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之必要

    有個早上天未亮就醒來,忽然心血來潮問自己:2010年我做過什麼?

    我在2009年和2011年都經歷了畢生難忘的變化,但中間這年,到底做過什麼呢?我去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人?只記得那是不容易過的一年,但無論如何回憶,就是想不起當年發生過什麼事。

    那時我在Blogspot的平台上有個博客,叫《這雙手雖然小》(已悄悄地關上了),於是翻身下床、打開電腦,嘗試從文字裏尋回蛛絲馬跡。

    2010年我在博客上寫了50篇文章,大部份是看電影和看書的感想,還有幾篇,寫下當時的迷惘和感悟。不管寫什麼,文字間總帶著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我記載了當時看過的一套阿根廷電影,叫《謎情追兇》,結局揭盎一刻深為震撼;又記得曾瘋狂追看一套瑞典作家的小說《千禧三部曲》(The Millennium Trilogy),幾達廢寢忘餐的地步。如今回望,2010年雖然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的一年,卻恰似人生的分水嶺,只是當時毫無頭緒而已。

    天亮後我把這個清晨的「自我發現」告訴幾個朋友,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舊夢重溫」,他們的反應溫暖而真摯。撇開那些感性的絮語,我更加確信寫作之必要。

    因為記憶靠不住。大腦會按生存的需要和效率的考慮,偷偷把許多記憶洗掉。比如看過的一本書,不管當時多麼喜愛,如果沒有好好寫下來,就會記不住;又比如曾經想通的道理,如果不常用,很快會忘掉。若我沒在2010年記下所思所想,這個清晨如何得到一番領悟?

    自省是令自己進步的重要方法,而寫作正是通往自省最有效之途,這點對創業者尤為重要。許多成功創業者都有寫作的習慣,比如著名對沖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Ray Dalio,就非常推祟寫作,他在其自傳式暢銷書Principles中強調,我們一定要把重要的經驗記下、整理成原則,然後反覆運用,此乃他久立不敗之地的祕訣(因為即使失敗,他也會把滑鐵盧的經歷寫下並牢牢記住,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前奏)。

    身邊不少創業朋友都有寫作習慣,當然也有些堅持不浪費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事上。我認為寫作的好處未必即時可見,但長遠必然有用。你毋需開個博客或Medium把一切公諸於世(即使不少創業者因此賺到一定的名聲,有助產品的推廣,算是意外收穫),但不妨置一本日記簿,盡量利用它記下每天的反省。希望有天你像我般忽然從清晨醒來,可以從昔日文章中得到領悟。

    ***

    相關舊文:

    關於創業,我想告訴五年前的自己

    創業與寫作

    ***

    此文精簡版8月10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品味與科技

    旅居紐約的日本國寶級音樂人坂本龍一,很愛光顧一家位於曼哈頓區的日本餐廳Kajitsu。餐廳大廚Hiroki Odo擅長「精進料理」(即素食),令坂本深為欣賞。可是這家餐廳有一點瑕疵令他無法忍受,以至不得不去信Odo表達不滿:

    「我喜歡你的食物,非常尊重閣下並且深愛你的餐廳,可是它的背景音樂太糟糕了。是誰選的?誰把這堆令人難受的東西混在一起?你的食物美如京都的桂離宮,可是餐廳的背景音樂卻令人想起特朗普大樓。」坂本龍一並非首次受不了某餐廳的背景音樂,通常他不再光臨便是。可Kajitsu卻是他深愛的餐廳,這麼美好的地方豈可配上如此惡俗的音樂?大師終於按捺不住了。

    作為國寶級音樂大師,坂本當然不會無理取鬧,所以他除在信中表達不滿外,還自動請纓為餐廳選曲,以配合它的環境和氣氛。結果,一張絕無僅有的「坂本曲單」應運而生。四十八首樂曲裏並無坂本本人的作品,卻在在流露大師的品味(只要在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搜尋Sakamoto / Kajitsu等關鍵字, 就可找到這張曲單)。

    《紐約時報》一位記者無意中發掘出這個故事,並得到坂本本人的證實。這個星期天上午,當我如常瀏覽網站尋找寫作靈感時,看到此文使我莫名其妙感到心弦強烈震動。初創與科技無異令社會更進步,但單單追求前進向上似乎並不足夠;若在衣食住行更方便外,更有像坂本龍一這種對品味的堅持和對美的追求,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心靈滿足。

