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爭奪對象

    開發名滿天下的產品是許多初創的夢想,如果有人為你的夢想埋單,更妙不可言。難怪許多初創都渴望得到投資者垂青,尤其一些擁有金漆招牌的風投(Venture Capital, VC),那得到的遠不止錢,更有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的明星效應。

    得到著名風投垂青的難度,和到荷里活成功試鏡不相伯仲吧。不妨活學活用「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換個角度,想一想究竟風投如何尋找投資機會,令自己成為被爭奪的對象

    用試鏡的比喻:當剛冒起的佐治古尼苦惱得不到導演垂青時,導演們也很苦惱試來試去找不到心儀的演員;同樣地,初創很想得到風投相中,而風投最大的苦惱,一是落錯注,二是錯過機會。所以對風投來說,源源不絕的deal flow可謂他們的命脈。

    明白這個道理,欲融資的初創就要思考如何令自己進入風投deal flow的「偵測範圍」,以增加得到垂青的機會。不久前我參加一美資銀行舉行的初創活動,講者之一是本地風投Fresco Capital的代表,他分享的正正是其團隊尋覓投資對象(deal flow)的三個方法。眼見機不可失,我立即記下重點。

    第一個方法,我認為幾乎是大海撈針,和在時間長河與茫茫人海裏碰上心儀對象的機會率一樣低:由假設(hypothesis)出發。Fresco Capital通過調研,會對市場作出一些假設,比如說,假設大學畢業生未必擁有某些工作技能,造成職場錯配。他們會主動尋找擁同樣理念的團隊,看他們為此提供怎樣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對症下藥。

    因為雙方本身理念一致,所以很容易產生共鳴(「你也在嗎?」),惺惺相惜下,雙方達成合作的機會很高。不過,我認為用這個方法去「碰」投資者,機會率和緣份一樣飄渺,可能三生三世都遇不上,除非你對自己的假設有強大決心。

    第二個方法,善用網上資源。許多網上平台是風投的「搜獵」對象,如AngelListProduct HuntKickstarter等。如果你的產品在Product Hunt上大受歡迎,一再成為推薦對象,很難不引起風投的興趣。不要忘記,風投最忌missing out(錯過機會),利潤事少,面子事大。Fresco Capital也喜歡從這些平台上發掘下一個投資對象,初創若想得到他們的垂青,應思考如何令自己在這些平台上突圍而出。

    第三個方法,「識人好過識字」,下期續。

    ***

    本文精簡版9月20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佐治古尼的試鏡祕訣

    George Clooney(佐治古尼)是荷里活大明星,90年代中憑電視劇《ER》的醫生角色Dr. Ross成名,是少數能從小銀幕紅到大銀幕的演員。

    不過,《ER》雖令佐治古尼廣為人識,能為他奠下一線男星地位的,卻是2001年金像導演Steven Soderbergh(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電影《Ocean’s Eleven》,擔正此劇後他才飛黃騰達、大紅大紫。那從90年代中的《ER》,到2001年的《Ocean’s Eleven》之間,半紅不黑的佐治古尼,究竟做得最多的是什麼?

    是試鏡。作為世上最大的夢工場,荷里活有十分專業嚴謹的試鏡制度,而當時嶄露頭角的佐治古尼,也陸續收到許多電影試鏡的邀請。他當時已是個小有名氣的電視明星了,每次試鏡,佐治古尼總是準備充足,渾身解數地向導演監製施展魅力,相信人們一定會愛上他。但不知為什麼,他總是鎩羽而歸。

    一次又一次失敗,令佐治古尼飽受打擊,他不明白為什麼電影導演們總是不夠喜歡他,他不知道該如何討好他們,他埋怨荷里活的試鏡制度無法令他好好發揮…在事業的低谷,佐治古尼靈光一閃,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試鏡」這回事。

    試鏡並非純綷是給演員們的考驗啊,導演們也同樣焦急地想通過試鏡,去找到心目中完美的演員吧。我不要把自己當產品般推銷給導演們,佐治古尼心想,我該想像自己是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的人。他開始從導演和制片人的角度下功夫,了解他們苦苦尋覓的角色是什麼,然後盡量以他們需要的形像試鏡。這一轉念,居然神奇地湊效。此後的故事,就不必贅述了。

    佐治古尼試鏡的故事,我從Ryan Holiday的書The Obstacle is The Way中看到,曾經在一個為初創講公關技巧的場合引用過,觀眾反應很好。很多初創都渴望得到媒體報導,藉此增加知名度、吸引用戶、招徠投資者…他們只一味想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多獨一無二,卻不懂從媒體的角度出發:傳媒需要這樣的故事嗎?新聞行業最講究時效性,如果你的初創故事能配合時勢所需,自能大大增加曝光的機會。

