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科技抗疫

    上周末開始,香港要求所有由內地入境人士進行14天強制檢疫,包括在家中或指定地點作自我隔離,以減低「新冠肺炎」的社區傳播。被問及如何監察有關人士時,高官回應曰自律、上門突擊檢查、 以WhatsApp分享行蹤等等。

    沒想到口口聲聲說要發展智慧城市的香港,在社區防疫上,幾乎和廿一世紀的尖端科技沾不上邊。比較而言,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大數據等科技的中國內地,正利用抗疫此契機,加快它們的應用。可以預計這將對病源的追縱和傳播途徑監控更為有效,但它所造成的個人私隱後患,亦更深遠。

    在抗疫方面,目前內地有一大武器,教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瞠乎其後:大數據。首先,國家對近乎所有主要電訊商、航空公司、鐵路營運商等有控制權,能獲取海量的人口移動數據作分析。此外,民眾由高鐵購票到申請電話卡,都需要作實名登記,只要電訊商提交某一手提電話號碼發出的訊號,某人的行蹤就無可遁形。

    這在防疫尤其作病源追縱(contact tracing)上有極大好處。在香港,當某人被確診為患者後,醫護只能透過訪談,讓患者回憶自己14日內曾到訪的地方和接觸過的人,追縱有可能被感染的人作檢疫。不管患者是否合作,記憶並不靠譜,遺漏和錯誤的機會很高,令防疫工作事半功倍。

    但內地的做法可以極高效。假設某人從武漢乘高鐵到廣州後被確認為病毒傳播者,有關當局透過電訊商提供的數據,一方面可把他曾到過的地方一一羅列而出,同時跟據高鐵營運者的資料,通知和患者乘坐同一班次、甚至同一車廂的乘客進行檢疫。若患者確診後沒有自我隔離而外出,只要配合人臉識別,要把他從人海中區別出來也不難。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可以把這些資料都公開到社交媒體上,原意是讓曾與患者並處的人提防,但後果卻有可能令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滋擾。

    根據《華爾街郵報》報導,重慶某區利用這些數據,成功把5,500名農曆新年期間由湖北回鄉的人識別出來,並安排其中約一半人作家居隔離;在浙江,一名患者否認曾在武漢與任何人接觸,但當局借助數據分析,發現他在當地曾與三人接觸過。

    目前當局正以舉國之力抗疫,治亂世用重典,只要能把疫情控制下來,人民對個人資料的提供不大抗拒。當危機過去,國家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更進一步,這是不能逆轉的。一旦這套監控手段用在太平盛世,那是怎樣一番光景?如何保証不被濫用?到時人們恐怕無法擺脫自由和安全的兩難了。

    ***

    本文精簡版率先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中國的AI工廠

    上月我接受商台節目主持人黃永訪問談創科,當時提到,在全球人工智能(AI)的競賽中,中國很有機會勝出,原因是內地與歐美相比,不那麼注重個人私隱,加上人口龐大、消費者的互聯網應用廣泛,故有大量數據可「餵」給機器學習。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原材料,數據越龐大,人工智能就越準確,因此有上述的推斷。但我當時忽略了一點,內地有可能領先全球人工智能發展,除數據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數據「標記」(tagging)工廠。

    《紐約時報》去年年底一篇文章“How Cheap Labor Drives China’s AI Ambitions” (「廉價勞動力如何推動中國的人工智慧雄心」),大開我眼界。

    記者到訪河南一座原先是水泥廠的地方,看見廿多個年輕人整齊坐著,目不轉睛地凝視面前的電腦屏幕,不斷把見到的圖像作標記:汽車、交通燈、麵包、牛奶、朱古力…沒有標記,人工智能根本無法識別任何事物;標記越多,人工智能的識別能力就會提高,變得越來越準確。

    我有朋友正開發一個教人「耍太極」的AI應用程式,目的是讓用家跟著做的時候,程式會自動作出反饋,告訴你哪些動作做對了,哪些需改進。而為了讓程式「認」得出所有動作,朋友的開發團隊特地請了一位太極師傅和他的弟子們,像上班那樣每天對著攝錄機打太極拳,反覆地做、大量地做。然後這些影片將會交給團隊加工,即做「標記」,把人體的每一個動作、動作的每一部份等,一一標記下來,「餵」給電腦。數據不足,電腦的人工智能就會顯得笨拙,在辨識方面出現誤差。所以數據和標記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基建」。基礎不穩,萬丈高樓就無從拔地而起。

