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讀書

    一個創業的朋友向我推薦「樊登讀書」,說他和幾位創業朋友最近都迷上它,每天駕車聽「說書」,上班來回一小時,剛好「聽」完一本書。

    我是英文書摘App Blinkist 的付費用戶(它現已增加audiobook功能,可整本書聽),每週最少完成一本,早已習慣「聽書」;比樊登更早登場的羅振宇和其產品羅輯思維,也一度令我入迷。這位樊登有多捧?令我很好奇。

    一口氣聽了幾本,包括中文寫的歷史書《宋徽宗》、《歐陽修》,和英文原著Lean In與Zero to One,感覺不錯,中文書尤其說得好。如《宋徽宗》,樊登邊說邊加插徽宗寫過的詩詞,聽來甚悅耳;至於英文書,我還是比較喜歡Blinkist的風格,精簡、直接,像筆記一樣。樊登的演繹是把整本書看完融匯貫通,再加上自己的心得講出來,這作為「節目」來說無疑更好聽,但風味卻和原著大相逕庭了。

    (後來我看樊登接受的訪問,他將一般的書摘稱為「物理式解讀」,自己的則為「化學式解讀」。孰優孰劣?各有所好吧。)

    香港人好像沒有聽書的習慣(看書就更不用說了),但在內地和台灣,樊登和他之前的羅振宇都很受歡迎。熟悉國情的創投圈朋友說,羅振宇幾年前以「羅胖」的渾號成功開發出「羅輯思維」這個「知識付費平台」,一度在創投界很火,市值節節上升,後來似乎犯上一些內地初創愛犯的毛病,旁騖太多,後勁不繼。但他成功開拓了一群愛書人的市場,樊登冒起後,「接收」下這個市場,也火起來了。

    樊登比羅振宇年輕三歲,二人背景有點接近:都是書獃子、曾在中央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口才皆十分了得。他們學而優則「商」,憑本身的興趣和優點,借互聯網的普及迅速俘虜神州大地的網民和文青,把「知識產業」轟轟烈烈地大搞起來,各自的會員數量,皆以千萬計。

    我有閱讀習慣,不會以書摘App取代看書,如Blinkist,更像是個助我挑書看的好幫手;儘管如此,Blinkist、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等App,卻是填補碎片化時間的好夥伴,尤其在不利看書的時候(如駕駛或洗碗中)。此外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的成功,令我不得不佩服內地與台灣人對渴求知識的熾熱。我的創業朋友心思思想搞樊登的廣東話版,服務海內外香港人,你認為有這樣的市場嗎?

    相關舊文:聽書成習慣
    樊登讀書試聽:《宋徽宗》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區塊鏈社會學》

    一位好友看完高建的新書《區塊鏈社會學》後,忍不住發短訊給我:「Wow,高建的新書太精采了。簡直是本哲學書!」

    「是啊,」我附上一個笑到哭的emoji,「所以我相信不少人沒看懂。」

    高建見到這句話,心裏大概不好受。他寫這本書的原意之一,正是因為知道很多人「聽不懂我講什麼,純綷因為相信我而支持」,所以想借此書好好解釋,希望「大家不用再支持得不明不白」。

    高建請你別為此糾結;借另一位好友的話,要理解高建,「須得有一定的智力與知識水平」,我就常透過這位好友理解高建,一點一滴突破自己的盲點。

    作為一名搞不懂區塊鏈技術的「麻瓜」,以下嘗試做一件不討好的事,就是把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極簡單地整理出來,如果因此啟發了你對原著的興趣、甚至成為世上少數擁有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的一員,就算功德無量了。

    高建在我用5,500LikeCoin買下的這本書上題了八個字:「人文為體、科技為用」,全書就是這八個字的最佳體現。它在一眾有關「區塊鏈」的書中別樹一幟,不是經濟書、不是科技書,就是如我朋友所言,是本哲學書,直接告訴我們「區塊鏈」的應用如何顛覆現行的社會制度。如果說深奧,全書最深奧(也最重要)的大概是最後一章、第五章「區塊鏈與治理」,因為它完全突破了我們對社會制度、民主和國家的想像,讀者就如忽然從二維平面跳到三維空間那樣,得費點勁才能有所領悟。

    但不要因此被嚇怕。本書的首兩章、「誤解詞典」及「區塊鏈與信任」寫得非常好看,用上許多生活例子,助讀者從根本上反問、思考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如價值vs價格、真實與虛擬等。我曾目睹高建在一個場合上,被激動的聽眾揚起手中鈔票詰問,閱讀這兩章時恍如重現高建不厭其煩地向人孜孜解釋「什麼是真錢」的一幕。

