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鳥初涉加密幣

    身邊熱衷加密貨幣的朋友有兩種,投資者和技術人。

    好的投資者對錢有獵犬般靈敏的嗅覺,他們通常很早就從投資比特幣中嚐到甜頭,繼而沾手「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再大賺一筆。香港政府的文宣把加密貨幣及其相關投資一概形容為「騙局」,緊張兮兮提醒散戶要小心,但這類投資活動對專業投資者來說,回報率高、投資期短,很對胃口。年初我寫過一位很有經驗的天使投資者,自從沾手加密貨幣和ICO的投資後,幾乎對初創不再感興趣,因為ICO項目既有投資初創的滿足感,又有「炒仙股」的波幅,令久戰沙場的他大感痛快。

    另一種對加密貨幣入迷的朋友是技術人。須知技術人都比較市場導向、追求開源開放、有信政府不如信自己的傾向,技術背景固然使他們有可能從早期比特幣投資或開發中得到一些回報,但真正令他們一試愛上的,是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一種去中心化和具保密作用的科技。這當中的表表者是LikeCoin始創人高建。高一直思考如何令「好文有好報」,即好內容能獲得應有回報,而非僅僅一堆滿足虛榮感的「Like」,因區塊鏈技術同時具備溯源與支付這兩種功能,令他如獲至寶,近一年來努力向普羅大眾推廣區塊鏈知識和LikeCoin的應用。

    我既非投資者又不是技術人,沒有前者的慾望,又缺乏後者的知識,所以儘管受到許多耳濡目染和鼓勵,卻總是對加密貨幣裹足不前。年初收到的LikeCoin利是,一直放在抽屜深處;對郵箱裏大量有關區塊鏈的資訊,興趣缺缺。後來實在受不了自己的怠惰,開始從比特幣和LikeCoin入手,一步步涉足其中(彷彿被逼做什麼苦差似的)。

    首先我買了一個存放加密貨幣的cold wallet,在朋友協助下啟動好,用以購買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如以太幣Ethereum;然後按照LikeCoin的教案,安裝網上錢包MetaMask和開設LikeCoin戶口;還重新在被閒置近年的Medium平台上貼文,好接受LikeCoin「打賞」;朋友又提供了一些有關投資加密貨幣的網上資源,供我查閱交易狀態或報價之用。

    當一切剛準備就緒,神奇的一刻就發生了!一篇放在Medium的文章,得到45.57個LikeCoin的打賞!它的實際價值不過幾毛錢,卻到底比空虛的Facebook like充實得多。儘管要把這些LikeCoin轉換成法定貨幣,還要經過一番週折,但它畢竟已存進了我的戶口中,是實在的啊。我忽然得到在Medium上貼文的動力,並渴望以LikeCoin打賞喜愛的文章。一個正向的應用循環似乎啟動了。

    如果你是投資者或技術人,大概會覺得以上敘述十分多餘,但抱歉「菜鳥」對加密貨幣的使用,就有這麼多你想像不到的囉嗦。很多人形容區塊鏈是最新一代互聯網,但它沒有像互聯網般以野火燎原之勢迅速蔓延,除了因為不少ICO項目和加密貨幣遭污名化外,或許就是因為應用不夠「貼地」、不足以讓「菜鳥」們一試便懂,繼而不能自拔。

    我一直抗拒投入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中,因為覺得一定要先搞懂當中原理才試,忽略這對菜鳥來說門檻實在太高。回憶首次上網、使用電郵,當時何曾搞懂過背後的互聯網技術呢?是因為它的功能實在太多、太方便,所以不加思索投入其中,從此上網便像呼吸一樣自然。我相信區塊鏈技術必將掀起新一波革命,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所以越早有這方面的經驗越好(想像「嬰兒潮」和「千禧世代」對社交媒體應用的落差便明白)。

    菜鳥一日未踏出使用加密貨幣的第一步,一日難以感受化學作用發揮的神奇一刻,希望這篇自白能對其他菜鳥起一點鼓勵作用。更寄望各位技術人加把勁,像LikeCoin的高建般,開發更多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好讓菜鳥們也能分享科技的成果。

    ***

    相關舊文:

    高總出市區

    自己的資自己融

    好文有價

    ***

    上文分上下兩集,8月17和24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寫作之必要

    有個早上天未亮就醒來,忽然心血來潮問自己:2010年我做過什麼?

