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搭𨋢的故事

    我從一位風投(風險投資人,venture capitalist)朋友那兒聽來這個故事:

    三個人從環球貿易廣場ICC地下電梯大堂,進入直達101層的電梯裏。按下「101」 後,電梯開始高速爬升。

    此際三人抓緊時間,各忙各的。一個人有節奏地、不斷把額頭撞向牆壁,「碰碰」作響;另一人則不住地往上跳,每一下都很起勁;還有一人,表面上在閉目養神,口中卻在唸唸有詞背誦《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大約一分鐘後,電梯到達101層,戛然而止。門一打開,三人不徐不疾步出電梯,在該處守候多時的記者和攝影師們立即一擁而上,擠成一片。人群中有人高呼,請問三位是如何快速地從地下到達101層的,可否向我們分享你的祕訣,好讓後進們學習?

    第一人道:「必須不斷地碰牆!不管額頭多麼痛,都不要放棄!」

    第二人道:「每一次往上跳時,高度都要一致,而且要堅持跳至少一百下!一百下!」

    第三人道:「於我而言,不管別人做什麼,我只管誠心誠意唸誦《心經》。」

    訪問完畢,記者們很滿意三人的分享,三位也很滿意自己的表現,畢竟他們都切切實實地以碰牆、跳躍和唸經等不同的方法,成功在一分多鐘內,從ICC地下直達101層,他們付出的努力毫無挑剔之處。訪問曝光後,城市裏出現許多人在不同的地方碰牆、跳躍和唸經,期望有朝一日能像三人般成功。

    可惜不管後來者多麼努力,卻無一能複製三人的成功。因為三人之所以能到達ICC的101層,與碰牆、跳躍和唸經均毫無關係,關鍵是他們搭對了電梯。可是因為這原因實在簡單得不必解釋,所以沒有人相信。

    下次若有人向你侃侃而談自己的成功創業,不妨留心傾聽他到底是碰牆、跳躍、唸經,抑或純綷搭上一台高速上升的電梯。

    ***

    上文9月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者的血淚汗

    Tesla主席Elon Musk月初開車往機場途中,忽然特朗普上身,在Twitter上打了9個字,如下:

    “Am considering taking Tesla private at $420. Fund secured.” (正考慮以$420私有化Tesla。錢已備。)

    可惜他並非翻雲覆雨的美國總統,區區9個字的痛快讓Elon Musk付出極大代價:Tesla股價在一小時多之內暴升7%、交易暫停,復市後全日漲11%;翌日驚動證監要求解釋,後來還收到傳票;而事前對Elon Musk此舉毫不知情的董事局為此大發雷霆,放風指有意招聘一位二號人物分擔其工作云云。這一切令本已身心透支的Elon Musk百上加斤。

    為力挽狂瀾,Elon Musk其後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展現柔性一面,自揭風光背後付出的淚與汗:他每星期工作120小時,而且自2001年起,沒放超過一週的假;他大部份時間留在Tesla生產基地或總部,不分晝夜,生日那天也不例外,24小時都在工作中渡過,沒有人和他慶祝;弟弟結婚,他在婚禮前2小時才坐飛機抵達,事後又立馬飛回去工作。最糟的是如果不吃點安眠藥Ambien,他無法入睡。

    超長工作時間、巨大壓力、睡眠不足,這幾乎是所有創業者的家常便飯,尤其「無覺好瞓」,一位美國知名的創業者曾形容自己「睡得像嬰兒,每兩小時醒來一次並哭泣」,我曾把這句製成「金句圖」分享在臉書,許多創業朋友紛紛按讚,深表共鳴。箇中辛酸,過來人才明白。

    不只Tesla這種世界級企業的CEO,才有這麼大的精神壓力,即使只有幾十人甚至幾人的初創,CEO一樣面對不足為外人道的無窮壓力。再小的公司,對外有用家、客戶要交代,對內有員工的生計要肩負、股東的要求要應付,還有劇烈的的競爭如影隨形,CEO猶如驚弓之鳥,難以鬆懈。我有幾個朋友,認識了好長日子後,才知他們曾按樓、借錢或碌信用卡出糧給同事,自己孭上重債,每月捉襟見肘,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

    在講究「小確幸」和「佛系」的年代,初創CEO的拼搏或使許多同輩大惑不解,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嗎?為什麼偏要走這條路,犧牲健康和生活?據我觀察,他們真的「冇得揀」,即使人生可以重來,這些CEO們也會選同一條路。因為驅動這些人創業的,並非簡單的金錢或地位,而是對成就的巨大渴望、對夢想的熾熱追求,種種內在的動力使他們無法忍受過平淡如水的日子,非得轟轟烈烈大拼一場不可。他們是天生的鬥士,大概除了死亡或疾病,世上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們不斷拼搏。

