChatGPT,然後下達撰文指示,不消半分鐘,文章就工工整整地寫好了。他驚訝不已,再試另一功能:輸入一篇新聞報導的連結,指示ChatGPT閱後撰寫摘要。毫不意外地,十多秒後就得到非常圓滿的答案。他頻呼神奇,相信以後利用ChatGPT讀與寫,將節省大量時間。

    透過朋友們的示範,我發現ChatGPT在處理公務文書、閱讀與簡化資料上非常有用(所以很容易被學生們利用來交功課 — 當然也很容易被「OpenAI 偵測器」揭發),但不能取代創作,除非下達指令的人給予足夠和具體的指示,而且要模仿的風格也得來自名人才行(如:李白、莎士比亞、JK Rowling等)。我請一位有ChatGPT帳戶的朋友下達指令,「以黃雅麗的風格,寫一篇以ChatGPT為題的中文專欄文章,限600字內」,看到結果時立即安下心來。你想知道答案嗎?

    ***

    以黃雅麗的風格,寫一篇以ChatGPT為題的中文專欄文章,限600字內。

    聊聊 ChatGPT: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 GPT-3 的中文版本

    近日,我們很高興能夠試用到 ChatGPT,這是一個基於 GPT-3(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中文版本自然語言生成模型。這意味著它能夠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文本,產生出相關且連貫的文本回應。

    我們在使用 ChatGPT 時非常驚訝地發現,它所產生的文本質量非常高。不僅如此,它還能夠很好地理解輸入的文本內容,並做出相應的回應。例如,當我們輸入「你好,你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嗎?」時,它會回應「當前的天氣狀況是晴朗的。」這證明 ChatGPT 能夠理解我們想要獲得什麼樣的信息,並根據自身的知識回應。

    此外,ChatGPT 還能夠進行對話。當我們輸入「你是誰?」時,它會回應「我是 ChatGPT,一個基於自然語言生成的模型。」我們再輸入「你有什麼興趣嗎?」,它會回應「我對自然語言生成非常感興趣。」這顯示出 ChatGPT 能夠理解我們的詢問,並提供相關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 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型。就像所有的人工智能模型一樣,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它可能無法理解某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或者有時候會產生無意義的文本。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會得到逐漸解決。

    總的來說,我們對 ChatGPT感到非常滿意。它的自然語言生成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能夠很好地理解輸入的文本並做出相應的回應。此外,它的對話能力也相當出色,能夠理解我們的詢問並提供相關的回應。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Spotify的音樂革命

    大汗淋漓地從跑步機上下來,我忍不住立即發了一條訊息給NEX的CEO李景輝(David):「不要錯過Netflix剛上架的劇集叫The Playlist,是有關Spotify的初創故事,你一定感興趣。和唱片公司周旋那一集尤其令我共鳴!」NEX剛發佈「音樂體感遊戲」Starri,有和Spotify類似的經歷。

    The Playlist不但拍得好看,且對今年忽然涉足和音樂與版權相關工作的我來說,更別具意義。

    (相關舊文:中秋送禮

    有別於大部份雄霸全球的科技巨企,Spotify並非來自「科技聖地」矽谷,它誕生於歐洲的瑞典。其異軍突起,不但改寫唱片公司的發展軌跡,也掀起前所未見的音樂工業革命,顛覆全球用戶的音樂播放習慣。目前Spotify穩佔全球音樂媒體第一位,市佔率逾三成,三大科技帝國Apple,Amazon和YouTube(Google)的同類服務都瞠乎其後。Spotify的誕生與成長,也可以說是眾初創中最艱難的之一,因為它必須和財雄勢大的唱片巨頭正面交鋒而取得共識。

    說The Playlist拍得好看,因為編劇聰明地從六個面向出發(The Vision、The Industry、The Law等),以六個主要人物為骨幹,交織出一個精采故事,結構複雜而有條不紊。我最喜歡的第三集(The Law),從代表Spotify的法律顧問Petra Hansson之第一身出發,開宗明義道出Spotify成立時最難跨過的門檻:唱片公司不願改變,科技公司不肯妥協(”If there’s one thing record company big shots hate, it’s change. And if there’s one thing tech guys hate, it’s compromise.”)。而她就是那條把兩者拴在一起的線。