    我在2009年和2011年都經歷了畢生難忘的變化,但中間這年,到底做過什麼呢?我去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人?只記得那是不容易過的一年,但無論如何回憶,就是想不起當年發生過什麼事。

    那時我在Blogspot的平台上有個博客,叫《這雙手雖然小》(已悄悄地關上了),於是翻身下床、打開電腦,嘗試從文字裏尋回蛛絲馬跡。

    2010年我在博客上寫了50篇文章,大部份是看電影和看書的感想,還有幾篇,寫下當時的迷惘和感悟。不管寫什麼,文字間總帶著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我記載了當時看過的一套阿根廷電影,叫《謎情追兇》,結局揭盎一刻深為震撼;又記得曾瘋狂追看一套瑞典作家的小說《千禧三部曲》(The Millennium Trilogy),幾達廢寢忘餐的地步。如今回望,2010年雖然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的一年,卻恰似人生的分水嶺,只是當時毫無頭緒而已。

    天亮後我把這個清晨的「自我發現」告訴幾個朋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舊夢重溫」,他們的反應溫暖而真摯。撇開那些感性的絮語,我更加確信寫作之必要。

    因為記憶靠不住。大腦會按生存的需要和效率的考慮,偷偷把許多記憶洗掉。比如看過的一本書,不管當時多麼喜愛,如果沒有好好寫下來,就會記不住;又比如曾經想通的道理,如果不常用,很快會忘掉。若我沒在2010年記下所思所想,這個清晨如何得到一番領悟?

    自省是令自己進步的重要方法,而寫作正是通往自省最有效之途,這點對創業者尤為重要。許多成功創業者都有寫作的習慣,比如著名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Ray Dalio,就非常推祟寫作,他在其自傳式暢銷書Principles中強調,我們一定要把重要的經驗記下、整理成原則,然後反覆運用,此乃他久立不敗之地的祕訣(因為即使失敗,他也會把滑鐵盧的經歷寫下並牢牢記住,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前奏)。

    身邊不少創業朋友都有寫作習慣,當然也有些堅持不浪費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事上。我認為寫作的好處未必即時可見,但長遠必然有用。你毋需開個博客或Medium把一切公諸於世(即使不少創業者因此賺到一定的名聲,有助產品的推廣,算是意外收穫),但不妨置一本日記簿,盡量利用它記下每天的反省。希望有天你像我般忽然從清晨醒來,可以從昔日文章中得到領悟。

    ***

    相關舊文:

    關於創業,我想告訴五年前的自己

    創業與寫作

    ***

    此文精簡版8月1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品味與科技

    旅居紐約的日本國寶級音樂人坂本龍一,很愛光顧一家位於曼哈頓區的日本餐廳Kajitsu。餐廳大廚Hiroki Odo擅長「精進料理」(即素食),令坂本深為欣賞。可是這家餐廳有一點瑕疵令他無法忍受,以至不得不去信Odo表達不滿:

    「我喜歡你的食物,非常尊重閣下並且深愛你的餐廳,可是它的背景音樂太糟糕了。是誰選的?誰把這堆令人難受的東西混在一起?你的食物美如京都的桂離宮,可是餐廳的背景音樂卻令人想起特朗普大樓。」坂本龍一並非首次受不了某餐廳的背景音樂,通常他不再光臨便是。可Kajitsu卻是他深愛的餐廳,這麼美好的地方豈可配上如此惡俗的音樂?大師終於按捺不住了。

    作為國寶級音樂大師,坂本當然不會無理取鬧,所以他除在信中表達不滿外,還自動請纓為餐廳選曲,以配合它的環境和氣氛。結果,一張絕無僅有的「坂本曲單」應運而生。四十八首樂曲裏並無坂本本人的作品,卻在在流露大師的品味(只要在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搜尋Sakamoto / Kajitsu等關鍵字, 就可找到這張曲單)。

    《紐約時報》一位記者無意中發掘出這個故事,並得到坂本本人的證實。這個星期天上午,當我如常瀏覽網站尋找寫作靈感時,看到此文使我莫名其妙感到心弦強烈震動。初創與科技無異令社會更進步,但單單追求前進向上似乎並不足夠;若在衣食住行更方便外,更有像坂本龍一這種對品味的堅持和對美的追求,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心靈滿足。

    不久前我參與了一家調研機構就某科技巨企的市場調查,當中不少問題,圍繞受訪者對FAAMG(Facebook, Amazon, Apple, Microsoft, Google)的觀感。在理性上,Google得到我最多的認同–它帶來的方便獨一無二、它的科技最尖端、它人才最鼎盛;但當一觸及品牌、文化、形像等感性的印象,蘋果卻獨佔鰲頭,遙遙領先。又如身邊有不少朋友開始疏遠Facebook,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平台將雅與俗用同一把秤篩選,越受歡迎的題材得到越多曝光,但它們未必有品味。結果一些朋友像坂本龍一無法忍受餐廳的背景音樂般,但又對選曲無可奈何,只好離開。

    這讓我想到一個常常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非常優秀的應用科技,方便快捷功能齊全,深受13億人喜愛,卻無法征服世界?從品味的角度出發,可會得到一點啟示?

    ***

    相關舊文:

    李樂詩

    品味

    朋友推薦的一本書:The Four: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

    ***

    上文精簡版8月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