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創律師

    我收到C來訊,自稱是中學的師妹。她入行以來專攻和初創有關的法律服務,偶而看到我寫一些關於初創的文章,又隱約記得我的臉,便來相認。師妹不愧是律師,見面前為確保無誤,她還親自向修女校長求證了我的身份(題外話:向母校求證的應該是接到陌生人來訊的我才對,不是嗎?)。

    我畢業時師妹才唸初中,如果不是她主動相認,我想無論如何也認不出她:眼前的C一頭清爽短髮,杏色寛鬆西裝外套配同色長褲,內搭白恤衫,恰到好處的化粧和首飾,打扮瀟灑入時。

    看她一副能幹的樣子,我便單刀直入問有關她專業的核心問題:「初創為什麼需要律師?」初創的主要目標是求存,重中之重是市場、產品、團隊,法律服務似乎並無逼切性。

    師妹答得爽快:「初創在最好和最壞的時候都需要律師。」她舉例道,許多初創一開始並不注重股權結構(shareholding structure),合夥人之間的權責十分含糊,平時隱忍不發的問題,往往會在他們融資成功更上層樓,或者生意失敗決定拆夥時被引爆。

    又如許多初創為省錢,依賴模塊(template)處理合約,但許多條款都有可酌斟之處,哪些該放哪些該收,最好由懂法律,又有經驗的人把關。此外,給予員工股權(options)的激勵計劃、和客戶之間買賣的合約等,都是容易「出事」和她主要的工作範圍。

    我又問道,主攻和初創相關的律師不多吧?她說很少,自己是個例外,因為港大畢業後跟隨的第一位師傅,恰恰同時是位天使投資者,所以她從一開始就接觸許多和初創融資、併購等相關的工作,十餘年下來,成了專家。

    師妹五六年前開始在一家律師樓掛單,招徠生意全靠自己。她說自立門戶後第一個月,收入才數千元,如今總算上了軌道。她當初放棄穩定收入,原來是為了家庭 – 看不出眼前這位幹練的女子,已是三孩之母。脱離打工生涯,掌控自己的時間,是她兼顧家庭最好的方法。

    午飯吃到尾聲,師妹徒手拿起切完的豬鞍骨吸吮起來,展現豪邁作風,逗得侍應大樂,「你真懂吃!連骨的肉是最美味的部份,許多客人為保斯文都不肯吃,把它浪費掉了。」師妹笑笑,繼續啜得津津有味。師妹名字與「超男」同音,看她作風不拘一格,家庭事業都能兼顧,果然沒辜負父母改的好名字。

    ***

    本文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維艱

    我一個好朋友創業逾十年,經歷過種種高低起伏。他第一家公司,曾打入美國的著名初創加速器、籌到不少錢、成為傳媒寵兒,但也曾因過度擴張而迫不得已緊縮人手。把第一家公司賣盤後,他令第二家公司成功上市,並在web3大行其道時推陳出新,緊貼元宇宙潮流,吸引風投倒過來向他獻媚,欲分一杯羹。但風光背後,是不為人道的巨大壓力。

    我知道朋友向有閱讀習慣,那天見面時便提到:「不如抽空重看Ben Horowitz寫的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吧,第四章有幾頁講『Struggle』(掙扎),對今天的你應該頗有啟發。」

    (相關舊文:創業者的血淚汗CEO的快樂指數

    Ben Horowitz是矽谷明星級風投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的合夥人,也是創業者們最尊敬的前輩之一。例如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當年因俄羅斯利用社交平台介入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受牽連、焦頭爛額之際,也靠閱讀Ben Horowitz另一本書What You Do is Who You Are而得到啟發,找到重整旗鼓的方向。Ben Horowitz有這種能耐,因為他在多年創業與經營的生涯中,關關難過關關過,淬練出不少智慧。

    (相關舊文:亂世領袖vs盛世領袖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Ben Horowitz1990年以程式員的身份出道,95年加入Marc Andreessen創辦的瀏覽器公司Netscape(網景),是第一代互聯網人。98年將Netscape賣盤給AOL後,他99年和Andreessen創立新公司Loudcloud,為其他互聯網公司提供雲端服務。憑Netscape的成功往績配合科網熱潮,Loudcloud一起步便快似火箭,勢不可擋,想請誰請誰,想拿誰的錢拿誰的錢,但極樂日子沒過幾天,就遇上科網泡沫爆破,市場、資金、生意…全被瞬間冰封,大量客戶倒閉,公司亦陷破產邊緣,逼不得已在2001年進行上市計劃,冀籌募資金週轉。

