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多」關公事件

    兩週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大規模遊行正進行得沸沸揚揚,初創「士多」Ztore卻在這節骨眼上鬧了一場公關災難,致其臉書專頁的粉絲數目FB Page Like在短短一兩天內急跌近35,000,至230,000左右(見下圖)。我這段時間剛好外遊,未及即時分析,不過慢有慢的好處,待塵埃落定再檢視,看還有多少公關經驗值得一書。

    士多Ztore專頁粉絲數目變化。Fanpage Karma截圖

    「士多」三位創辦人之一凌俊傑(Clarence Ling)6月12號晚上11:20在自己的臉書平台上發表了一段撐修例的言論,指「修例,其實係冇問題嘅」。不久原帖被截圖並轉載至討論區和其他臉書平台,在反修例的背景下如火乘風勢迅速蔓延。網民紛到「士多」專頁留言抗議,同時其粉絲數目不斷下跌。6月14號早上七時,「士多」以「你老闆,我唔同意喎」出帖回應,卻招致更大反彈(見下圖),「比嬲」者眾。十天過去,「士多」再無新帖,風波暫歇。

    「士多」最近兩則臉書專頁帖子的互動數據。Fanpage Karma截圖

    我認為「士多」惹來的這場公關風波,有三大致命傷:

    1. 低估影響力。「士多」的曝光率雖不及競爭對手「HKTV Mall」及其創辦人王維基,但品牌自2015年起經營至今,已累積一定知名度,創辦人亦接受過傳媒訪問,屬半個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具新聞價值,並非nobody。只要小有名氣,就比常人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出事」者往往一時不察,缺乏這份自覺。
    2. 誤判形勢。在新聞學裏,「時效性」是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時勢配合,比如說當中美貿易戰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那再小規模的企業都有機會成為反映貿戰影響的新聞案例,反之則扭盡六壬亦未必引起記者關注。「士多」在反修例進行得最白熱化時「自爆」,當然一石激起千重浪。
    3. 錯過黃金時機。解決公關危機貴乎快,傳統公關有所謂回應危機的「黃金24小時」,社交平台的黃金時間更短至僅幾小時。「你老闆」帖子本身做得頗聰明,有心思有計算,可惜在危機發酵了整整兩個晚上後才出現,其時一面倒的批評已然形成,難力挽狂瀾,反而成為新的燃料。

    這場危機怎麼拆?難拆。品牌形像也有balance sheet(損益表),若平時有「儲蓄」習慣,一旦出現「虧損」,本錢厚的可以捱過去,伺機東山再起。如年多前我曾和一家市值很大的初創合作,他們也在臉書專頁平白惹了一場風波,但團隊在危機剛萌芽時有所察覺,迅速動員支持者自發留言,結果幾小時之內成功扳回局面,揑一把汗。正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士多」情況則剛好相反,平日以「本土」形像作招徠,吸引了一批支持者,但這次創辦人卻被人覺得言行不一,難免教一些支持者感到受騙、繼而倒戈。

    另一招是不拆,沉住氣捱埋佢。若有一天「士多」慶祝成立100週年,那今天這場小風波,又何足掛齒。

    ***

    本文精簡版同日見報:《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 臉書教主的國會騷

    「臉書」Facebook創辦人兼CEO Mark Zuckerberg上週一連兩天到華盛頓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是科技界今年以來最重大的新聞。上次一位科技界人物「榮獲」政界如此「高規格接待」,可以追溯至九十年代、微軟蓋茨面對壟斷的指控。「朱仔」Mark Zuckerberg創辦臉書僅14年、以33歲之齡而得到這種「機會」,可謂前無古人。

    那他的表現如何?我認為朱仔險勝國會。經過老練的議員們十小時馬拉松式「盤問」後,臉書股價兩日內反而大升5.7%,朱仔個人財富進賬逾30億美元;而網絡上得到最多人「洗版」的新聞,是議員們對社交媒體認識之貧乏,以致出現了許多不著邊際或哭笑不得的問題,白白浪費認真審視個人網絡私隱被科技巨企出賣的機會。簡而言之,朱仔以超乎想像的「穩定」表現,渡過臉書誕生以來最艱險的一關;但用戶的網絡私隱是否得到妥當的保障,卻很難說。

