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ABC

    三個好朋友在大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毅然決定離巢創業。成立不久便得到傳媒關注及報導,更出乎意料地引起投資者興趣,開了價錢,意欲入股。

    三人全無融資經驗,見罷該投資者後,更是一臉問號,不知如何是好,便來找我談。按照他們目前的發展階段,我提了幾個意見:

    1. 可以不融資便不融資

    許多初涉科網創業的人都有個錯覺,以為融資是必經階段,凡初創都要經過天使/A/B/C輪融資,然後便成功上市。此外,不少傳媒也喜歡報道成功融資的個案,讓人以為融資越多越「威威豬」,乃初創業務發展的里程碑。

    這全是幻覺。首先融資多少只是融資的里程碑,代表某初創的市場價值是多少,這和其業務發展如何,沒必然關係。另外,資金是加速初創成長的手段,絕非目的,故以融資額來衡量初創的表現,乃本末倒置。

    在香港,有好些成功的初創僅以創辦人的積蓄啟動,建立健康的現金流後,在好一段時間裏主要專注產品發展,沒有融資需要,像把個人化手機殼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的Casetify,我便沒聽說他們曾融資過。

    一位創業十年的朋友曾說過:融資好比結婚,是找個人回來分你身家喎,豈能不謹慎?

    2. 尋找錢以外的價值

    如果初創衡量再三後,發現必需融資才能走下去,那在挑選投資者時,便要細細尋找有戰略價值的投資者(strategic investor),以獲得錢以外的價值。

    要知道,融資實際上是出售股份、換取資金,投資者好比初創的合夥人,其影響力在初始階段尤為明顯。如果初創有實力選擇,最好找到兼具行業知識、經驗、人脈與協同效應等的投資者,才有助加倍成長。比如說你的初創提供上門洗衣服務,如果能找到傳統洗衣店入股成為策略投資者,那就相得益彰了。

    3. 一開始不要出售過多股份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融資已屬必然,也盡可能不要出售太多股份,因這對初創的長遠發展有莫大影響。一個好的投資者,著眼的乃回報而非吞併,所以他也未必想成為大股東,令創辦人失去控制權。矽谷一些權威的初創加速器,一般只取6%股份,這是個值得參考的數字。我曾和不少專業投資者和優秀的初創談過,一般來說,初期融資不要出售超過20%股份,比較合理。

    以上是有關融資的一些非常粗淺的常識,僅供參考。在真正的融資過程中,還有許多細節和條款要留心,例如一間初創的市值如何釐定,便不是簡單學問。

    許多初創抱怨融資難、找不到投資者,其實世上缺的不是錢,而是好產品。像文首提到的這家初創,三人還沒弄清融資是什麼一回事,錢就來叩門了。

    我聽過一個關於融資的比喻:天使投資者就好像神一樣,雖然看不見,但無處不在。初創的關鍵是做好產品,融資的機會,就由投資者來費心尋找好了。

    ***

    相關舊文:

    融資不要做的事

    簽唔簽NDA

    ***

    本文精簡版1月12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世界首富金句

    Amazon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貝索斯最近在「彭博富豪指數」上,擊敗雄距榜首多年的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成為世界首富,身家一度逾越千億美元。這位新晉首富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且容我以他的三句話來簡單介紹一下。

    港人對亞馬遜或貝索斯不如對微軟蓋茨或蘋果喬布斯熟悉,但在美國,Amazon是比「地產霸權」更深入各人衣食住行的企業。去年年中我在「科技霸權」一文中介紹過,FAAMG(Facebook, Apple, Amazon, Microsoft及Google)五大之中,許多美國人認為最不能失去的,正是Amazon,其地位比臉書或蘋果更勝一籌。

    Amazon對美國消費者而言,代表的遠不僅止「網上書店」,而是淘寶+百佳+惠康+Netflix;對企業來說,它的雲端系統是許多大中小企保持網上運作的命脈;還有,貝索斯本人是「華盛頓郵報」大股東,而他染指的另一業務,是有關星際航行與外星殖民的太空科技Blue Origin。貝索斯是個野心與執行力兼備的勁人。

    貝索斯行事甚有個人風格,坊間有不少他的金句流傳。有三句我最常引用:

    1. Life is too short to hang out with people who aren’t resourceful.

    不要和沒用的人打交道

    這句話乍耳聽之下相當難頂(「臭寸」正是貝索斯的特點),但不無道理。話說貝索斯婚前乃交不到女友的「毒男」,後來遇上比他小六歲、同樣畢業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太太,即一見鍾情。他愛上她,是因為這位夫人秀外慧中,夠「resourceful」(有辦法),用貝索斯自己的話說,是就算他被第三世界國家禁錮了,相信太太也能想盡一切辦法、動用一切人際關係,營救他出來。