    (相關舊文:Best Closer

    Spotify成立於2006年,當時有一個叫The Pirate Bay的網站,以P2P形式讓用戶下載盗版音樂,在全球大受歡迎。各唱片公司明知網上盗版禁之不絕,但眼白白看著利潤大幅流失又無能為力,極之頭痛。Spotify主動和唱片公司交涉,冀取得歌曲授權,與唱片公司從廣告收入中分成,以合法身份提供音樂串流服務。當時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唱片公司無法接受讓用戶「免費」享用音樂,而Spotify則不願製造付費門檻(paywall)。這道鴻溝,終憑Freemium(免費增值)模式得到解決。

    目前在Spotify全球4.5億使用者中,佔約六成的基本用戶不必付費,他們憑廣告為Spotify帶來收入,貢獻總營收大約一成;餘下四成多付費訂戶的營收貢獻比例,則達近九成。然而,不論Spotify賺多少,七成收入歸版權方,即唱片公司。

    (參考來源:【曼報】Spotify:唱片公司打工仔還是聲音帝國?

    在The Playlist第三集中,為Spotify和一眾唱片公司居中斡旋的Petra,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讓唱片公司明白、並接受按歌曲播放率分成的概念,同時使出合縱連橫手段,才能令頑石點頭,獲唱片公司首肯授權。我真慶幸在2022年才開始涉足這方面的談判,為NEX與香港和台灣的唱片公司洽談音樂授權,因自Spotify開始,一眾科技、遊戲公司多年來已開闢出條條大路,為我們省下許多功夫。

    歲末有許多「煲劇清單」出爐,我向從事科技創業的朋友推薦這套The Playlist,不管你是創辦人、投資者或程式員,相信都會找到共鳴。

    ***

    本文分上下兩集,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偉人方程式

    美國作家Walter Isaacson為許多偉人寫過傳記:達芬奇、富蘭克林、愛因斯坦、喬布斯等,我看過其中幾本,都很引人入勝。常被問及這些偉人有沒有共通點,Walter Isaacson回答到他們當然都聰明過人,但聰明人一毫子一打,這些偉人與眾不同之處並非因為天份,而是有這四個特點:

    (相關舊文:企業家富蘭克林傳奇

    1. 旺盛的好奇心。文藝復興時期的標誌人物達芬奇,從小並沒有受過太多有系統的教育,但畢生都保持著充沛的好奇心: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啄木鳥的舌頭是怎樣構造的?上唇和下唇的肌肉是相連的嗎?對各種事物的好奇促使他不斷做實驗、找答案,淬練出跨越領域的成就,除繪畫外,還有水利、軍事、建築、數學等等,曠古爍今。

    (相關舊文:天才倪匡

    2. 融會藝術與科技。喬布斯的各項發明,從電腦到手機,都是他口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既優美又有超卓功能。達分奇的Vitruvian Man,也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象徵。愛因斯坦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科學家吧,他的嗜好是拉小提琴,他喜歡從音樂中尋找和諧。富蘭克林是美國的開國勛,也是著名的「雜家」,興趣廣泛。偉人不愛獨專一門,跨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對世情的了解更加融會貫通。

    3. 突破局限。喬布斯最為人知的特點之一是其reality-distortion field(現實扭曲場)。據說他從一位印度的大師那兒學會這招,每當下屬抱怨不能做到他某個超現實要求時,喬布斯會緊盯對方,眼也不眨地說:「不要怕,你做得到。」而這招居然萬試萬靈,迫使許多員工一而再作出突破。

    4. 赤子之心。現實使人變得麻木,教我們漸漸接受身邊的一切,不再發問或表現出驚訝。愛因斯坦曾向一位朋友形容:「生於謎樣的世界,你和我永遠如孩童般好奇。」偉人包括偉大的科學家及創業者,往往最愛挑戰常規,不斷向現實提問,冀尋找更好的答案。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篇報導,描述Snapchat創辦人Evan Spiegel和其超模太太Miranda Kerr的奢華生活:去斐濟渡假、住洛杉機的大宅、穿戴都是名牌…這除激起人們的酸葡萄心理外,還有更大的意義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奢華的生活是果,創業的決心是因。從偉人的故事中汲取養份,我們祟拜的應該是因,不是果。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