    朋友告訴我,這些「基建工程」極其枯橾乏味,對智力要求頗低,香港沒哪個工程師願意幹這事。現在好了,這些工作可以外判出去,讓內地的AI工廠效勞。

    對工人們來說,AI工廠的工作要求與原先的沒兩樣,而且「訂單」源源不絕,市場正在冒起,難怪水泥廠之類產能過剩或欠缺競爭力的舊車間,紛紛「升級」轉型。

    我曾看過一條由AI獨角獸「商湯」播放的影片,職員從自動電梯大批進入大樓,屏幕不斷冒出每個人的姓名,自動辨認並「打卡」,過程像流水般暢順。如此速度和準確度使我驚訝,現在更加明白,「智能」背後,仍是大量「人工」的汗水。

    ***

    本文1月4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創業的三個關口

    港人李景輝(David Lee)上週出現在一年一度的蘋果發佈會(Apple Keynote)上,與籃球明星Steve Nash同台,介紹團隊NEX Team的最新產品HomeCourt。許多朋友本來在睡眼惺忪中,因為意外地聽到一段帶港式口音的英語而振奮,再看到有港人在國際舞台上亮相,莫不感到與有榮焉。

    David這一登台,是名符其實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十年前,他們的團隊比Google更早推出網上試算表EditGrid,一鳴驚人。不久獲蘋果羅致旗下,落戶灣區。年多兩年前,聽說David已離開蘋果另起爐灶,結果他們離巢蟄伏不久,就傳來HomeCourt誕生的消息。七月底我在專欄「香港人打世界波」裏介紹他們剛完成400萬美元的融資,彼時感到興奮的主要是圈內人,直到上週David亮相蘋果發佈會,才終於引起比較廣泛的關注,各大傳媒包括很少正經八百的《100毛》也分享這段消息,教許多港人自豪。

    David謙說團隊「不是成功,只是成功的開始」。我細味這句話,在想如果這不算創業成功,那怎樣才算?《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羅胖」曾在其第145期節目「什麼是有錢人?」中介紹洛克菲勒家族,談創業成功必須突破三個關口:

    首先是要挖到第一桶金,這不必多說;然後是把握當代的「風口」,讓財富急速上升,這也不算最難過的一關,因每個時代總有人能「成功搭𨋢」;最難突破的是第三關,用羅胖的原話,是「必須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完成財富帝國的橫向擴張」。這和電影《一代宗師》裏「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練武境界,似有異曲同工。

    以洛克菲勒為例,他發戰爭財,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通過買賣必需品積累第一桶金,完成第一關。其後把握石油剛剛被開發及成為人類主要燃料的巨大時代契機,突破第二關。至於第三關,洛克菲勒以「信託」(Trust)方式大規模壟斷、控制石油產業,完成帝國的橫向擴張,終於奠下不朽基業。洛克菲勒家族現在仍是巨富,但在政經舞台已顯得非常內儉低調。羅胖形容這就是一個好的家族,「在上升的時候像煙花一樣的燦爛,在下降的時候像湖水一樣的沉靜」,給世人留下一幅美景。

    如果用如此長遠的眼光去看這個時代的科網創業,99%曾見報的初創,都可謂有「像煙花一樣燦爛」的上升,尤其如今媒體發達,記者們莫不爭先恐後搶奪最有新聞價值的初創作報導。問題是,有幾多初創能把握時代的風口、繼而完成帝國的橫向擴張?實在少之又少。以香港為例,70、80年代曾有一批企業家把握香港的經濟轉型和起飛,成就一方霸主;千禧之後,後繼可有人?

    十年前David和團隊憑EditGrid走出香港、踏上國際舞台,已通過創業第一關的考驗。如今他們以HomeCourt挑戰更大成就,也有如煙花燦爛。HomeCourt將AI技術應用在籃球訓練上,此產品無論如何都屬站在風口上,而和團隊相識多年的初創朋友形容,經過第一次成功創業後,這次David走的每一步都更精準,近乎完美,沒犯任何低級錯誤(見宋漢生文:Startup界的藍籌)。他們能不能順利通過創業的第二和第三關?David肩上的擔子可一點也不輕。他已帶領團隊走出香港市場、走進科網的浪急風尖,或躍在淵,作為同聲同氣的香港人,我們一定支持David。望百年之後回看香港科網的歷史,又見煙花,又有湖水。

    ***

    相關舊文:

    香港人打世界波

    勁旅出山

    香港人在矽谷

    ***

    本文的精簡版9月21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