    這樣寫可能有點誇張,但環顧中外,健康是唯一可以擊敗拼搏型CEO的敵人。他們即使一敗塗地、千金散盡,總有意志和勇氣捲土重來,Elon Musk的前半生就已經歷幾次高低起伏,Steve Jobs也如是。唯有曾與死亡擦身而過,才有可能使這些鐵人大徹大悟,產生成就以外的追求。我不是詛咒Elon Musk,相反我希望他經此一役,會調整步伐、留力慢跑,有朝一日帶我們上火星。

    ***

    相關舊文:

    Elon Musk:小男孩的夢想成真

    CEO的快樂指數

    ***

    上文精簡版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菜鳥初涉加密幣

    身邊熱衷加密貨幣的朋友有兩種,投資者和技術人。

    好的投資者對錢有獵犬般靈敏的嗅覺,他們通常很早就從投資比特幣中嚐到甜頭,繼而沾手「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再大賺一筆。香港政府的文宣把加密貨幣及其相關投資一概形容為「騙局」,緊張兮兮提醒散戶要小心,但這類投資活動對專業投資者來說,回報率高、投資期短,很對胃口。年初我寫過一位很有經驗的天使投資者,自從沾手加密貨幣和ICO的投資後,幾乎對初創不再感興趣,因為ICO項目既有投資初創的滿足感,又有「炒仙股」的波幅,令久戰沙場的他大感痛快。

    另一種對加密貨幣入迷的朋友是技術人。須知技術人都比較市場導向、追求開源開放、有信政府不如信自己的傾向,技術背景固然使他們有可能從早期比特幣投資或開發中得到一些回報,但真正令他們一試愛上的,是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一種去中心化和具保密作用的科技。這當中的表表者是LikeCoin始創人高建。高一直思考如何令「好文有好報」,即好內容能獲得應有回報,而非僅僅一堆滿足虛榮感的「Like」,因區塊鏈技術同時具備溯源與支付這兩種功能,令他如獲至寶,近一年來努力向普羅大眾推廣區塊鏈知識和LikeCoin的應用。

    我既非投資者又不是技術人,沒有前者的慾望,又缺乏後者的知識,所以儘管受到許多耳濡目染和鼓勵,卻總是對加密貨幣裹足不前。年初收到的LikeCoin利是,一直放在抽屜深處;對郵箱裏大量有關區塊鏈的資訊,興趣缺缺。後來實在受不了自己的怠惰,開始從比特幣和LikeCoin入手,一步步涉足其中(彷彿被逼做什麼苦差似的)。

    首先我買了一個存放加密貨幣的cold wallet,在朋友協助下啟動好,用以購買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如以太幣Ethereum;然後按照LikeCoin的教案,安裝網上錢包MetaMask和開設LikeCoin戶口;還重新在被閒置近年的Medium平台上貼文,好接受LikeCoin「打賞」;朋友又提供了一些有關投資加密貨幣的網上資源,供我查閱交易狀態或報價之用。

    當一切剛準備就緒,神奇的一刻就發生了!一篇放在Medium的文章,得到45.57個LikeCoin的打賞!它的實際價值不過幾毛錢,卻到底比空虛的Facebook like充實得多。儘管要把這些LikeCoin轉換成法定貨幣,還要經過一番週折,但它畢竟已存進了我的戶口中,是實在的啊。我忽然得到在Medium上貼文的動力,並渴望以LikeCoin打賞喜愛的文章。一個正向的應用循環似乎啟動了。

    如果你是投資者或技術人,大概會覺得以上敘述十分多餘,但抱歉「菜鳥」對加密貨幣的使用,就有這麼多你想像不到的囉嗦。很多人形容區塊鏈是最新一代互聯網,但它沒有像互聯網般以野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除了因為不少ICO項目和加密貨幣遭污名化外,或許就是因為應用不夠「貼地」、不足以讓「菜鳥」們一試便懂,繼而不能自拔。

    我一直抗拒投入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中,因為覺得一定要先搞懂當中原理才試,忽略這對菜鳥來說門檻實在太高。回憶首次上網、使用電郵,當時何曾搞懂過背後的互聯網技術呢?是因為它的功能實在太多、太方便,所以不加思索投入其中,從此上網便像呼吸一樣自然。我相信區塊鏈技術必將掀起新一波革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所以越早有這方面的經驗越好(想像「嬰兒潮」和「千禧世代」對社交媒體應用的落差便明白)。

    菜鳥一日未踏出使用加密貨幣的第一步,一日難以感受化學作用發揮的神奇一刻,希望這篇自白能對其他菜鳥起一點鼓勵作用。更寄望各位技術人加把勁,像LikeCoin的高建般,開發更多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好讓菜鳥們也能分享科技的成果。

    ***

    相關舊文:

    高總出市區

    自己的資自己融

    好文有價

    ***

    上文分上下兩集,8月17和24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