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闆娘的生意經

    「老闆娘」上過我的課,所以算是我的學生;但「老闆娘」做生意比我在行,堪當我的老師有餘。

    「老闆娘」年紀輕輕就和拍檔創業,7年前自立門戶做Digital Marketing。她記得剛開業時,手上只有一個客戶,但到底讓她站穩了陣腳。

    Digital Marketing對品牌、零售等行業而言,堪稱「剛需」,可是競爭也十分激烈,幾乎可以用「閂10間開16間」來形容。但「老闆娘」叻女,創業以來,「只有一年幾乎蝕本」,其餘年年有盈利,可以每年出兩次bonus給同事。

    那「幾乎蝕本」的一年,發生在COVID期間,幸好政府的「保就業」計劃解困及時,讓「老闆娘」喘了一口氣。

    「老闆娘」告訴我,她們的performance marketing做得不錯,許多客戶因此年年續約,還帶來不少referral;也有品牌因為她們的marketing策略湊效而越做越大,雙方合作更緊密。但加息周期下,這幾年做生意的都是在打「逆境波」,「老闆娘」也苦惱業務增長緩慢,不知如何突圍。

    饒是如此,「老闆娘」做生意還是有幾道底線的:第一,絕不做蝕本生意。第二,不尊重同事、難服侍的客戶,絕不續約。

    她說有些行家連蝕本生意都接,心存僥倖,「終有一天連本帶利賺回來吧」,但「老闆娘」不認同,她們接項目時金精火眼「計哂數」,一定要封蝕本門。此外,那些把同事折磨得死去活來的臭脾氣客戶,她們也避之則吉。「老闆娘」很清楚:她們是小公司,一個麻煩客足以拖垮整個團隊的資源,不值得。

    除麻煩客外,另一浪費公司資源的苦差,是pitching。

    許多客戶在挑選marketing agency時需要通過pitching,「老闆娘」說pitching的成功率大約只有一半半,可是非常浪費時間,真的做又不是,不做也不是。

    記得自己當年創業時受了廣告大師李永銓的啟發,也立了幾道原則(見圖),其中一道是「pitching唔做」,如今盤點,算是基本上做到了(例外也是有的,可能佔不足5%),也證明當時的策略正確,因為我那所謂的「生意規模」,根本經不起pitching的折騰。

    「老闆娘」無法企硬「pitching唔做」,因為要為團隊的生計負責(我擔子輕,只須為自己負責😅)。但能做到向壞客戶say no,也實在不容易,我佩服「老闆娘」。現在減息周期已啟動,市道應該開始活絡起來,我相信「老闆娘」的生意將漸有增長。期望不久之後與君再談生意經,交流學習。

  • Search Marketing &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上周開始了我在母校中文大學新聞系的兼職生涯,感覺還可以。今天記一記上第二節課的情況。

    這科叫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給企業家的公關課。說到公關,離不開與傳媒的關係,所以在設計這個13節的課程時,專門撥出一半內容與傳媒有關,另一半則主攻創業。第二到第四節課都和Paid & Owned Media有關,第五到第七節課則以Earned Media為核心內容,餘下課程在reading week後展開,全部都和創業有關。我希望能為學生帶來跨學科的知識,尤其新聞系同學很需要惡補商科知識。

    我學傳播理論時,傳媒來去就只一種:mass media(大眾傳媒),但如今傳媒常被區分為三種:paid media, 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Paid media(付費)指的就是廣告,在實碊上以數碼廣告為主,而這就是第二節課的主要內容。

    「數碼廣告」內容豐富,本身就足夠開一個課程,我只聚焦在主要的兩種:Search Marketing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為什麼要學Search Marketing?兩個原因:

    1. 網絡流量超過九成來自search engine,可見其接觸面有多廣、在我們的生活上有多重要(作為市值逾一萬億美元的巨企,Google有九成收入來自廣告)
    2. 人們輸入關鍵詞的同時,已對某一產品或服務有興趣,在其search result上直接賣廣告,轉化率特別高

    (相關舊文:平行時空

    建立了「search marketing很重要」這個認知後,再利用個別Google設計的video tutorials,逐步教學生相關的概念:keyword vs. search term、bidding、Google Quality Score等,最後說一下Search Marketing的優缺點,特別是click fraud及bidding war,讓他們了解現實是怎樣運作的。

    ***

    小休後回來談另一個和paid media相關的題目:programmatic advertising,尤其現在絕大部份數碼廣告,都是透過程式投放的,有必要讓同學們掌握它的基本概念。

    我談了一點programmatic advertising的歷史(展示了1994年、出現在wired.com上的世上第一個banner ad)和運作機制,讓同學們明白數碼廣告如何做到精準投放和有效追縱,最重要的是向他們展示2020年蘋果為封殺手機廣告做的一條短片,有力地把廣告平台如何搜集用家數據,形像化地呈現:

    蘋果站在保護用家私隱的道德高地,輕易從對手Meta那兒搶下不少廣告,手段高明。短片播畢,今天的課也差不多了,臨別前見到一些同學臉上出現恍然大悟的表情,新手老師暗中心花怒放。下周的課將延續今天的內容,教他們Data Analytics & Conversion Optimization。

    (相關舊文:睇廣告有錢賺

    ***

    本文為中文大學(CUHK)新聞系本科課程Public Relations for Entrepreneurs第二節課的概要

  • 回到數碼港

    早上我在健身室做完運動,痛快地淋過浴後,上街買了一點外賣,準備好好享受。此際我的電話響起,來電者是我的好朋友,一位web3初創的CEO。

    「你可不可以幫我?」這是他劈頭的第一句話,語氣又焦慮又帶著猶疑。

    因為幣市長期低迷,他們去年年底精簡了人手,卻沒想到之後發行的NFT居然十分成功,致工作量急增,碰巧一位得力助手因病入院,結果要在人手短缺下應付排山倒海的工作,不得不告急。

    他大概也算準了我這人頗講義氣,定會幫他,所以也不轉彎抹角,開門見山便道出窘境。於是我答應他,下周就去他公司報到,每周三天,與他並肩把這難關渡過了再說。

    朋友的辦公室在數碼港,對很多人來說長途跋涉到這山旮旯地方上班實在折磨,但我自立門戶前曾在這兒工作過四、五年,對數碼港頗有感情,倒也不介意。只是要我這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獵人」,忽然轉型為晴耕雨讀的「農夫」,頗不習慣。念在多年情誼份上,且自忍一忍吧。

    (相關舊文:打獵與耕田點解要返工?

    上班數周,親身投入web3初創的世界,有幾點觀察。第一個感受是:怎麼竟沒有人上班?說完全無人在辦公室是有點誇張,但每天回公司報到的,似乎只有負責財務的高層,此外就數我和當CEO的朋友留在辦公室的時間最多。其餘負責產品、營銷、開發的,都很少回辦公室來,以遙距工作為主,這是三年疫情為工作環境帶來的一個主要轉變。

    復常後許多企業已全面取消遙距工作,但科技公司卻是例外,因為科技公司有許多以結果而非工時衡量成績的職位,如程式員,頗適應遙距工作的模式。但不少管理層也留意到,在全面遙距工作的情況下,有些員工的生產力並不如前;而需要團隊間緊密溝通的工作,也不宜全面遙距進行,因為許多洽商和交流都是即時或即興的,需要同事們同時同場才能有效地進行。以我和朋友為例,「朝夕相對」下可不時討論許多問題,大家的工作效率都很高,幾乎達到「一日解決一個問題」的境界。

    一家公司要取締或減少遙距工作,或多或少會引起員工們反彈,但不改又如何提升他們的生產力和溝通效率呢?須得有個中間落墨的方案,才能圓滿解決。

    (相關舊文:搵食與返工雕欄玉砌應猶在

    另一個觀察是,開發和推廣web3產品,與web2的做法大相逕庭。Web2是個產品主導的時代(product driven),好產品自然有好口碑,配合各種數碼營銷手段,不難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但web3是個「社群導向」(community driven)的時代,如何增加社群黏性、維持社群熱度,對web3產品如NFT的成敗極為重要。

    Web3產品的主要推廣平台是Twitter和Discord,一般來說Twitter的受眾比較闊,Discord上的則多數是通過驗證後、某NFT的持有者。在Discord上,因受眾以持份者自居,所以他們很在乎產品的開發和員工的投入,想掌握產品的進度、期望與開發團隊有更多互動、渴求不時得到犒賞(incentives)等,最重要是,他們需要盼望,覺得手持的NFT可以給他們一些別人沒有的好處,這樣才會長期持有,否則難保不將之放到NFT的二手交易平台如Opensea上沽售。一旦某NFT的價格回落至鑄價(mint price)以下,該NFT的開發團隊就會很頭痛,因為會遭持份者不斷轟炸(FUD),寢食難安。

    這樣說大概會令做慣web2的團隊很焦慮,擔心無從入手。但管理web3社群也有一道「殺手鐧」,能輕易平服社群騷動,那就是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管理人」或「版主」(Mod,即moderator)坐鎮。例如Keungz,他在Twitter上有超過20萬followers,比9GAGCEO還多,他講一句話的份量,比我這種年資短、沒影響力的茄喱啡說一千句還有效。然而一個普通的NFT團隊,又如何請得動像Keungz這種「大神」們現身支持呢?那又是另一番學問了。Web3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森林。

    (相關舊文:歡迎光臨元宇宙9GAG的迷因帝國

    我離開數碼港時,科技界仍是以手機應用程式mobile apps為主的年代,沒想到才不過幾年光景,它已被元宇宙的種種新奇事物所掩蓋,而且團隊更年輕、更進取。要在這時代生存,究竟應著眼於不斷冒起的新事物,還是該鑽研歷久不衰的技能,才有更強的適應力?每人有不同答案,反正朋友告急時想起我,大概不是因為我懂web3吧。

    ***

    本文精簡版分上下兩則,於3月31日和今日見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