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幣程式交易員

    上周文章提到,「穩定幣」UST及其相關加密幣LUNA的崩盤,令許多加密幣投資者損失慘重。但我認識一位加密幣的程式交易員,非但沒蒙受損失,還在相關交易中微賺一萬美元。原來他採取了一種較少人用的對沖手段叫「配對交易」(pair trade),得以力保不失。

    (相關舊文:加密幣的浴火重生?

    朋友叫蔡嘉民(Calvin),他還有個臉書專頁,追隨者(followers)約17,000多人。Calvin在其專頁上公開這個交易結果,卻引起酸民(hater)不滿,指他自我吹噓。他認真對待酸民的抗議,一一羅列證據並作解釋。我問,多數人都對酸民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只會消耗你的時間和精神,何必回應?沒想到Calvin正色道,他們亂罵因為他們不懂,這正是投資者教育的好機會。

    (相關舊文:菜鳥初涉加密幣菜鳥再談加密幣當你失去銀行戶口

    Calvin年紀輕輕才27歲,但他小六開始接觸股票投資、15歲就用哥哥開的股票戶口操盤買賣、入讀大學後自學程式交易(algorithm trading),如今累積的股票交易經驗,比不少較他年長的人還多。香港的程式交易員為數不多,兼懂加密幣投資者更少之又少,那天我向Calvin介紹一位在投資銀行從事程式交易多年的朋友,他十分高興,立即把握機會向這位大學師兄取經。畢竟能和他在這方面交流的人太少了。

    除操盤經驗老到外,Calvin還有其他特點頗讓我意外。比如他說,一般人通勤都會採取最省時的交通工具,但他卻刻意選擇耗時較多的方法,如花上30-45分鐘。為什麼?他說採用省時的交通,花在通勤的時間好像較少,但卻無法好好利用碎片化時間,結果反而浪費時間在滑手機等沒建設性的習慣上。他花在交通上的時間長,卻正好利用這些機會來完成一些較複雜的事項,「例如寫專欄」,他說。Calvin每週要寫三個財經專欄,他正好利用交通時間,在手機上完成它們,「這還能確保我不會花超過45分鐘時間在上面」,他解釋。

    剛才提到我那位從事程式交易多年的朋友,一直十分低調,很少公開談投資,遑論開臉書專頁,反正做這行不大需要曝光。但Calvin竟一反常態,為什麼?他說自從他在大學宿舍擺出四個熒幕的陣勢買股票開始,其「大學股神」之名便不逕而走,每天遭十多廿人索取「貼士」,不勝其煩,於是乾脆將之放上專頁方便大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可以利用專頁來作交易紀錄,自我檢討。他本來已有寫交易日記的習慣,將之公開,沒什麼大不了。

    寫到這裏,你大概想知道Calvin怎麼「部署後市」吧?說出來也難以實行,因為他做的交易短線至只幾小時,在程式輔助下也不時調整「追/沽」指示,一般人怎麼跟隨得了?而且程式交易亦非必勝,只是賺多蝕少而已。許多人投資只是「問冧把」,盼一朝致富,心態和賭博無異。但Calvin視投資為學習,上班之餘還創業開班授徒教投資。能從投資中取樂,自然穩賺不賠。

    (相關舊文: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IPHatch香港區比賽

    朋友來訊,說他正協助籌劃一個初創比賽,問我可否略作介紹。

    「初創比賽林林總總,你提及這個IPHatch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我問道。我曾在資訊科技商會工作過,每年都會舉辦創業比賽。我們的比賽奬金欠奉,要如何吸引優秀的參賽者?唯有出盡人脈,邀請名人擔任評判,他們通常是成功的創業者或天使投資者等。對參加者而言,即使最終無法脫穎而出,能有機會在這些「星級評判」面前演示也值得;那就是我們比賽的「賣點」。

    至於這個IPHatch比賽,朋友告之已舉行了三年,獨特之處是有跨國科企提供科技專利技術組合(technologies patent portfolios),讓初創和中小企發揮創意應用於其產品中,這樣就可結合大公司的科技專利和初創的創意,相得益彰。

    今年IPHatch比賽共有16個專利由Nokia, Panasonic及城市大學 (CityU) 提供,可供選擇的科技類別不少,若有初創能從中發掘適合自己的技術專利並勝出,除可省下一筆專利開銷外,還可得到主辦方在商務網絡、市場拓展、知識產權策略、甚至籌募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援。

    例如往屆其中一名得獎者「E食便當」推出的熱食便當售賣機,用戶預訂後可於指定地點自取暖笠笠外賣,這產品在嚴控社交距離的疫情下發展不錯。團隊應用了Nokia提供的互動媒體執行器(Interactive media executor)專利,幫助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以設計更合口味的餐單,並提升顧客體驗質素。

    除舉辦過創業比賽外,我也曾為大學的創業比賽擔任過評判,其中一個評審原則是看參賽產品有沒有product market fit。「發明家」通常太沉迷於產品研發,未必考慮到市場需要,但如果市場不存在,再驚天動地的發明也會以失敗告終。而這個IPHatch聰明之處,是把專利技術(「產品」)展示出來,讓初創去發掘其product market fit。真是四両撥千斤的好點子呢。

    若對IPHatch有興趣者,可以報名參加比賽簡介Webinar以了解詳情。祝早日找到product market fit,比賽奪魁,創業也成功!