    讓我們稍稍倒帶,回看朱仔上國會前面對怎樣的處境:上月英美兩份大報同時揭露,第三方透過程式收集臉書用戶資料,然後將8700萬用戶資料交予政治顧問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使後者得以為特朗普的總統競選團隊效力。出賣用戶資料的指控事關重大,何況牽涉政治!朱仔唯有一邊不斷公開道歉,一邊多次否認無力領導團隊,欲為事件止血。但網上出現「刪除臉書」的呼籲,更有促其辭職的傳聞,令朱仔的個人職業生涯和臉書的命運同時告急。他最終不得不硬著頭皮接受國會聽證,冀以「最高規格」的開誠佈公,為事件劃上休止符。

    《紐約時報》報導,朱仔為應付是次聽證會準備十足,聘用一大隊律師和政治顧問提供特訓,當中包括前任總統小布殊的一位特別助理。顧問團隊們為朱仔準備大疊筆記(其中有幾頁被攝影記者拍下,上面滿佈分門別類的重點),又多次進行角色扮演和模擬對答,冀保送教主過關。結果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更認真」。

    面對龐大壓力下,朱仔展現了超乎常人的能耐:他熟書、情緒穩定、很少失誤。雖然被批評迴避問題、表現像機械人等,但因為議員們的表現比他糟得多,結果在「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下,朱仔贏、國會輸。

    我看了一些相關報導,發現較嚴肅和知性的媒體或評論員,繼續追問用戶私隱、科企規管、市場壟斷等重要議題;但大部份媒體卻為朱仔的表現所惑,放他一馬,或把注意力轉移在國會議員令人失笑的提問上,變相放生了他。有媒體點算過,朱仔面對質詢時,曾43次表示「容後補答」(這可能是公關團隊提供給他的「救命金丹」),唯有希望他是「找數真漢子」。

    「臉書大戰國會」,這既是科技巨頭接觸政治的第一課,也是政界與科技巨擘交手最矚目的第一次。不知這對香港的科技界有何啟示呢?

    ***

    上文同日刊登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此為加長版

  • 千禧媒體

    9GAG共同創辦人Ray Chan,上週在共享工作間BLOOM有個小型分享會,他對經營媒體的看法很有意思。

    9GAG在FB共有粉絲3,800萬、Instagram追隨者4,200萬、Twitter上也有1,300萬人追縱。不同平台加上他們自己的網頁與App,每月全球大約有1億5千萬人接觸過9GAG的內容。這個總部位於香港荃灣工業區的團隊,只有26人。

    以廿多人打造出每月接觸一億多人的媒體,這在「前互聯網」年代,是不可想像的。難怪Ray大言不慚謂,很多人說現在是「傳媒寒冬」、「紙媒末日」,但我看到的情況恰如其反,現在才是傳媒行業最好的年代。

    他解釋:香港紙媒行業的商業模式可以說多年來都沒有經歷過重大改革,現在終於發生地殼變動、邊界被重新劃分,結果由從前為數不多的報章以霸權姿態獨大,演變成大大小小網媒在不同平台上百家爭鳴。對既得利益者來說,這樣的衝擊當然令人痛不欲生;但對生於千禧世代的網媒而言,這正是吐氣揚眉的機會。

    讓我們對比一下。過去憑印刷廣告賺取收入的紙媒,現在為爭奪網上些微點擊率而令前線記者疲於奔命。新聞系科班出身的記者本有一番改變現實的理想,卻逼不得已用嘩眾取寵的標題或題材,取代用心做好的內容。這種扭曲的模式怎可能持續?我相信傳統紙媒經過一番媒脫胎換骨後,終將找到在千禧年代生存的經營模式。

    至於毫無包袱的千禧媒體,面對沒有邊界的網上世界,卻的確好好玩。舉個例子:Whizoo Media。這個14人團隊全部網媒出身,沒經過多少正規新聞學訓練,但他們的取材、拍攝手法、主持風格等,偏偏很對廿來歲年輕人的胃口。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題目(如:月經)、聽起來沒趣的實驗(如:從街市買衫配搭),在他們手上卻每每成為瀏覽率過萬的內容。能如此強烈地引起年輕人共鳴的媒體,怎不令廣告商垂涎欲滴?

    Ray另一看法也和坊間思維有別:FB不斷調整發佈內容的方程式,令一些本來坐擁大量粉絲的品牌專頁接觸面大跌,小編們無所適從,怨聲載道。Ray的回應卻是,在startup的世界,不斷改變才是常態。你以為一旦找到必勝之道,從此便只需按固定的方法設定好專頁?世上哪有這麼容易的工作。應有之道是調整心態,勇於與變化共舞。

    ***

    相關舊文:

    消失的觀眾(上)

    消失的觀眾(下)

    The Information以小勝大

    電郵姐妹花

    ***

    本文相似版本12月1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