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有價

    人稱「高建」的「拉闊遊戲」CEO高重建是我最佩服的創業者之一。他以港人身份進入內地手遊市場並報捷,已屬少有;再加上高總作風特別具人文情懷,生意做得成功也沒丁點市儈味,倒日益像個文青。

    最近高建向我「劇透」,說他正在「趕緊件新野」,是「好玩的東東。希望對作者有點幫助」。上週終於現了一點端倪,原來他要搞現在創投界最炙手可熱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發行LikeCoin,改變網上資訊免費供應的怪像。

    暫不知道LikeCoin的具體用法,但可先簡單分享一下高建的想法:網上資訊無限供應,讀者早已習慣那是廉價甚至免費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內容供應平台通常以廣告模式賺取收入,流量越高的內容,廣告價值越高,久而久之,網上充斥以吸眼球為主的內容。結果,平台(如Facebook或Google)賺取了最大筆廣告收入、內容供應者漸趨以吸眼球為目的,深度好文得不到應有回報、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大打折扣,因為忙於把不斷彈出來的廣告關掉,不勝其煩。高建大概是想以LikeCoin代替「按讚」,使好文有好價。

    其實「知識有價」此想法已漸漸得到重視。最佳例子是內地的「羅輯思維」。羅振宇本科唸傳媒,曾為中央台的主持人,他2012年年底創業,以一台攝錄機和一張嘴巴,每週錄製一條約50分鐘的影片,就特定題目侃侃而談,還推薦書單。此「自媒體」正當「知識網紅」的風口,大受歡迎,五年來共推出了205條短片,在各平台上被累積瀏覽逾10億次。今年三月,羅振宇宣佈「羅輯思維」將改以「得到」App傳播,不再推出新影片。當時「得到」App的註冊用戶為558萬人,日均活躍用戶超過45萬人。

    「羅輯思維」不但受讀者歡迎,更獲投資者青睞。稍早前網傳一份它的pre-IPO融資文件,顯示其正準備融資9.6億元人民幣,估值高達70億元,還計劃2019年上市。

    從高建到羅振宇,也許扯得有點遠,但他們之間隱隱有著關連,就是認同「內容有價」。我作為寫作的人,又是讀者,對此沒理由不支持。

    ***

    相關舊文:

    消失的觀眾(上)

    消失的觀眾(下)

  • 有曝光就是好公關嗎?

    上週初創企業Pokeguide社交媒體上貼文,公開指責港鐵涉嫌抄襲其意念,還請網民「大家可唔可以幫手一人一Tag MTR 入嚟解釋吓」。結果一石激起千重浪,成為最多圈中人「花生」的題材。

    港鐵反應還算快,事件發酵大約12小時後,同樣在社交平台上貼文回應,還「識做」地寫道:「你哋嘅所有comment我都會睇晒㗎」,顯見公關改進不少。

    網絡上「雞蛋與高牆」壁疊分明,幾乎可以說凡「雞蛋」必獲同情與支持,而「高牆」則死得難看。在現實中勢單力薄的「雞蛋」,在社交平台上反而有機會進佔道德高地,擊倒「高牆」。因此當Pokeguide作出「雞蛋的控訴」,振臂一呼請網友「一人一Tag」時,可謂勢不可擋,該帖至今獲近20,000表態或讚好、6,000分享、逾千留言,不但逼得港鐵迅速回應,還獲一些媒體報導。據說該App在香港App Store上的總排名,一度進佔24位

    有初創朋友討論此事時便道,Pokeguide的公關做得好,不費一文,贏得大量曝光,乃初創「上位」示範。真的嗎?是否只要有曝光就是好公關?

    要答這問題,先思考一下:為什麼初創需要公關?初創的第一與必然要務是生存,公關是手段,不是目的。一般來說,初創需要公關或曝光,是為了達到以下增加生存機會的目的:

    1. 吸引融資
    2. 增加用戶
    3. 招聘人才
    4. 拓展業務

    例如9GAG,他們當年從矽谷回流時已獲充裕融資,又有大量用戶愛載,為什麼還要做採訪爭取見報?因為他們決定以香港為基地,需要招聘人才,故藉媒體打響名堂。除此以外,9GAG在香港主流媒體上的曝光實在不多,甚至可以說與他們在香港初創界的地位不大相配,但創辦人Ray並不會為曝光而曝光。

    回到Pokeguide的案例上,這次公關成功與否,端視他們能否藉此機會達到增加生存機會的目的。成名或有助增加用戶下載,甚至吸引同情他們的好手加入團隊,但融資與業務拓展?可別忘了投資者與大企業都是高牆啊。此外,如何令新增用戶成為常用用戶,也要下一番苦功。望Pokeguide團隊好好利用這次橫生的曝光機會,繼續努力做好產品。

    ***

    本文同日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

    相關文章:

    機關槍與聰明彈

     

  • 平行時空

    百無聊賴時上Facebook,真是越看越寂寞。朋友們的狀態不是美食就是旅行,自己卻斯人獨憔悴。

    看,這朋友過的生活尤其令人羨慕:婚前她喜歡展示男友送的禮物,附「心心眼」100個;婚後改成溫馨生活照,不管是一碟青菜或一張按摩椅,都附註#老公好鍚我;最近生下小孩,更見得意忘形,不斷炫耀那粉團兒似的嬰兒。她事業愛情得意、家庭孩子兼顧,真替她高興…慢著,這是她的真實人生嗎?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上Facebook越多的人,越感到不快樂,因為人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真實、暗黑的一面,和別人那美化了的表象作比較。

    最近翻看一篇《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引述研究舉例道,一個美國人洗碗的次數比他打高球的多6倍,但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打高球的帖文,卻比洗碗的多2倍;另一例子,擁有平治和寶馬的人,展示自己坐駕的機會,比其他車主多2.5倍。

    因為我們太愛炫耀,所以Facebook上的形像和真實的或出入甚大;那麼,誰可更準確地捕捉「真我」?答案可能是Google。

    在Facebook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但面對Google那簡單的長方框時,我們卻會毫不猶疑地輸入迫切想知道的答案,毋須修飾或隱藏。

    前述《紐時》的專欄作者做了一個簡單實驗,你也可試試:在Facebook上用英文輸入「我老公…」,系統自動填補的常見答案可能是「係最好的」、「好正」;但若在Google上輸入同樣字眼,系統提供的常見輸入卻是「正衰人」、「好煩」和「係基佬」。

    Screen Shot 2017-05-19 at 9.01.05 AMScreen Shot 2017-05-19 at 9.01.44 AM

    有趣的是,Facebook和Google皆為當今全球最大「廣告商」,藉技術向精準用戶賣廣告圖利。到底「真實的我」或「美化的我」更能為科網巨企賺錢?可有一番龍爭虎鬥了。

    新手媽媽或許在Facebook上展示嬰兒的可愛笑臉,但她在Google上搜尋的,卻是「產後抑鬱」和「如何減肥卅磅」。

    ***

    此文刊於《晴報》專欄「創業群俠傳」,上為加長版。