    好不容易在寒冬中拉扯上市後,還未喘過氣來便遇上911恐襲,市場危如壘卵,他們只得將Loudcloud的業務100%賣給對手,只留下一小隊精兵將公司轉型為軟件服務Opsware,維持上市地位。在最窘的時候,Opsware的股價只有0.35美元,邁向被除牌邊緣,Horowitz唯有再以不懈努力開發產品和拉投資,90天限期內硬把股價站穩在1美元以上。捱到2007年,Horowitz終將Opsware賣予HP脫手,當時股價為14.25美元。2009年,Horowitz告別十載創業/經營者生涯,與Andreessen再度合夥,成立a16z,轉型為風投至今。

    Horowitz之所以在創業者心目中享有祟高地位,因為創業中可以遇到的困難,他幾乎全經歷過,而每次都咬緊牙關挺過去,沒被擊倒。在Struggle這一短短的章節中,Horowitz便以Steve Jobs和Mark Zuckerberg為例,說「垂死掙扎」是每個CEO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CEO能否成為偉人的最佳試練。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並非新書,很多創業者都像我朋友般一早讀過,但未有相關經歷時,智慧之言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今時今日朋友身在局中,旁人未必理解他的困難,但Horowitz這種創業老兵的話卻有機會發揮作用,助他從迷霧中領悟到出路來。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Meta告別一姐

    加盟Meta(Facebook)14年的COO Sheryl Sandberg宣佈將於今秋離任,標誌著她和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共治」的年代正式結束。她是矽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也是建立Meta帝國不可或缺的功臣,但自2016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後,Sheryl Sandberg的光環逐步褪色,並埋下離任伏線。她鼓勵職場女性「挺身而進」(lean in),但一個普通女人若想複製Sheryl Sandberg的成功方程式,恐怕在虛擬世界中實現還容易些。

    (相關舊文:女強人另一半喺邊

    Sheryl Sandberg作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表者,總是在最好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出身中產家庭的Sandberg,1991年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在精英雲集的McKinsey短暫地擔任商業顧問一年左右,就被大學恩師、時任美國財長的Lawrence Summers提拔到白宮任職。期間Sheryl Sandberg不但開始在華府建立廣闊的人脈(這在後來Facebook捲入政治風波時發揮了一定作用),也因此認識了Google的CEO Eric Schmidt,並獲後者邀請到Google上班。

    (相關舊文:如何成為1%打工精英

    當時Google只是一間初創公司,距離上市還有好些日子,Sheryl Sandberg一度對新職猶疑,但成功被Eric Schmidt打動,那句話現在已成為傳奇的一部份:「別儍了,你若獲邀登上火箭,趕緊答應,還問坐哪個位置嗎?」Sheryl Sandberg亦不負所托,任職Google期間不但見證了一代巨企的上市,還把本來只有四個人的廣告部門擴展到4000人之多。

    2007年,已在矽谷安頓下來的Sheryl Sandberg,在一個科技界的派對上遇到當時才23歲的Mark Zuckerberg。其時Facebook才誕生不久,用戶人數正在猛增,是矽谷最炙手可熱的初創,但缺乏盈利模式。Sheryl Sandberg和Mark Zuckerberg的年齡相差15年,但二人卻出乎意料地一拍即合,一年後Sheryl Sandberg正式加入Facebook任職COO,開展了矽谷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一段賓主關係。

    Sheryl Sandberg把她在Google開拓的廣告模式引入Facebook,不久便替Facebook拉到福特、可樂、星巴克等廣告客戶,此後更一步步把Facebook打造成幾乎以廣告為99%收入來源的萬億科技帝國。她主政下,Facebook的廣告收入滾滾而來,不喜打理業務的Mark Zuckerberg可全心全意進行產品研發,那是Facebook的全盛時期,也是二人關係最緊密的一段時光。Facebook早期投資者、風投a16z的創辦人Mark Andreessen形容,Sheryl Sandberg成功得把自己的名字塑造成一個職銜,他們?下每家初創都在打聽,如何找到「一位Sheryl」。

    她人生中的「亢龍有悔」大約發生在2016年,那年Facebook捲入俄羅斯利用社交媒體操縱美國總統大選的風波,而危機發生時她才喪夫不久,心情並未完全平復。Mark Zuckerberg怪她沒好好把關,以致他要以wartime CEO自居,「出山」收拾局面,二人之間的嫌隙不斷擴大。期間二人都曾出席華府的聽證會,而Sheryl Sandberg的傲慢和精英嘴臉,亦開始曝露人前。

    (相關舊文:普京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2020年拜登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後,曾有傳聞指Sheryl Sandberg有機會出任內閣成員,她的能力、精英的背景、和民主黨的友好關係、女性的身份等,都是有利條件,可惜Facebook的私隱醜聞頗令她形像受損,致其暫時無法「商而優則仕」。即使如此,Sheryl Sandberg仍可被稱為人生贏家。她到今年秋天才53歲,在進入社會的30年間,先在美國國力最盛的時期(克林頓年代)踏足白宮,再於科技業起飛的年代先後晉身Google和Facebook的核心團隊,一般人一生能有一次這樣的機遇已不容易,她連中三元,可謂今生無憾了。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篇,於上周五及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