    IPHatch 網址:https://www.iphatchday.com/hong-kong

  • 加密幣的浴火重生?

    人們說「幣圈一日,人間十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最近發生在只有十來年歷史的加密貨幣市場,過程極之驚心動魄。加密幣LUNA/UST的崩盤為期不過數天,已蒸發掉99%、數百億美元的市值,其震撼威力可想而知。很多人認為這代表加密貨幣正走向末日,但從「反脆弱」(Antifragile)的角度觀之,則說不定是加密幣浴火重生,走進欣欣向榮的轉捩點。

    (相關舊文:為什麼鐵達尼號必須沉沒?

    TerraUSD(UST)是加密幣中的穩定幣(stablecoin),價值與美元掛鈎,比率是1:1。香港的聯繫匯率得到外匯儲備的百分百支持,由金管局透過「買入港元、沽出美元」或「買入美元、沽出港元」來達到穩定的兌換保證。自1983年成立以來,香港聯繫匯率歷經數不盡的風浪,最經典一役是抵禦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的衝擊,至今仍為世上最可靠的金融制度之一。

    與聯繫匯率相比,UST和美元之間的掛鈎,不靠十足美元資產的支持,而是透過另一種加密幣LUNA,和複雜的演算法而成。簡單而言,當UST價值超過一美元、表示其供應減少時,系統就會「銷毀」LUNA來釋放UST;反之,則會「鑄造」LUNA以吸收市場上過多的UST,保持其價值在「穩定」狀態。UST自2020年9月誕生以來深得市場歡心,成為USDT和USDC以外,加密幣市場總市值第三大的穩定幣。至於和UST互利共生的LUNA,也在崩盤前一個月左右,達到119美元的歷史高位(ATH, all time high)。

    發明此雙幣系統的人叫Do Kwon,是一名才三十歲出頭的韓國人,畢業於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系,曾於Apple和Microsoft任職工程師。他創業後獲大量風投背書,又被Forbes選為30 Under 30,得到一流科技傳媒的垂青,很符合web3叻仔的一貫形像。

    (相關舊文:歡迎光臨元宇宙上榜饑渴症

    可惜「少年你太年輕」,Do Kwon曝得大名引起別人打LUNA/UST的主意。崩盤事件發生在5月8日星期天,有大戶趁系統更新、撤掉資金的的空檔,率先抛售價值8400萬美元的UST,同時Twitter上開始出現不利謠言,而其他大戶也陸續在交易所中大量沽出UST…連串有默契的行動令UST的價值與美元輕微脫鈎,信心危機引起散戶恐慌,紛紛解鎖本來質押的UST在市場上抛售,進一步加劇UST的跌勢。為維持UST價值的穩定,系統唯有不斷鑄造LUNA來吸納UST,可惜速度追不上之餘,反而導致LUNA價格也急跌⋯⋯這就是整個崩盤事件的起點。

    (參考文章:8400萬美元撬動400億金融帝國,UST的崩盤始末

    幾天之內,LUNAUST的價格暴跌至近乎「清零」,執筆時UST僅報0.17美元,LUNA更跌至0.0003美元以下。回望LUNA一個月前逾百美元的高位,真是情何以堪。

    有人翻出Do Kwon在崩盤前不久接受的視像訪問,其中他提到95%加密幣企業都會倒閉,還笑著說看它們死去應頗具娛樂性。我覺得Do Kwon作出這樣的預測很正常,畢竟絕大多數加密幣企業十分年輕,根本沒經過像樣的風浪洗禮,自然不堪一擊。他只是沒料到,是自己的公司率先應驗了這個預言而已。

    但大家不妨想一想,Do Kwon「身先士卒」在眾目睽睽下慘烈地被擊倒,這一幕必令參與加密幣的後來者更加警惕,他們在系統設計、資產配置、保安等方方面面必將考慮得更周全,減少自己被同類方法擊倒的可能性。即使Do Kwon東山再起,他也會學乖,不會重蹈覆轍,那他下次成功的機會就比這次高了。這不正是「反脆弱」在發揮作用嗎?好比香港的聯繫匯率,每捱過一次衝擊,就會帶來一次系統升級的機會。經歷的風浪越多,升級的次數越多,系統越穩固,被擊倒的可能性就越低。

    對那些「睇死」加密幣的人而言,別忘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金科玉律。市場激烈地發揮「汰弱留強」作用,留下來的企業和整個生態只會因此更強大,而非更脆弱,除非整個區塊鏈系統連同互聯網都被一舉殲滅吧。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