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鄭推創科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宣讀其首份施政報告,事前有一中一英兩份報章找我幫忙,預約一些初創或投資者發表意見。為此我花了一點時間掌握內容,今天便就創科的部份寫幾句。

    施政報告內容和初創相關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 科研將由佔社會GDP總支出的寥寥0.73%,倍增至1.5%
    • 減稅,年收入二百萬港元或以下的企業,利得稅由16.5%減少一半至8.25%
    • 特首本人親領一高層次、跨部門小組,統籌有關創科的發展
    • 啟動五億元人才計劃,培育更多科技人才
    • 數碼港將為年青人提供二萬呎的共享工作間
    • 在政府採購上,將本地科技的應用納入考慮條件

    眾政策中,主要亮點有二:大增科研開支,和特首親自督導創科發展。

    不敢妄斷這些政策在實行時,會否有魔鬼在細節中、出現荒腔走板、明益自己人…等之類,純綷就觀感而言,這對香港的初創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因為這是港府第一次在姿態上,如此清晰勇進地表現對創新及科研的支持。

    我有許多從事初創的朋友是自由市場派,堅持成功靠自己,不靠政府政策驅動或扶助,所以相對於派糖等小恩小惠,他們更想得到的,是社會的認同。如今科研開支大增、「話事人」親自領軍,不論對政府內部、對本地社會、甚至對國際市場而言(尤其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都在發放一個不含糊的訊息:香港創科優先。這對初創而言固然是強心針,對有志投身科創的年青人來說,他們將來就業,起碼不會引來親友太多懷疑目光。

    不要小看「擺姿態」對推動創科的作用。政策要推行到底,常會受到既得利益者、官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部門的山頭主義等阻礙,支付與金融創新便是一例。如今阿姐話明創科優先,自然有助打通關節,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了。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好文有價

    人稱「高建」的「拉闊遊戲」CEO高重建是我最佩服的創業者之一。他以港人身份進入內地手遊市場並報捷,已屬少有;再加上高總作風特別具人文情懷,生意做得成功也沒丁點市儈味,倒日益像個文青。

    最近高建向我「劇透」,說他正在「趕緊件新野」,是「好玩的東東。希望對作者有點幫助」。上週終於現了一點端倪,原來他要搞現在創投界最炙手可熱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發行LikeCoin,改變網上資訊免費供應的怪像。

    暫不知道LikeCoin的具體用法,但可先簡單分享一下高建的想法:網上資訊無限供應,讀者早已習慣那是廉價甚至免費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內容供應平台通常以廣告模式賺取收入,流量越高的內容,廣告價值越高,久而久之,網上充斥以吸眼球為主的內容。結果,平台(如Facebook或Google)賺取了最大筆廣告收入、內容供應者漸趨以吸眼球為目的,深度好文得不到應有回報、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大打折扣,因為忙於把不斷彈出來的廣告關掉,不勝其煩。高建大概是想以LikeCoin代替「按讚」,使好文有好價。

    其實「知識有價」此想法已漸漸得到重視。最佳例子是內地的「羅輯思維」。羅振宇本科唸傳媒,曾為中央台的主持人,他2012年年底創業,以一台攝錄機和一張嘴巴,每週錄製一條約50分鐘的影片,就特定題目侃侃而談,還推薦書單。此「自媒體」正當「知識網紅」的風口,大受歡迎,五年來共推出了205條短片,在各平台上被累積瀏覽逾10億次。今年三月,羅振宇宣佈「羅輯思維」將改以「得到」App傳播,不再推出新影片。當時「得到」App的註冊用戶為558萬人,日均活躍用戶超過45萬人。

    「羅輯思維」不但受讀者歡迎,更獲投資者青睞。稍早前網傳一份它的pre-IPO融資文件,顯示其正準備融資9.6億元人民幣,估值高達70億元,還計劃2019年上市。

    從高建到羅振宇,也許扯得有點遠,但他們之間隱隱有著關連,就是認同「內容有價」。我作為寫作的人,又是讀者,對此沒理由不支持。

    ***

    相關舊文:

    消失的觀眾(上)

    消失的觀眾(下)

  • 新的一章

    別人的創業故事寫得多,今天破例談一談自己,當作自立門戶剛好「滿月」的小總結。

    從不覺得有一天會創業。外人只知我出身傳媒,不知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其實是在一家全球聘用四萬多人的本地企業當「管理見習生」(Management Trainee)。那時覺得當MT很適合自己,只要「做好呢份工」,就能按既定的階𨹥拾級而上,一如讀書考試升班,目標清晰、很安心。

    即使後來認識了在科技界創業的朋友,在這圈中耳濡目染那麼久,也沒誰能動搖我對打工的堅持。但當某個夏日午後,忽然冒出不如試試創業的念頭後,一切卻像上了軌道般高速展開,彷彿過去十年結的因緣,都在此刻瓜熟蒂落,只等一個轉念的發生。

    我不是在吹噓自己的運氣,恰如其反,這些年來觀察別人創業的原因,加上自己經歷這個決定後,幾乎可以斷言:辭工創業的人都是被逼的。好一點的情況,是覺得機會太大,不得不全力以赴;但多數人是因為打工不開心,想脫離現狀才創業的。

    像上月剛決定開業時,和一個先後四次創業的女孩子聊天。她談到最近一次辭工創業前,本在投資銀行工作,每晚九點完成和客戶的電話會議後,才開始自己的生意,直至翌日早上四點。她記得在那段不眠不休的日子裏,只要一投入自己的生意,再累都覺得很開心,反而白天那份工作,雖然錢賺得多,卻沒什麼滿足感。日子一久,下堂求去是很自然的事。我當時感到內心共嗚不已。

    一個月前如果我真的像當初設想那樣,在大機構裏步步高陞,大概沒什麼理由放棄穩定的高薪厚職而自立門戶。實情是,兩年前我告別商會的行政工作後,半年內連換三份工作,最短的一份只做了六星期,直到去年年中遇上剛成立的Central Exchange,才安頓下來。

    此番波折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明白個個月等出糧的打工生涯,看似安穩,實則一切並非操之在我。故當創業念頭一至,便不再猶疑,放手一搏。

    開業一個月來,參與過的項目涉及電競、初創、共享工作間、甚至電影等,未熱好身便要戰戰兢兢赤膊上陣,實在始料不及。

    為此我特別感激Central Exchange的上司Billy So蘇智安,一個月前如果沒有他欣然答應當我第一位客戶,我很可能臨陣退縮。上班的最後一天,他還送我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能在未來受用不盡。這份慷慨,永誌不忘。

    記得曾看過設計大師李永銓的一個訪問,他回憶當年辭工創業時,立下三項原則:一,Pitching唔做;二,唔比deposit錢的客一定唔做;三,一定要見老闆。被行家譏諷為「自殺公司」,「新公司、無名氣、仲要揀客…死亡率好高」,結果他卻屹立了近三十年。

    如履薄冰的我不知自己的生意能走多遠,說不準一年半載後就要灰頭土臉地四處求職,今天記下這一章,為未來的自己打打氣。

    ***

    本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文較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