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美履歷

    一位朋友的初創近年發展很好,名利雙收下,吸引不少人毛遂自薦。最近他又收到一份近乎完美的履歷:名校畢業、成績優異、工作經驗全來自頂尖跨國集團,「我的直覺是不要浪費時間見她」,朋友回憶道,但最終他還是給了對方一個機會,也許這位尖子和其他的不一樣,他想,「結論是我到底浪費了半小時。」

    (相關舊文:精英不創業?

    這位見工者的履歷,足以令任何大機構的人事部眉開眼笑,為什麼卻令我朋友一如所料地失望?我估計履歷完美的精英,通常都有幾個常見的問題,致他們不適合講究效率的初創:

    第一,他們重視個人表現,不大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大適應團隊工作。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乃多年來都表現得比別人優秀,自己成功或對的次數,一直都比別人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獨尊和剛愎自用的性格。這種人很難合作,尤其是祟尚團隊精神的初創。

    (相關舊文:老細太有料

    第二,除性格外,也有能力的問題。高分未必高能,因為就業和在學對解決問題的要求,完全不同。讀書考試,不管最終有沒有模範答案,問題也必然有個範圍,提供答題所需的一切資訊。但在現實中,我們往往要自行發掘問題、收集資訊,和在沒百分百肯定的情況下,作出決定。這往往令一向答題滿分的精英手足無措,因為他們不習慣在訊息有限、資源有限、沒有框框的現實裏一擊即中。

    (相關舊文:阿姐駕到

    第三,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擁有完美履歷的人,未必一定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正因為自小聰明,學什麼都能上手,這種人往往容易感到迷失。如果從沒發掘自己的熱情、沒試過從打擊中反省,他們可能不知道除了贏比賽、考第一外,人生還有沒有別的目標。他們選擇一家企業,往往只重視職級、報酬、社會地位,但未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熱情。無法從工作中發掘出意義的,很難成功,也很難為公司創造價值。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尋找自己的火花

    我好像把擁有完美履歷的人寫得不值一文,當然不是。擁有完美履歷肯定是一種能力,而很多資源充沛的大機構都需要有這種能力的人。履歷完美的人機會一定比別人多,關鍵是要找到和自己履歷匹配的工作就好。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天才倪匡

    著名作家倪匡月初病逝,教許多讀者依依不捨。他雖受正規教育不多,然而想像力豐富、創作力驚人,有本事連續多年日寫二萬字,自言是「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也是香港少數靠筆耕致富的人。倪匡認為自己的才華乃天賦,用完「上帝的配額」後便封筆,從此快意人間,瀟灑生活。

    倪匡毫無疑問是天才,他狂放不羈的作風也符合我們對天才的想像。倪匡曾說過,「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這令我思考,推動社會進步的,究竟源自反叛抑或天分?

    (相關舊文:高IQ = 高成就?

    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Craig Wright為此著書立說。他2020年出版的The Hidden Habits of Genius帶讀者穿越古今,一窺許多偉大天才如達文西、莫札特、畢加索、愛因斯坦等人的生活,內容豐富多采,遠超一般非小說。我猜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怎樣才算天才?神童等於天才嗎?

    (相關舊文:天才與創業

    首先教授一錘定音,指神童不等於天才。神童也許具備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如下棋、音樂、游泳或數學,但這只是「早熟」,顯示其年紀輕輕就能做到一些成人才懂的事,若他們在十七八歲前仍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創作力,則「有效期」後便與常人無異,並非天才的料。因此許多「小時了了」的神童最終沒成為天才,而許多天才小時候也不見得是神童。

    那為什麼莫札特是天才?他不是神童嗎?莫札特的天才不僅限於他才幾歲就能熟記樂譜和擅於彈奏,更在於他彷彿有取之不竭的創作靈感,一生都在創作。而且莫札特和倪匡一樣,不但產量豐富,而且速度也快,一個晚上就能寫好一份樂曲,連琴鍵都不用碰,旋律如在腦海中渾然天成。