    像剝洋蒽般,看完第一、二章後若想繼續學習如何透過區塊鏈來顛覆金融制度和大眾媒體,不妨接著看第三章「區塊鏈與價值」及第四章「區塊鏈與媒體」。本身對互聯網有一定認識的,這兩章讀來應該不難,引用作者的話,「區塊鏈可理解為互聯網的延伸,同時也是互聯網糾正的機會」。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麻瓜」,如果你無法接受或忍受Facebook霸權、「同溫層」作惡和假新聞充斥的話,相信這兩章也可以提出不少可供思考的出路。

    我和好友看此書的經驗是,不必急於完成它,有需要時暫停、思考、重看。他看到「金錢較適合用作形容詞而非名詞」時(第三章、第94頁),不得不停頓了五分鐘深入思考。至於我自己,除首兩章掌握得比較快以外(因為曾我不止一次,聽高建親自解說過),其他章節有些部份都需要一看再看。這是一本寫得相當認真、嚴謹的「思考書」,別把它當一本消閒書看,匆忙看完後好在社交媒體上吹噓「成就解鎖」。

    看到這裏也無法引起你對原著的興趣,或幫助理解此書的內容的話,完全是我的責任。但套用高建的話,不必嘗試先了解區塊鏈的技術、再去學習它的應用;不如倒過來,先學習怎麼去用它再說。「人文為體、科技為用」,透過生活作載體加以應用,科技的價值才能得到呈現。來,行動吧。

    相關舊文:

    銀行的恐懼

    自己的錢自己融

    菜鳥初涉加密幣

    高總出市區

    ***

    本文率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見報

  • 大學生創業

    幾年前當政府開始有系統地為香港的初創提供更整全的支援、當共享工作間與加速器突然湧現時,我有個創業多年的朋友,以一副「世事已被看透」的口脗說:「這一切不過是以『創業』來包裝『失業』。只要大學生畢業後有個『創業』的身份,那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能稱之『失業』啦,這分明是政府操控失業率的手段嘛。」

    我對朋友的「陰謀論」不置可否,因為從不曾以這樣的角度看「大學生創業」。但今天遇上這一幕,令我想起朋友說不定真有幾分洞見。

    這天我正在趕路,登上行人天橋不久,卻被一位少女截住了。

    「我們是大學生創業,你就試一試,給我們一點支持吧。」雖然口罩遮住了她半張臉,但眼睛卻堆滿了笑,又充滿期盼,我不忍拒絕她,只好停下來,聽她介紹。

    小妮子絮絮地說,她們在東南亞旅遊時發掘了這產品,覺得很適合香港市場,就想代理下來。與師兄師姐們湊了一點錢想開店,卻遇上疫症來襲,坐困愁城,無奈之下唯有拉個易拉架、擺個街站「打遊擊」。

    類似的產品很多,我耐心聽了一下,發現這產品並沒有什麼特別。再望一望他們的「攤檔」,全無產品資料介紹,又無標明價錢,就連宣傳其社交網站的QR code都欠奉…唯一接收得最清晰的資訊,就是少女反覆訴說:「支持一下大學生創業吧,今天買二送一…」她的聲音跡近哀求了。

    我狠心拒絕了她繼續趕路,深深嘆息,如此「創業」,成功的機會近乎零啊。首先此產品並非原創,商業模式純綷低買高賣,在市場上能有多大優勢?再以這個「街站」來說,目的到底是宣傳呢,還是散貨?如果為了散貨,為什麼連價錢都沒有列出來?如果為了宣傳,最低限度把品牌和社交網站展示出來,請途人加入做粉絲,再慢慢累積口碑吧。隨便在街上抓個人來試用產品,怎麼知道對方是不是目標顧客?這不是十分低效兼浪費嗎?也不必再數下去了。

    想起幾年前寫「煲劇學創業」,劇中主角的太太要「創業」,被身為對沖基金老闆的丈夫連珠炮發搶白一番,因她全無「創業」概念,又無相應準備,唯一優勢就是丈夫的身份,使投資者不得不「應酬」她。今天我遇上這個團隊,熱情可嘉,但也幾乎沒有優勢可言,唯一倚仗的就是「大學生創業」此身份,說不定若向某NGO申請青年創業基金之類,得到的資助比這樣「擺檔」還多啊。我衷心希望,他們能汲取教訓、檢討經驗,下一次「創業」,拿出比「大學生創業」更大的優勢來。

    相關舊文:煲劇學創業

    ***

    本文精簡版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率先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