    不久前我參與了一家調研機構就某科技巨企的市場調查,當中不少問題,圍繞受訪者對FAAMG(Facebook, Amazon, Apple, Microsoft, Google)的觀感。在理性上,Google得到我最多的認同–它帶來的方便獨一無二、它的科技最尖端、它人才最鼎盛;但當一觸及品牌、文化、形像等感性的印象,蘋果卻獨佔鰲頭,遙遙領先。又如身邊有不少朋友開始疏遠Facebook,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平台將雅與俗用同一把秤篩選,越受歡迎的題材得到越多曝光,但它們未必有品味。結果一些朋友像坂本龍一無法忍受餐廳的背景音樂般,但又對選曲無可奈何,只好離開。

    這讓我想到一個常常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非常優秀的應用科技,方便快捷功能齊全,深受13億人喜愛,卻無法征服世界?從品味的角度出發,可會得到一點啟示?

    ***

    相關舊文:

    李樂詩

    品味

    朋友推薦的一本書:The Four: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

    ***

    上文精簡版8月3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香港人打世界波

    去年四月我在專欄文章「勁旅出山」裏寫到,有個朋友2006年趕在Google Spreadsheet之前,創下全球第一個網上試算表EditGrid,一鳴驚人,團隊其後獲蘋果電腦羅致,自此他們落戶灣區。年多前該專欄見報時,這支勁旅剛剛離開蘋果,各人磨拳擦掌,準備重出江湖。

    如今一年過去,勁旅由李景輝(David Lee)牽頭,以NEX Team之名推出結合人工智能的手機應用程式HomeCourt,產品一曝光即吸引《華爾街日報》TechCrunch《福布斯》等國際傳媒報導,聲勢一時無兩。

    HomeCourt叫好又叫座,至今經過兩輪融資共籌得400萬美元–投資額不算驚天動地,但投資者粒粒皆星:籃球明星林書豪、兩度膺NBA最有價值球員的Steve Nash、NBA球隊Dallas Mavericks班主兼著名投資人Mark Cuban等,都以真金白銀為HomeCourt背書。

    HomeCourt之所以一推出就受到關注,因為其核心技術相當高超。2004年Michael Lewis寫了一本書叫Moneyball,它幾乎一舉改變了美國整個職員運動界的生態。Moneyball仔細描寫一支落後的棒球隊,如何憑數據、科技、軟件工程師和金融分析師等的協助扭轉命運。該書面世後,運動界從此迷上科技和數據,練習場化身實驗室,運動員鉅細無遺的訓練,亦一一成為可分析的數據,以供軟件發掘出必勝之道。以籃球為例,如今職業籃球隊的訓練場,基本配置都抱括多部攝錄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球員練習情況,再供教練拆解分析,以找出改善之道,一切都客觀科學。

    David告訴我,HomeCourt精妙之處,是能以一部手機取代上述多部攝錄機,並準確無誤地以人工智能,辨別及紀錄運動員成功投球的次數和位置。如此一來,就連業餘與大、中學球隊,都能擁有接近職業球隊的配置,大大提升投籃訓練的效率。如今HomeCourt的用家,除NBA球隊外,還包括大學校隊、美國全部50個州份和跨越50個國家的青少年隊伍。HomeCourt團隊在產品正式面世前,曾大量拍攝Cupertino附近地區的球員投籃片段(見圖;相片由HomeCourt提供),供人工智能分析之用。

    記得一年前,David回港時我們短敘,不諳技術的我問他:人工智能應用在分析投籃上很難嗎?David張開兩手比劃著,我們把用在無人車上的人工智能影像辦識技術,應用在一部小小的手機上啊,你可以想像技術難度有多高嗎。我似懂非懂,後來看到Wired有一篇文章介紹蘋果電腦把人工智能配置加入iPhone,其Head of Software舉例用的應用程式,正正是HomeCourt。我想沒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很難得到這種重視吧。

    HomeCourt有這麼多曝光,但似乎沒有任何傳媒提及團隊核心成員來自香港。多可惜啊,我心想,「港隊」在創科路上,又少一個獲國際認同的機會。但轉念一想,或許這不是壞事,NEX Team團隊的成功,證明哪裏有好的土壤,哪裏就能見到港人企業茁莊成長。香港人應以NEX Team為榜樣,做世界的創業家。

    ***

    相關舊文:

    勁旅出山

    香港人在矽谷

    ***

    本文7月27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