    這樣說來,天才必然來自天賦,和中彩票一樣全靠運氣?對此教授也不盡同意。他對天才下的定義是,除擁過人天賦外,其作品需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並能跨越文化界限,歷久不衰。一位天才若要起到改朝換代的影響力,則單靠聰明遠遠不夠,必須有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行。像愛恩斯坦,他固然聰明,在26歲「大奇跡年」一口氣發表了三篇曠古爍今的論文,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持續思考、優化他的「廣義相對論」,以至後來的量子力學。達文西也是如此,這位偉大的天才畫家直到晚年仍每天孜孜學習,沒一刻不在觀察與研究。

    (相關舊文:尋找自己的火花

    除努力、好奇心豐富外,天才也常展現愛打破常規的反叛,不是聽話的「乖寶寶」,這和倪匡形容的一樣。不說遠的,近年最有代表性的天才人物如Steve Jobs、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等,都是喜破舊立新的表表者。正因為他們無法從「常設」的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才會自行開創出新天地,並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人。

    (相關舊文:來自愛爾蘭的天才兄弟

    天才固然是祝福,但若背負「改善人類福𧘲」的重擔,日子想必過得不容易。我們喜愛倪匡,大概除因他才華橫溢外,更見難得的豪邁豁達。香港得此天才,是我們的福氣。

    ***

    本文分上下篇,在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初創律師

    我收到C來訊,自稱是中學的師妹。她入行以來專攻和初創有關的法律服務,偶而看到我寫一些關於初創的文章,又隱約記得我的臉,便來相認。師妹不愧是律師,見面前為確保無誤,她還親自向修女校長求證了我的身份(題外話:向母校求證的應該是接到陌生人來訊的我才對,不是嗎😛)。

    我畢業時師妹才唸初中,如果不是她主動相認,我想無論如何也認不出她:眼前的C一頭清爽短髮,杏色寛鬆西裝外套配同色長褲,內搭白恤衫,恰到好處的化粧和首飾,打扮瀟灑入時。

    看她一副能幹的樣子,我便單刀直入問有關她專業的核心問題:「初創為什麼需要律師?」初創的主要目標是求存,重中之重是市場、產品、團隊,法律服務似乎並無逼切性。

    師妹答得爽快:「初創在最好和最壞的時候都需要律師。」她舉例道,許多初創一開始並不注重股權結構(shareholding structure),合夥人之間的權責十分含糊,平時隱忍不發的問題,往往會在他們融資成功更上層樓,或者生意失敗決定拆夥時被引爆。

    又如許多初創為省錢,依賴模塊(template)處理合約,但許多條款都有可酌斟之處,哪些該放哪些該收,最好由懂法律,又有經驗的人把關。此外,給予員工股權(options)的激勵計劃、和客戶之間買賣的合約等,都是容易「出事」和她主要的工作範圍。

    我又問道,主攻和初創相關的律師不多吧?她說很少,自己是個例外,因為港大畢業後跟隨的第一位師傅,恰恰同時是位天使投資者,所以她從一開始就接觸許多和初創融資、併購等相關的工作,十餘年下來,成了專家。

    師妹五六年前開始在一家律師樓掛單,招徠生意全靠自己。她說自立門戶後第一個月,收入才數千元,如今總算上了軌道。她當初放棄穩定收入,原來是為了家庭 – 看不出眼前這位幹練的女子,已是三孩之母。脱離打工生涯,掌控自己的時間,是她兼顧家庭最好的方法。

    午飯吃到尾聲,師妹徒手拿起切完的豬鞍骨吸吮起來,展現豪邁作風,逗得侍應大樂,「你真懂吃!連骨的肉是最美味的部份,許多客人為保斯文都不肯吃,把它浪費掉了。」師妹笑笑,繼續啜得津津有味。師妹名字與「超男」同音,看她作風不拘一格,家庭事業都能兼顧,果然沒辜負父母改的好名字。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