    初創如想引起投資者興趣,同樣可以從這嶄新的角度出發,增加自己的成功機會。下回談融資:究竟投資者如何尋覓投資對象(deal source)?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寫推理小說成名的程式員

    上月弟弟從書展回來,丟下一句話:「倪匡說香港作家陳浩基的推理小說,比東野圭吾的還好看!」

    好睇過東野圭吾?很難吧。我是東野的忠粉,家裏的小說,除少女時代開始看的亦舒、全套金庸外,以東野的最多;他的《嫌疑犯X的獻身》,我認為是世界級推理經典;他大部份書我都看過,本本有驚喜,每每「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且東野對自己要求很高,不但寫得多寫得密,還力求不重覆,常創作新鮮類型自我挑戰…(下刪8000字)推理小說寫得比東野圭吾還好看、且是香港作者、而我竟然聞所未聞?真令人汗顏,立馬找陳浩基最著名的作品《13.67》來看。

    小說之中,我認為推理小說最難寫。我常想像,一個好的推理小說家,除打開Word寫作外,還有一個Excel,寫下如數學程式的每一條線索,務必在小說完結前,像解開數學程式那樣將它們工整地逐一對好,否則便無法自圓其說。前面說東野圭吾的小說好看,因為他的故事有的結構很複雜,感覺是若這樣發展下去,那即使某道數學程式解對了,卻成為下一道的死結,會自相矛盾。故此要一次過以絕妙的答案解開連串數學題,難度極高。一旦作家成功解題,我們無不拍案叫絕。

    那陳浩基最聲名大噪的作品《13.67》又如何?這本書共六個中篇,每篇獨立成章,而主角神探關振鐸和他身邊的一些人物,則貫穿全書。「13」是指2013年,「67」則為1967年,每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個獨特的年份:2013年、2003年、1997年、1989年、1977年、1967年。看到這些數字,香港讀者大概能猜到,陳浩基的野心不止寫出一系列精采的推理小說,他還想借大時代的背景,來勾劃香港社會面貌之變遷。

    我看完第一篇(《黑與白之間的真實》)後覺得還不錯,但有點故弄玄虛(真是很難討好的讀者啊);第二篇《囚徒道義》講牽涉女明星謀殺案的黑幫雙雄對決,有些出人意表;到第三篇《最長的一日》,幾條仿似互不相關的情節同時展開(旺角女人街「鏹水彈」、中環嘉咸街意外、悍匪越獄),中段毫無頭緒,到解謎的一刻…嘩,真係好勁!我對陳浩基靈巧的心思感到嘆為觀止。此後三篇我越看越快,直到最後一個故事的最後一句,忍不住站起來深呼吸幾次以平復情緒。難怪封底語寫道:「讀到最後一頁,更是拍案叫絕,忍不住翻到第一個故事再讀一次!」

    我服了。陳浩基肯定是我看過最好的香港推理小說家。他的Excel大概有好多道複雜的數學題,而他沒有遺忘任何一道。這本《13.67》更是被文壇公認的佳作:先於2015年台北國際書展奪得大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作家)、復登2017年度日本「週刊文春推理Best 10(海外部門)」及「本格推理Best 10(海外部門)」兩大推理排行榜冠軍小說(日本作品連奪兩獎的也極少,《嫌疑犯X的獻身》乃其一),還賣出了英、美、法、加、日、韓得版權。陳浩基成功以香港作家身份,打進了國際市場,小說還被導演王家衛買下電影版權。

    我上網查看陳浩基的背景,才知他畢業自中大計算機科學系,在三十歲那年決心辭工全職寫作前,是一名程式員。在一個電視訪問中,陳浩基說,寫程式正正需要推理的思維,每完成一個程式後發現bug,必須如偵探般層層推敲,把bug揪出來並解決掉。

    程式員的訓練,不但是投身科網創業的基礎,更是成為推理小說家的優勢。對陳浩基來說,兒時酷愛推理小說是興趣,投身社會成為程式員是技能。某年某刻,靈光一閃,興趣和技能如被電流同時擊活,瞬間開闢出新天地,誕生一位超群卓越的推理小說家。這是讀者的福氣,也是香港人之光。

    *相片取自《立場新聞》

    ***

    本文分上下兩篇,分別於8月30日及9月6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