    2. Any team should be small enough that it could be fed with two pizzas.

    小組開會不能超過兩塊薄餅能填飽的人數

    貝索斯94年創辦的亞馬遜,三年後便迅速上市,其發展如野火燎原,人手急速上升,卻也漸漸浮現一些大公司常見的毛病,如溝通失效、效率低下等。貝索斯某次為此大發雷霆,下令今後任何開會的小組,與會者不能超過兩塊薄餅能填飽的人數(許多科技公司習慣開會時外賣薄餅到場,邊吃邊談)。他要力保亞馬遜的機動和靈活,對架床疊屋的企業結構深痛惡絕。

    3.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

    聰明是恩𧶽,善良是選擇
    貝索斯2010年應邀回母校普林斯頓大學作畢業演講,分享了童年的一個小故事。話說他一個暑假隨外祖父母出行,但外婆愛在車上抽煙,氣味令他受不了。一天他針對外婆吸煙,自作聰明地引用研究數字,說這要令她折壽多少年,豈料此語竟令外婆傷心下淚。外公當時沒有責難他,只是語重心長地說:「有一天,你會發現做個善良的人比做個聰明人難得多。」

    後來貝索斯在當年的畢業禮上,與即將從普大畢業的學生分享此終生刻骨銘心的話,希望這些天之驕子們勿自覺因聰明而高人一等,反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好人。

    大家也許會覺得第三句話和第一句話有些矛盾。我想凡成大業者,都有這個傾向吧,既行霹靂手段,也顯菩薩心腸。


    大家也許會覺得第三句話和第一句話有作矛盾。我想凡成大業者,都有這個傾向吧,既行霹靂手段,也顯菩薩心腸。

     

    ***

    相關舊文:科技霸權

    ***

    本文精簡版1月5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神一般的隊友

    「羅胖」羅振宇的節目《羅輯思維》是我今年的最大發現(當然相比眾多海峽兩岸的支持者,我的發現也太遲了)。前不久聽他2014年的一輯節目「開會是個技術活」,講1787年的美國制憲會議,為什麼因為四種人的參與而成功。如此艱澀的題目,竟被「羅胖」演繹得淋漓盡致,我除了佩服,也覺得必須將之介紹給大家不可。若能因此使一兩個人掌握了開會的訣竅,為公司增加開會的效率、為被逼開會的扮工室低端人口們節省時間,也算功德無量。

    「羅胖」引述美國制憲會議的經驗指,任何需要促成團體達成共識的行為,小至約中學同學BBQ,大至搞一場革命,要使上下一心、有效率地達成使命,必須有四種人的存在。姑且以班際聚會為例,稍之為「班主任」、「班長」、「包拗頸」和「班花」:

    「班主任」:團隊裏最受尊重的權威人物。一件事要推動成功,過程中免不了有爭拗和衝突。只要「班主任」在,大家為給他留幾分面子,再激烈的衝突也不致撕破臉。在美國當年的制憲會議上,總統華盛頓便起了這個「班主任」的關鍵作用。即使會議上眾人爭得面紅耳熱,一旦華盛頓端坐其中、頷首傾聽,因為他在,誰也不敢做得過份。

    「班長」:推動議程有效進行的祕書型人物。「班長」未必有「班主任」的權威,但眾同學都敬他三分,更重要是,一個好「班長」須掌握會議議程和節奏,積極地使會議有效地推進,必要時「剪布」,將討論拉回主題上。

    「包拗頸」:每個班上都有一位特別頑劣的同學,專和權威對者幹。但一個有建設的反對派,卻能在團體中起到相當重要的制衡作用,逼使大家面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有預謀地思考解決方案。這同學既要維持多元觀點,更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為團體的長遠利益著想,敢當不受歡迎的人物。

    「班花」:前面三位都是為了推進事件成功而必不可少的人物,至於人見人愛的「班花」,則起著撫慰人心、癒合傷口的情感作用。以舊同學約BBQ為例,當大家十五十六不知參不參加時,難免四出打聽當年的班花來不來。她來,大伙出席的機會又高一分,也不為什麼,只為見她一面、心裏高興。同理,在會議上「班花」起的作用,就在大家出現意氣之爭時,左勸一句、右哄一下,兩邊心裏好過些,氣落下了,自然能把事情談成功。

    細想一下,以上四位不但是會議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也是一個好的創業團隊必須有的四種隊友。你覺得自己屬於那一種?

    ***

    本文精簡版12月29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